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中國建國后30年的歷史舞臺上,流行以英模典型形象來教育人民為重要手段。英模群體主要體現著中國共產黨所倡導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揚著英模們對黨和人民追求的理想旗幟。但在具體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類英模群體在閃耀著偉大理想光輝的同時,又還有著特定的歷史局限性和政治形象特征。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英模形象
這個時期的英模多產生于新中國建立前。1950年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和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的召開,既是對革命戰爭中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一次總結和重視,也是審時度勢,理性運用戰爭年代的工作經驗來組織社會再生產的重要舉措。1950年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一方面要在國內消滅殘匪,解放包括臺灣、西藏在內的全部國土;一方面經受著睦鄰安邦的考驗,必須出兵支援正處于美國侵略之下的友邦朝鮮。此時,建設一支精兵強將,內護和平,外援鄰邦,是擺在新中國面前最緊迫的任務。這一時期的英模人數眾多,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并大力宣傳在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英雄模范人物有:
第一,人民軍隊的英雄群體
邱少云,革命烈士,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在一次執行潛伏任務時,不幸被敵人燃燒彈擊中,全身被火焰燃燒,為了不暴露目標,影響整體戰斗部署,始終趴在火中紋絲不動,直至光榮犧牲,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整場戰斗的勝利。
楊根思,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戰斗英雄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1944年2月參加新四軍。194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戰斗中犧牲。
黃繼光,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5師135團9連的通訊員。1952年10月19日在朝鮮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陣亡。被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并授予“特級英雄”稱號;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羅盛教,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愛民模范、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1951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獻身。犧牲后,朝鮮政府為他修建了紀念碑。
第二,勞動模范群體
孟泰,遼寧鞍山鋼鐵公司工人,1950年、1956年、1959年全國勞模。解放初期,孟泰帶領工友們搜尋挖掘器材,并加以整理、分類、修理,然后儲存在“孟泰倉庫”中,以備不時之需,先后恢復了1、2、4號3座高爐的生產。形成了艱苦奮斗、節儉愛廠、為國分憂、無私奉獻的“孟泰精神”。
吳運鐸,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兵工事業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他于1951年被授予“特邀全國勞模”稱號。在抗戰時期,吳運鐸帶領職工自制槍彈,努力提高部隊火力。在生產與研制武器彈藥過程中,他多次負傷,失去了左眼,并使左手、右腿致殘。先后經過了20多次手術,身上留有幾十處彈片。即便這樣,他仍以頑強毅力堅持戰斗在生產第一線。
馬萬水,原河北龍煙鐵礦“馬萬水小組”組長。1950年全國勞動模范。他曾創造手工鑿巖、手工作業、獨頭掘進23.7米的全國黑色金屬礦山掘進紀錄。1960年創造了獨頭巷道月掘進435.91米的全國新紀錄。小組先后9次刷新全國黑色金屬礦山掘進紀錄,創造了“深坑作業法”等200多項先進技術,形成一整套快速掘進先進經驗。
王進喜,15歲成為玉門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隊的石油工人,他率領1205鉆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并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被譽為“油田鐵人”和“工人工程師”的稱號。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
第三,建國初期英模的形象特征
區域英模比例的懸殊。新中國建立以后,經過短暫的經濟緩沖,國民經濟得以基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的現狀依舊沒有改變,工業水平遠遠落后于許多國家。由此這一時期的英模群體身上延續了中國的經濟結構特征和經濟地域特征:工農業勞模比例大致持平,但農業勞模比工業勞模稍多一些,這與新中國建立前中國農業國的社會狀況是符合的。中國東北區、華東區、西南區的近代工業早在建國前就有長足發展,尤其是東北區是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華東區則為清末以來中國工商業的腹地,一直較為發達。而西南區由于抗戰時期沿海、沿江工業撤離內遷,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得以快速發展。這3個區的工業模范數量都多于其他地區模范數量。而我國西北區、華中區、華北區則一直都是延續著傳統的以農業生產方式為主的社會,無論在新中國建立前還是建立后的歲月中,近代工業鮮有發展或發展得并不充分,故這3個區的農業模范數量多于工業模范數量。
敘事主體的變更。新中國成立后,新勞動者和新的英雄軍人成為新中國革命事業的一個代表,隨著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轉向執政黨,廣大人民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革命的對象變為中國落后的經濟面貌,以學生、教師、軍事將領為敘事主體的局面有所轉變,轉變為普通勞動者和軍人。以勞模為主體的革命倫理體系為革命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戰爭時代的終結并不意味著革命時代的終結,社會需要進步,改革的對象也不會始終如一,因此勞模倫理體系對共產黨政權的合法化也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感恩到愛國的心態轉變。新中國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立使得愛國主義從可能變成現實。廣大勞動人民都以生產資料主人的身份參與勞動,以平等的權利取得應有的報酬。比較建國前后的身份待遇,剛得到解放的勞苦大眾擺脫了“三座大山”的壓迫,首先是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恩心理,對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解放戰爭發自內心的感激,對自己在解放后所獲得的政治和經濟地位由衷的感謝。但這只是一種感性的認識,是每個公眾自身的一種道德認識,尚未上升到國家層面的政治認同。而愛國則是這種政治認同的升華,它意味著每一個國家公民對所屬國家的政治認同,是一種堅貞的、深厚的政治美德。這種認同容易把報效祖國的拳拳之心具化為現實生活的行動。“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呂鴻賓聽到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總任務的宣傳后,寫信給毛主席,表示堅決擁護總路線、總任務,帶動周圍農民群眾走大家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并決定把1000斤余糧賣給國家,支援國家建設。”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英模形象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決定性勝利,表明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國內的主要矛盾變成了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變成了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而這一矛盾的實質,就是我國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而,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主要任務,也就成了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先進”二字意味著傳統的以重體力創造高生產率的勞動方式必須向技術傾斜,向技術靠攏。這就為這一時期英模人物的大量涌現,尤其是技術工人模范的大量涌現,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基礎。
第一,人民軍隊的英雄群體
“南京路上好八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警備區某部的第八連。八連官兵身居鬧市卻一塵不染,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城市的社會情況十分復雜。八連于1949年6月進駐上海市南京路執行警衛任務,官兵上下都堅持了人民軍隊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抵制住了資產階級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蝕,團結人民群眾,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警衛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于1963年4月25日授予該連“南京路上好八連”稱號。
雷鋒,原名雷正興,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人。1940年出生于窮苦農民家庭,7歲淪為孤兒。對中國共產黨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工作積極,埋頭苦干,多次被評為“紅旗手”“工作模范”“勞動模范”“先進生產者”和“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1962年8月15日,任沈陽軍區工兵第10團運輸連4班班長的雷鋒不幸因公殉職,年僅22歲。1963年1月7日,雷鋒生前所在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名為“雷鋒班”;同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雷鋒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熱愛祖國和人民,干一行愛一行,社會日常生活勤儉節約,樂于幫助他人,發揚了社會主義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被全國人民稱為“雷鋒精神”。
歐陽海,舍身救列車的英雄。湖南桂陽人。1958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曾3次榮立三等功。196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11月18日,部隊進行野營訓練,走在炮連最后的一匹軍馬驟然受驚,竄上了鐵道。滿載旅客的282次列車奔馳而來,為保旅客安全,他毫不猶豫地沖到軍馬前將驚馬推離鐵軌。列車和千余名旅客轉危為安,他卻為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的生命安全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焦裕祿,共產黨人楷模。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調任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王杰,中華大地傳頌的英雄人物。他是山東省金鄉縣人,1961年8月入伍濟南部隊裝甲兵某部工兵連。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入伍以后,連續3年被評為“五好戰士”,兩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獎,被評為模范團員。1965年7月14日在一次軍事訓練中,為了掩護12名民兵和武裝干部的生命而壯烈犧牲。根據王杰生前愿望,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董必武親筆為王杰題詞。毛澤東主席的題詞是:“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來的題詞是:“座座高山聳入云,我們施工為人民。不怕施工苦和累,愿把青春獻人民。(錄王杰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先后發出通知,號召全國軍民向王杰學習。
第二,勞動模范群體
馬永順,勞動模范。1937年,他在東北林區當伐木工人,東北解放后,從勞工變為林業工人。1948年冬季,他創造了全國手工作業伐木之最,手工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人完成6個人的伐木量。于195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11次被評為黑龍江省、東北森林工業總局勞動模范。1956年、1959年兩次榮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崇倫,鞍鋼工人。1956年和1959年兩次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解放初期,他研制出“萬能工具胎”,一年完成4年任務,成為全國最先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一線工人。抗美援朝軍品生產中,他設計并制造出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上世紀60年代初,實現100多項技術革新,先后突破十幾項重要技術難題,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
張秉貴,北京百貨大樓售貨員,1959年全國勞模。從1955年11月到百貨大樓站柜臺始,視顧客如上帝,從來沒有懈怠。他提出的感觀服務理論成為商業服務業的職業風范,被喻為“燕京第九景”。張秉貴“一團火”的服務精神,成為新中國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趙夢桃,西北第一棉紡廠細紗擋車工,她領導的“趙夢桃小組”為我國紡織戰線上的一面旗幟。1956年和1959年先后兩次被評為全國勞模。從1952年起,她連續7年月月全面完成生產計劃,并幫助13名工人成為工廠和車間的先進生產者。她摸索出科學的巡回清潔檢査操作法,使斷頭減少三分之二,粗細節壞紗比過去減少70%左右。
時傳祥,北京市崇文區清潔隊掏糞工人。1959年被選為全國勞動模范。1959年,時傳祥作為全國先進生產者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群英會”。10月26日,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同志握著他的手說:“你掏大糞是人民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時傳祥也表示:“我要永遠聽黨的話,當一輩子掏糞工。”
第三,全面建設時期英模的形象特征
區域比例的失調。1956年模范人物的省際分布,仍然沿著中國的工業布局而展開,重工業代表比重最大。而我國東北由于與蘇聯接近便于獲得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許多技術模范在東北這片土地上脫穎而出。這也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重工業的重視。輕工業中,比如紡織業中女性比例比較大,這恰恰體現了這一行業的特點。
英模的普遍化。李富春在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開幕詞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面臨的國家建設形勢不同以往,“為了在我國建成社會主義,我們還必須進行比以往的規模大得多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我們不僅要建設工業,而且必須建設農業,建設交通運輸業,發展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在工業的建設中,我們不僅要建設重工業,而且必須建設輕工業;不僅要注意新建企業,而且必須充分發揮原有企業的生產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我國各項建設事業相互協調地向前發展”。這句話既是對中國經濟結構變革提出的要求,也是對當前經濟結構的概括,重輕結合、工農兼備、新舊同等,既是對經濟建設的布局,也是對英模結構和數量的要求。這一時期英模數量的激增可以從出席當時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的30個行業的人數窺斑。
技術型模范的大量增加。1956年以后,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僅僅是分秒必爭式的重體力勞動已經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變革生產方式,無疑只有以技術為支撐的生產方式才能滿足需求,這也要求有足夠的技術工人承擔起技術改革的使命,中國的經濟建設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在當時的情況下,普通工人在自身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習蘇聯和自主創新,改進工作方法和提高工作效率就成了這一時期最為普遍和最值得提倡的技術改革方式。正是在這種技術創新的氛圍下,全國涌現出了一大批技術創新的能手。例如創造“安全快速鉆井先進經驗”的玉門油礦田文寬模范鉆井隊,1955年平均每月的鉆井速度都高于國家計劃,全年鉆了9口井,沒有發生一次卡鉆事故,從1953年到1955年,他們連續3年超額完成任務;阜新礦務局李寶書掘進隊創造了新采煤法。
三、“文革”和徘徊時期的英模形象
1966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的先后召開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這兩次會議相繼通過了《五·一六通知》和《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對所謂“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反黨集團和“劉少奇、鄧小平司令部”進行了錯誤的批判。“中央文革小組”逐步取代了國家領導機關——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實際指揮機構。“紅衛兵”運動突起,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串聯”,使地方黨組織陷于癱瘓,全國上下掀起“踢開黨委鬧革命”的浪潮。這一時期除了“文革”中受到推崇的“另類英模”外,還是有許多值得人們尊敬的英模出現。
第一,人民軍隊英雄群體
孫玉國,遼寧丹東人。1961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3月,時任解放軍駐黑龍江某部排長,在擊退蘇聯邊防軍的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表現優秀,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英雄”稱號。孫玉國后來的經歷可謂大起大落,先是被迅速提拔,后來又被降級、轉業。1998年,57歲高齡的他經沈陽軍區首長特批按副師級光榮轉業。
洛桑丹增,解放后西藏的第一代工人,滿腔熱忱地為建設新西藏出力,先后5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成為優秀的共青團員。1972年1月,洛桑丹增參加了人民解放軍。不久,他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以雷鋒為榜樣,十幾年來,他曾先后18次奮不顧身地搶救戰友和人民的生命財產。1974年12月30日,他為救掉入冰窟窿的藏族孩子咪瑪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1975年,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授予洛桑丹增“愛民模范”的光榮稱號,并且號召全軍指戰員向洛桑丹增同志學習。
蔡永祥,1966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入伍后,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浙江省軍區3支隊3連戰士,成為一名守衛錢塘江大橋的哨兵。196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為保證列車的安全,抱住鐵軌上的大木頭躍出鐵軌,在火車強大氣流沖撞下壯烈犧牲。后被中共南京軍區部隊黨委追認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追記一等功。1968年10月29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在錢塘江大橋北面的月輪山上,建立蔡永祥塑像和事跡陳列室,以示紀念。
第二,勞動模范群體
李月華,江蘇省宿遷縣人,小時隨父親過著漂泊行醫的生活,初中沒畢業便參加泗縣曹場公社醫院的工作,之后到宿縣專區醫院進修一年零兩個月,結業后在泗縣草溝、丁湖公社醫院工作。李月華以白求恩大夫為榜樣,走村串戶為貧下中農防病、治病。因常年帶病工作積勞成疾,在持續高燒中帶病搶救垂危產婦引起脫水和酸中毒,搶救無效,于1971年8月31日光榮殉職,終年33歲。中國共產黨宿縣地區委員會根據李月華生前的申請,追認她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郭鳳蓮,1962年完小畢業后在大寨務農。1963年參加了大寨的抗災自救,同當時的“鐵姑娘”們一道投入到了“先治坡后治窩”的勞動中去。1964年,年僅16歲的郭鳳蓮,任“鐵姑娘”隊隊長;她誓師改造家鄉落后面貌,與天斗與地斗,成為那個時期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先后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李先念、鄧小平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熱情接見和贊揚。
此外,還有知青系列模范群體的代表人物,以邢燕子為代表的特殊群體英模人物,“他們的這一革命行動,代表了革命知識青年的方向,并成為‘文革’1000多萬城鎮下鄉知識青年的先驅”。
第三,這一特殊時期英模群體的形象特征
階級色彩濃烈,強調身份上的政治性。這反映在英模群體身上就是對其黨員和團員身份的要求和強調。這種政治身份一度成為全國人民追求的最終目標,政治身份已經遮蔽了其他身份特征,成為最為重要的身份象征。在描述英模事跡的詞匯中,與政治身份對應的,政治性的詞匯越來越多,幾乎是清一色的強烈的階級恨、熱愛毛主席、“狠斗私字一閃念”、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等標志式的宣傳語言,而忽略行業、年齡的區別。如“鐵人”王進喜,在這一時期的《人民日報》報道中的形象是,他“心里想的,嘴上說的,手里干的,和毛主席教導的一個樣”,是刻苦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典范;他堅持不懈地“與天斗,與地斗,與階級敵人斗,與修正主義斗”,是高舉毛主席偉大旗幟,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的英雄;他“干著社會主義,想著共產主義”,是胸懷遠大目標的先鋒戰士;他“甘愿為黨、為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干工作“三老四嚴”,“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査”,是毛主席提倡的那種老實人;他“當了干部,還是個鉆工”,自覺限制資產階級法權,對技術精益求精,努力做到又紅又專,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戰士。這一特殊時期甚至有劉學保為了爭當英雄,竟然不惜殺死李世白,自殘手臂,制造虛假爆炸案件,欺騙社會,撈取政治榮譽的事件發生。
英模形象的絕對化。一方面是英模對自身的高標準、嚴要求,另一方面是政府企圖以少數先進人物的道德境界,在思想建設方面去要求全體社會成員,甚至在樹立、宣傳過程中刻意地進行遴選。將政治立場、思想道德,甚至家庭出身等因素視為基本要求,將英模無我、無家、惟天下的道德操守和思想境界模板化,在此標準下,樹立和塑造的英模特質出現了整齊劃一式的趨同。在英模宣傳過程中,一些被認為有損于英模形象的個性、缺點或錯誤都被“隱藏”或“修飾”,呈現出了“高”、“大”、“全”的絕對化完美。
四、改革開放初期的英模形象
伴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國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84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志著我國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正式拉開了帷幕。如何在改革發展潮流中,尋求自身經濟價值與愛國主義、愛社會主義的一致,一批知識分子和實干家英模出現在群眾視野中。因當今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與發展,暫無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軍隊系列英模在此就不加以贅述了。
第一,知識分子英模群體
周堯和,物理冶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堯和長期從事凝固理論和凝固技術研究,在國內外發表論著200多篇,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各一項,部委級科技進步獎14項。已培養碩士29名、博士33名,他總結的“從嚴、重導、求新”的教學方法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獲得國家首次頒發的航空工業最高獎——航空金獎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授予的科技成就獎。
蔣筑英,浙江省杭州人,1956年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1962年,考取著名光學家、長春光機所所長王大珩的研究生,后一直在該所從事光學傳遞函數研究工作。1982年6月,蔣筑英到外地工作,由于過度勞累,病情惡化,不幸在成都逝世。終年44歲。死后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國務院追授他為全國勞動模范。聶榮臻元帥稱贊他是“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第二,企業家英模群體
步鑫生,浙江海鹽人,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改革先行者聞名全國的新聞人物。步鑫生1980年任海鹽襯衫總廠廠長,在他的帶領下,小廠打破“大鍋飯”,進行分配原則、生產方針、管理思想大改革,一年后成為全省行業領頭羊。1983年,其事跡成為全國典型,“步鑫生神話”轟動全國,他的生產經營理念為當時的民營企業在市場商業文化上進行了一次思想洗禮。
年廣久,安徽蕪湖人,“傻子”瓜子品牌創始人。他目不識丁,卻是改革政策潮流的捕捉者,早在1976年他就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后因鄧小平多次提及此人并收入《鄧小平文選》而聞名全國,號稱“中國第一商販。”
第三,英模集體的形象
中國女排,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簡稱中國女排)隸屬于中國排球隊,是近代中國各體育團隊中成績突出的體育團隊之一。曾在1981年、1982年、1984年、1985年、1986年的世界杯、世錦賽和奧運會上奪得冠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五連冠”,并又在2003年和2004年兩度奪冠,共7度成為世界冠軍(或奧運冠軍)。隊伍以頑強拼搏為國人所熟知,女排精神已深入人心。
1950年第一批全國英模誕生至今,英雄模范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榮譽,伴隨著新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影響了幾代人的人生追求。可以說,每個時期的英模,皆是時代的精神和力量的臨摹。從開國建國功臣、先進生產者,到政治性的紅色英模,再到實干家英模,在上世紀50至80年代這短短40年的時間里,英模形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英模形象變遷也恰恰反映了國家意識形態的變遷。從鞏固新生政權的需要,從對階級斗爭的強調,轉變到團結一切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強調,這些變化都反映到了英模形象變遷當中,強化著我們國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