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根羅馬柱將重現天日,中山路百貨大樓也將恢復其原名‘國貨陳列館’。”2012年,“中山路國貨陳列館規劃設計方案”曾在長沙市城鄉規劃局官方網站上公示,備受關注。
聽聞中山路百貨大樓原址,將恢復原湖南省國貨陳列館的面貌,83歲的何緒先生心情很激動。
何緒是長沙日報1956年創刊時的第一批記者,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任長沙日報農業財貿組組長,對長沙財貿行業十分熟悉。1985年何緒調任長沙市志辦負責人。
1947年的國貨陳列館有點“土里土氣”
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一年后,17歲的何緒從重慶來到長沙。
“當時的長沙破破爛爛,城市規模不大,但彎來拐去的老街巷讓人很容易迷路。迷路的時候,我只要搭上長沙的公交車,在中山路湖南省國貨陳列館下車。馬上就能找到方向,那時,國貨陳列館就是長沙最重要的標志。”何緒說。
何緒自稱對于湖南省國貨城列館在抗戰前繁華,一無所知。但他了解抗戰后的國貨陳列館:外表看起來,湖南省國貨陳列館外立面十六根羅馬水泥柱十分雄偉,但走進國貨陳列館內,卻發現里面那破舊的情形就像一些攤販組成的百貨市場。1947年何緒在國貨陳列館買了第一樣東西,就是向私人承租的店主定做了一個銅墨盒。當時國貨陳列館里銷售多是自產自銷的產品,像銅墨盒、梳子等,并且僅有一樓在營業,賣的當然是國貨,但檔次不高,土里土氣,讓人失望。
1947年,長沙追趕摩登的人流行系“玻璃皮帶”(今天看到不過是透明塑料皮帶),在國貨陳列館就買不到,非得要去黃興路上的太平洋商場才能買得到。
中山路百貨商店百貨零售額占到長沙市總零售額的一半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后,國貨陳列館房產被湖南省百貨公司接管,曾經短暫停業。1951年6月1日,國貨陳列館改為長沙市百貨公司中心門市部,1953年劃歸長沙市百貨公司管理,1957年中心門市部改名為中山路百貨商店。
此時的中山路百貨商店,吃穿用物品一應俱全,在老百姓的日常經濟生活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尤其公私合營后,長沙的小百貨店倒閉,長沙商業店面相對集中,中山路百貨商店成為長沙最大最繁華的百貨商店,這種一枝獨秀的局面一直保持到上世紀90年代初,紅火了40年之久。
在當時長沙市民的眼中,中山路百貨商店各類商品應有盡有,不但不再土氣,而且繁華時尚,獨領風騷。中山路百貨商店的零售商業份額,已占到長沙市總額的一半以上。
何緒說,那時新聞報道的方式與今天不同,報道中山路百貨商店,記者們更集中著墨于中山路百貨商店優秀服務員和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的報道和宣傳,這種報道方式一直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柳同仁、關岫峽、王紅、吳冬林等都因中山路百貨商店而出名。
當年何緒曾想寫一篇1947年舊中國國貨陳列館的衰敗和新中國中山路百貨商店繁華的文章,但最終并沒有寫。
接市委333辦公室指示,長沙日報報道國貨陳列館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段時間,大陸與臺灣關系十分緊張。當年長沙市委有一個神秘的333辦公室,在對臺關系上可能有一些特殊管道的聯系,對臺灣形勢也有一定了解。時任農村財貿組長的何緒,經常會接到這個辦公室的要求,報道長沙的一些情況。
比如臺灣軍界大佬陳誠的姨太太愛吃湖南臘肉,長沙市當時流行廣式臘肉,接到333辦公室指示后,何緒就組織記者到農村調查采訪湖南臘肉制作情況,并予以報道。
讓何緒印象深刻的是,333辦公室曾指示對長沙“傳統老字號”進行一個報道,主要報道兩家商店,一是九如齋,更重要的是報道國貨陳列館。
何緒記得當時對國貨陳列館報道的寫法是抓住了長江大橋建設是五年,而長沙的國貨陳列館的建設也用了五年這個關聯點。同時就國貨陳列館現狀和良好的經營情況進行了報道。這篇經333辦公室指示寫作的稿件,后壓縮了發表在長沙日報。
國貨陳列館在相當長的時間,是長沙惟一重要的現代標志性建筑,當年一些人繪長沙城市風貌,往往就畫一幅國貨陳列館的圖畫,從側面繪出國貨陳列館十六根羅馬立柱的輪廓,十分雄偉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