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少年丁錦昊在埃及文物上涂鴉的事情被網友爆出,引發熱議。隨后,網友在網上對丁錦昊進行了人肉搜索,并將搜索得來的信息公布在了互聯網上。網友的行為,再次牽扯出了一個經常被討論的問題——隱私權。
學界現在普遍認為,隱私包括三種形態:一是個人信息,如健康狀況、財產狀況等,這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當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二是私人活動,如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兩性關系等;三是個人領域,即私人空間,如個人居所、日記本、通信(包括電話、電報、信函)、旅客行李等。隱私權的客體,可以界定為客觀存在的、當事人不想、不愿其他人知曉甚至傳播的一種有專有性、秘密性、客觀性的信息。從侵害方式來看,隱私權往往是通過非法獲取、傳播他人真實的秘密信息,即非法地將某人不欲為他人所知的信息獲得。
在丁錦昊的事件中涉及到了隱私期待、隱私信息、公開犯錯事實的隱私權問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析分析。
問題1:丁錦昊的身份信息是否還屬于隱私范疇?
隱私期待指的是個人必須顯現其對主張的隱私有真正的主觀期待,而并非“有意將自己的隱私揭露于公眾”。在判斷隱私權是否被侵害時,當事人是否有“合理的隱私期待”成為至關重要的依據。
1967年“卡茲訴美國”一案被判決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為擴大隱私權的保障,提出“隱私的合理期待”判斷準則,即,第一,個人必須顯現真正的主觀期待;第二,該期待必須是社會認為客觀合理的”是“并存”而非“擇一”的。亦即必須同時具備此二要件,始得認為個人是享有受法律所保障之“隱私利益”的。
在丁錦昊的事件中,丁同學將個人身份信息的基礎和核心——自己的姓名加上“到此一游”清楚地刻畫在全世界游客都能看到和拍照的古跡上,顯然是將此信息自愿暴露在全世界游客的目光下,放棄對身份信息作為隱私的合理期待。此外,丁同學在名勝古跡上亂涂亂畫,也顯然不符合社會大眾的利益,而全社會替一個人隱瞞過失系不客觀合理的期待。
問題2:公開人肉搜索信息算不算侵犯隱私權?
那么在丁錦昊一案中,網友在網絡上公開人肉所得的丁錦昊信息算不算侵犯隱私呢?答案是否定的。
美國作為全世界第一個提出“隱私權”法律概念、保護隱私的司法實踐最完善的國家,“公開披露私人事實”的確被法定為隱私權侵害行為。但司法實務中對這種行為的制止僅限于禁止披露“私人、隱藏或秘密”的事實,但并不保護公眾已知道的資料。《侵權法再述》這樣解釋:“若被告人只是進一步宣揚關于原告人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已被公開,他便毋須負上法律責任。因此,若被宣揚的關于原告人的私生活的事實已加載公共記錄之內,被告人便毋須負責……。同樣的,進一步宣揚原告人自愿暴露于公眾眼前的事物是毋須負責的。”
如果網友是動用了許多人力、技巧、金錢或者是一些不法手段,才可以使人們合理地有機會接觸到某人的個人信息,那么,即使這些信息理論上是公眾人士可以接觸得到的,它們也不應被視為屬于公共領域,因而發布此類信息屬于侵犯隱私。但是如果某人發布很容易便能夠從公眾可取得的記錄中查明的資料,比如在社交網絡上獲取他人的個人信息,不應被認為是披露他人隱私的侵權行為。
在互聯網普及前的時代,文明國家的市民發布很容易便可以從公共圖書館或公共數據登記機構接觸到的私人事實信息,一般是不會受到限制的。互聯網時代到來后,網絡搜索也應用類似原則。在互聯網上的個人資料,由于任何有計算機終端的人只需付出些微的費用便可以使用互聯網服務,加上在互聯網找尋數據的費用微不足道,所以提出隱私被侵犯的控訴方是不能以此理由來爭辯互聯網上的個人資料并非屬于公共領域。
在美國、英國、法國,法律界也都認定重新披露并非由被告人錯誤或過失公開的個人資料不屬于侵犯隱私。
美國法院在“考克斯廣播公司訴科恩”一案中,裁定媒體再次報道已發布在公共記錄內的數據毋須負法律責任。法國法律規定:某事件一旦已向外公開,該事件便不再屬于當事人的私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可以被人隨意覆述。
1989年英國政府委任了一個由御用大律師戴維·加爾吉爵士任主席的委員會,以考慮采取什么措施進一步保障個人隱私不受媒體的侵犯。根據加爾吉委員會的報告,假如“發布個人資料時,有關資料已屬于公共領域,而它們之所以屬于這個領域,并非由被告人的作為或過錯造成”,被告人便不應負上法律責任。
問題3:未成年人的犯錯事實是否可以公開?
之前大熱的李天一案和此次的丁錦昊事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主體都是未成年人,這就牽扯到了未成年人的保護問題。
作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性法律,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未成年人隱私權的保護相對最詳細,事實上是中國未成年人隱私權最大限度的法律保障。
其中第三十九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絡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也就是說,《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他人不得獲取并披露的只是涉入犯罪事件中的任何未成年人身份信息和所有未成年人的通信、日記。而丁錦昊的名字是由其人親自公開的,中國法律管轄范圍再無遠弗屆,也不能管到連在千年古物上亂刻姓字的小孩到底是誰都不能揭露的程度。
把名字加上“到此一游”刻上有三千年歷史的古跡,無論如何此人身份不該是被隱瞞而不為人知的,小編猜想,刻字者當時恐怕是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到過此處,而并非想掩人耳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