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九部委日前出臺了政府投資項目要“買國貨”的規定,在輿論界掀起軒然大波。在經濟學家看來,這與美國的“Buy American”條款毫無二致。
美國的“Buy American”條款,已經遭到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們的批評,更有國家提出“拒買美國貨”的主張。有分析認為,“Buy American”可以為美國提供9000個工作崗位,而美國出口則為美國提供了60萬個工作崗位。如果各國聯合抵制美國貨,那么對美國就業的影響可想而知。可見,保護主義并不是一招好棋。
美國已遭人詬病,而“Buy Chinese”,似乎更不合時宜,因為,中國經濟增長對出口依賴性更強,而保護主義則可能傷及自身。
金融危機以來,反對保護主義的最響亮的聲音來自中國,因為中國從自由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出口出現了快速增長,中國盡享全球化的紅利。由于中國扭曲了生產要素價格,使得中國產品具有強勁的競爭力,“made in China”橫行天下。正是以自由貿易為原則的全球化重構了國際分工體系,而中國充分利用外需的市場空間,加速了經濟增長的速度。
這是事實。
由此看來,中國最沒有理由帶頭搞保護主義的名堂。擋別人的路,終歸是擋自己的路。
單純以宏觀經濟的維度看,這是得不償失的做法。不過,問題似乎并不在此。
公共決策理論把政府也看作是經濟人,政府官員有自身的利益訴求。因此,在公共決策過程中,利益博弈無時不在。其中既有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也有利益集團與政府間的角力。就政府項目而言,項目給誰不給誰,不是由成本收益最大化原則決定的,其更多由利害關系決定。
政府項目的投標者主要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在一般項目中,尚有競爭力,而在大的工程方面,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優勢明顯。
就公關手段來看,國有企業多以政治壓力為主,直接送銀子不太方便。而外資企業則可以政治與經濟手段并用,其更像個經濟人。
就政府官員而言,公共項目的決策過程與其自身利益相關,把工程給外資,官員個人的效用函數可以實現最大化。
于公,可以保證工程質量,可以提高工程檔次,可以“顯眼消費”。
于私,可以出國考察,可以出國培訓,甚至可以給子女提供國外大學的“定向獎學金”。這些看起來都是“合法”的行徑,比拿私人老板的黑錢要踏實得多。
除非有領導的壓力,否則于公于私都會用外資。美國人把出國當作苦差事,需要補貼才行。中國不一樣,中國人不怕出國,中國人吃苦耐勞。
工程招標就是一場戰爭,不難想象,“潛伏”在政府里的外商代言人也大有人在。
由此,我倒相信,九部委的規定可能是無可奈何的保護主義,其政策或許更多帶有政治含義,這是用一種“不公平”來對付另一種“不公平”,以毒攻毒罷了。何況,這樣還可以促內需,還可以“保干部”。即便遭到外部批評,也權作是用外部壓力來推動增長模式向內需轉型了。
由于規定是針對政府項目,中國當然也不怕別國報復,因為別國沒有那么多政府工程。
當然,中國還可以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對“Buy American”的回應。這也算是一個說法吧。只是不知,如果各國都如此行事,那世界經濟復蘇時間就得拖長了,而這對中國經濟并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