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好多人熱議“公務員幸福不幸福”。《2012年度中國職場心理健康調研報告》稱,在職場個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機關排名倒數第一。
公務員和群眾之間,不存在任何“幸福自動相互轉換機制”,誰的個人幸福就是誰的。在公務員一方,單純提思想要求、喊口號,對提升人民的幸福很難真正起作用;在群眾一方,認定公務員沒有任何個人利益、個人幸福可言,也是糊涂看法。
有論者說,“公務員本來就不該幸福”。憑什么?任何人都該幸福,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有評論認為,公眾眼中的“最幸福”和公務員感嘆的“最苦”的錯位、矛盾是存在的,需要去調和。這哪兒跟哪兒的事啊,爭搶公務員崗位的激烈程度,有報考公務員熱為證;公開公務員收入信息的措施總不出臺,難道是公務員收入過低?
調查方坦承“由于是網絡調查,可能導致幸福感評判的偏差”。應該說,心理專業人士炮制的測驗量表,網上和線下相比并無不同。問題不是出在調查方式上,而是出在取樣上。這次調查共對9072名受訪者進行了調查,其中2.7%為政府機關、非營利機構人士、科研人員,且所有受調查者中74.8%為30歲及以下的年輕人。
調查方負責人說:“如果是一群40歲的公務員,和一群40歲的外資企業員工,可能結果就不是這樣了。” 結果會怎么樣呢?給出答案其實容易。不妨順手拈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中國民生指數課題組《2010年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調查》數據表明,根據被調查者的所屬行業和職業,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表示“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
“非常幸福”的那些公務員,依另一部分公務員對他們的稱呼,“那是些當官的”。越是基層低階公務員,牢騷越盛,越覺得不公與委屈。而“資淺”公務員生發期望值的參照物,正是“當官的”。
但另一方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該調查又顯示,公務員的組織幸福感很高,排名第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調查方負責人認為,這與個人幸福感排名最后并不矛盾,前者是基于自身的幸福感評判,而后者是基于單位、企業、社會的幸福感評判。公務員畢竟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社會上更易得到尊重,人的價值體現容易得到滿足。
對于個人而言,處在某個行業或崗位而自認不幸福,當然可以自主調整,就像許多從業者炒老板,辭職跳槽另謀高就。專業人士給誰提供咨詢意見都會說,個人幸福是太大的事情,身份和工作讓人不幸福,你沒理由留戀那身份、那地方。
但是自認為不幸福的公務員為什么不跳槽?答曰,還有進入“非常幸福”那一群中的希望,希望比其他人還要大些。對提拔、進步或“非常幸福”絕望的也不跳槽,原因大約是:和那些非常幸福的比較,我確實很不幸,但是,別的職業可能更糟糕,和我現在的處境比,難說更幸福。
摘編自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