
目前史學界對福建船政電報學堂(又名福州電氣學塾、福州電報學堂、福州電氣學堂、福州電報學塾)專文敘述極少,筆者經查閱相關史料,特撰小文對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的創建背景、學堂的開辦、畢業生的貢獻等方面進行一些爬梳整理。
創建的背景
19世紀中葉,歐美各國的有線電報事業已經十分發達,然而中國尚無電報通信,更不用說電報學堂了。1876年4月,福建船政電報學堂誕生了,這是中國愛國將領抵御列強侵略的產物,沈葆楨、丁日昌等人都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丁日昌。
首先是英國大東電報公司侵入福建。鴉片戰爭后,英國占領香港,迫使中國開放五口通商。為了加快信息傳播,同治九年(1870年)三月十三日,英國公使威爾瑪照會清政府,要求將大東電報公司水線自香港延伸到廈門、福州至上海。五月七日,昏庸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為不會侵犯中國領土,稀里糊涂地復照同意,并命沿海督、撫稽查。英國在上海與香港間鋪設電纜線,途徑五口通商地的福州、廈門,福州線就近在閩江口的川石島,他們在島上建立了大東電報公司辦事處。于是,海底電報電纜分成了上海——川石、川石——香港兩線,在香港接上印度——新加坡線,直通英國首都倫敦。1871年,威爾瑪向清政府申請鋪設香港——廣州——天津的海底電纜,他狡猾地把電纜線鋪設在外海,把電纜終端設置在船上。總理衙門又答應了。
接著,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由丹俄、丹挪、丹英3家電報公司合資)也在中國沿海鋪設海底電纜:海參崴——吳淞口——香港線,私自把吳淞口的線路上了岸,通到上海。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二十八日,丹麥大北電報公司鋪設香港至上海海底電纜,擅自將線頭接入廈門鼓浪嶼洋樓,以收發電報。福建當局派員交涉遭拒。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在川石島站穩腳跟后,在1874年6月,又建成泛船浦至馬尾的電報線。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在福州倉前山泛船浦教堂附近設營業處,進一步侵犯中國主權,強行架設起福州——廈門陸線。到年底,修建了25公里左右。福建當局立即照會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要求立即停止施工。大北電報公司一再拖延,后在民眾拔桿毀線后才被迫中止。
除了英國、丹麥侵略福建電信主權,美國人也在閩南蠢蠢欲動。同治十一年(1872年)秋,美國駐廈門領事施智漢在閩南私設電報線路,遭到中國泉州地方政府反對。
英國的大東、丹麥的大北等電報公司侵入中國,在我國架設電線,明目張膽地侵犯我國主權,引發了一系列紛爭。有識之士紛紛主張建立中國人自己的電信實業。同治十一年(1872年),華僑商人王承恩與福州人王斌共同發明了漢字電報機。1873年,他們呈請當局自辦電報,但未被采納。
1874年,日本入侵我福建省臺灣府,派兵3000多人從瑯喬(今恒春)登陸,企圖占領整個臺灣。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赴臺處理此事。6月,沈葆楨以馬尾造船廠生產的艦船為主,組成中國近代第一支艦隊赴臺,與日軍斗爭。當時軍情緊急,沈葆楨通過英國大東電報公司與香港等地電報局偵察軍事情報。他深感有線電報的重要性,主張建造海底電纜,溝通臺灣與大陸的信息。他準備鋪設由臺灣府城(臺北)到滬尾(今臺北縣淡水鎮的淡水港)轉向白沙渡海,從福州府福清縣萬安寨登陸接馬尾、福州的電線。
為此,在6月3日,他向朝廷上奏說:“臺灣之險,甲諸海疆……欲消息常通,斷不可無電線,并由福州陸路至廈門,由廈門水路至臺灣。水路之費較多,陸路之費較省,合之不及造一輪船之資,瞬息可通,事至不虞倉率矣。”
丹麥商人獲悉沈葆楨計劃建造海峽電纜線后,立即聯系有關方面,搶先承包海峽兩岸布纜工程。施工中,他們“欲以舊線搪塞,遲遲未上”,高價出售,船政拒不接受,工程無法開工。前線方面,船政艦隊運兵1萬多人抵達臺灣,加強了戰備。日本迫于中國壓力,接受了和平談判,撤出臺灣。福州至廈門陸線工程下馬了。光緒二年(1876年)二月二十五日,閩浙總督李鶴年派唐廷樞與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簽訂取消委托大北公司代造福州——廈門陸線合同,但照付全部工程費用,計銀元15.45萬元,收回線路和房屋,收回設備分別存儲,全部任其銹蝕腐爛。
1875年8月,沈葆楨從臺灣回到馬尾不久,被調任兩江總督(10月29日離開馬尾),丁日昌于11月9日繼任船政大臣。他執行沈葆楨部署,報告朝廷:“輪船(海上運輸)、礦務(采礦)、電線三者必須相輔而行。無礦務則輪路缺物傳輸而經費不繼;無電線則輪路消息尚緩而呼吸不靈。”他主張自力更生,培養自己的科學人才,用中國人發展中國電信事業,“選擇聰慧藝童,延請洋教習,應一律將洋字改為漢字”。這些學生經過一年時間學習后,估計可以通曉電報業務,屆時飭令自行建造電報線。“倘于理有窒礙難通之處,即翻譯泰西《電報全書》以窮奧妙,或短期雇傭一二洋人,將來把洋字改譯為漢字,作通報軍情、貨價之用;然后我用我法,遇有緊急機務,不致漏泄。”這樣可以起止由我,操縱由我,避免外人的涉足和干預。
在上述背景下,福建船政電報學堂開始籌辦了。
學堂的開辦
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五日,福建船政學堂籌備附設第一所電報學堂。1876年3月,丁日昌派來閩襄辦洋務的唐廷樞與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簽訂了《通商局請丹麥電線公司教習學生條款》,聘請大北公司3名工程師來馬尾擔任教習,教授中國學員40名(后為140名),期限1年,期滿之后或留或去,任由中國官方做主等。
1876年4月8日,福建船政學堂附設電報學堂正式開學了。這是中國第一所電報學校,設輪機、電氣、電信、電報和制造電線等專業。這個學堂相當于大專院校,所招收的學員素質都不低。第一次招生70名,生源主要來自于船政學堂畢業生及高年級已有數理化基礎的學生,其中已在香港、廣州學習過英語的學生有28名,學生年齡大多在18歲到21歲之間。學堂設有一個輪機班、兩個電報班和一個預備班。課程除了英語外,還有實用電報學、電學和電磁學。學員學習電報原理與機器操作方法,及制造電線、電報各種機器。這些近代科學技術課程對于接受傳統四書五經教育為主的青年人而言,可謂有點難。但他們靠聰明才智,刻苦學習,很快成為了合格的人才。
福建船政電報學堂不僅注重現代科學技術理論的學習,而且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1876年8月1日起,馬尾羅星塔一段的電線就由該電報學堂的學生操作。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們很快便掌握并熟練地運用電報的各種知識。學校督辦在11月寫道:“學生在短期內學會了各種電報工分內的操作,有些還熟練地發明碼電報。”
電報學堂創辦之初的1876年4月,英國皇家海軍爵士壽爾來馬尾該校參觀時說道:“這樣一個學校的建立,使中國的學堂有希望在將來采用電報設施。”第二批招生,學堂招收了70名學生入學。
1877年底,中國和大北電報公司合同期滿了,學校關閉。學習電線學員(藝童)從光緒二年(1876年)三月十四日起,截至光緒三年(1877年)十二月底,僅贍養伙食開支就用了白銀5000多兩。
丁日昌的遠見卓識,培養出中國第一批電信專業人才。電報學堂共培養出專業電信人員140人。這批學員畢業后,均能通曉“豎樁、建線、報打、書記、制造、電氣等藝”。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140名電信人才外,留學生也回來充實了中國電信隊伍。留美學生在國外學新潮,剪辮子、穿西裝,信仰基督教。保守官員看不慣,主張撤回。1881年撤回94名,其中頭批21名均送電報局學習發電報,第二、三批除由船政、上海機器局留用23名外,余下50名派往天津水師,在機器、電報等處學習當差。
畢業生的貢獻
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的畢業生,一部分留在馬尾船政局負責電報業務;少數成績優異者,或被學堂派往英國大電報局、機關,或被派往丹麥電氣廠深造,“選數名前往英國、丹麥專造電氣局中精勤習學”,接受電線的安裝與維護教育;其余均被分配到各省當工程師,負責架設電報線或辦電報學堂,培養新的電信人才。他們在我國近代電報事業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畢業生為福建電報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光緒二年(1876年),電報學堂的學生參與了福州南臺——馬尾——長門(閩江口炮臺)電報線的建設,開始供軍用。
光緒五年(1879年),英、法、德、美各國準備在上海設立萬國(國際)電報公司,其中有上海——福州線(福滬線),李鴻章知道后,下令趕緊自辦沿海電報陸線,先行一步,使外國人無利可圖,自行終止。同年,福州電報線辦成,挫敗了外國人在福州架線的計劃。該年,電報學堂畢業生還建成了福州——鼓山——天后宮——馬尾的電報線;此外,福州至各縣、至川石島、至三都澳都架設了專線。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畢業生均踴躍參與。
光緒九年(1883年)三月初二,官督商辦的滬港電報線開始動工興建。該干線貫通滬、浙、閩、粵各首府,經過福建的蒲城、建寧、延平(今南平)、福州、涵江(莆田)、泉州、廈門、漳州等地,長達2175公里,于次年全部完工。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的畢業生在福建境內全程參與。到1884年,馬尾船政的電報已經正式通往福州、北京。據裴蔭森上奏,“張佩綸任內購買電機全副,于船政公署另蓋洋樓一座,作為電報房,派學生數人專遞緊要之事,用以與將軍行營、督撫省署互通消息。”7月14日,清政府在北京接到會辦海疆事務的欽差大臣張佩綸來電,提及“前由北洋寄奉電旨”。1884年,中法馬江戰役爆發前后,馬尾與北京電訊來往十分頻繁。中法馬江之戰后,船政重建電報房,“嗣就署內添蓋電報樓房一座,計用工料銀六百余兩,購置電報應用機器料件,計用工價銀六百余兩”。馬尾船政局不但收發電報,而且還能制造電報零件,這些都證明船政最早創辦的電報學堂參與了福建境內的電線鋪設和互通電信工作。
此外,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畢業生還參與了天津的電報事業的建設。光緒三年(1877年)五月,李鴻章回函給福建巡撫丁日昌提到:“此間(即天津——引者注)水雷學堂兼習電報諸童頗有進益,昨將東局至敝署十六里內實設電線,需費數百元,使閩籍學生司其事,能用淺俗英語及播出華文,立刻往復通信,洵屬奇捷,閩中學堂已散,臺地電報將如何試造,幸速籌辦,俾可逐漸推廣。”即1877年,天津已經開始鋪設實驗性的電線8公里,由船政電報學堂福建籍學生主持。到1884年,環渤海灣電報線已經普遍架設起來了,其中許多工程師都是從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畢業的。
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畢業生為臺灣電報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877年,丁日昌上奏清廷,提出設立臺灣電報局,并擬定電報線路具體架設方案,先由鳳山旗后(今高雄市)造至府城(今臺南市),再由府城安平(今臺南市安平鎮)造至雞籠(今基隆)。清政府批準了丁日昌的奏請。為了不使臺灣電報線的架設為外人所操縱,丁日昌派游擊將軍(師長)沈國先負責施工,派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畢業生蘇汝灼、陳平國主持設計,“專司其事”。蘇汝灼、陳平國是福州馬尾船政前學堂制造班第一屆畢業生,他們與魏瀚、陳季同是同班同學。兩人于1876年從制造班畢業后進入電報學堂學習了一年,學養深厚、技術優良,均獲得六品軍功徽章,丁日昌派遣他們去臺灣可謂知人善任。
6月,船政制造局的“飛云”號運載電線器材抵臺。臺灣電報線于光緒三年(1877年)七月初十開工,貫穿旗后(高雄)、府城(臺南)、雞籠(基隆),電報線的鋪設工程于同年九月初五(10月11日)竣工。全長95公里,并設立了3個電報分局,本別位于臺南府城內右營埔、臺南縣安平鎮鯤身島和旗后(高雄)。臺灣電報局于11月開始對外營業。由臺南安平鎮至臺灣府之間的電報,每單位收費銀元兩角,以后便成為官商經常用以傳遞信息的工具。這是臺灣第一條電報線路,也是臺灣引入電信科技的肇始。這一新興事物,很快為臺灣人民接受,并成為官商兩界重要的通訊工具。這是中國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條電報線,開創了中國電信的新篇章。
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畢業生為“海峽電信絲路”作出了貢獻。1887年,臺灣巡撫劉銘傳鋪設臺北滬尾(臺北縣淡水鎮)至福州馬尾川石島的海底電線(電報電纜)。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二十三日,福州川石島至臺灣滬尾海底電纜接通,全長117海里,后與臺南安平鎮及澎湖相聯接。光緒十七年(1891年),福州閩浙總督衙門與臺灣省臺北直接通電報。劉銘傳派“飛捷號”(炮艇改裝的水線船)專修水線,海峽兩岸從此開始直通電報。《申報》曾經兩次報道過此事,技術人員用的多是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的畢業生,蘇汝灼和陳平國再次參與這次“海峽電信絲綢之路”的建設。
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畢業生赴各地電報學堂任教,培養了大批電信人才。李鴻章向清政府力陳辦電報的好處,清政府批準設立了許多電報學堂。1880年10月,李鴻章派人在天津創辦了天津北洋電報學堂,效仿福州電氣學塾,聘請丹麥工程師為教習;1882年,姚彥鴻在上海創辦了電報學堂,規模較大,成為輸送電報人才的中心;1883年,左宗棠在南京創辦了金陵同文電學館;1890年,臺灣也設立了電報學堂。在這些電報學堂中,都活躍著福建船政電報學堂畢業生的身影。
19世紀后期,面對列強對中國電信主權的侵略,李鴻章、沈葆楨、丁日昌等洋務派巨擘,奮起保衛中國電信主權,福建巡撫丁日昌最終在1876年4月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電報學堂,為中國電信事業培養了一批人才,這些人才在建設福建、天津、臺灣等地的電信事業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洋務派巨擘沈葆楨、丁日昌將近代西方科技——電報引入中國,開創了中國郵電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