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的起源
追溯起來,印刷術的發展已經歷了2000多年的歷程。總的來說,印刷術的發明必須具備以下4個方面的條件:
1.圖畫和文字
書畫同源。中國繪畫起源于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巖畫。中國漢字就是從象形符號演變而來。甲骨文是最早成熟的漢字。
2.印章與雕刻技術
雕刻技藝是發明印刷術不可缺少的基礎技術。印章在商代就普遍應用。印章對于印花術的發明起到重要的啟示作用。
3.物料和工具
墨和筆的使用大約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大麻是中國最早應用的紡織材料之一。絲綢更是中國的獨特發明。麻布和絲帛織造技術的發展成熟使得印花術的發明成為可能。
4.社會需求
原始社會的先民很早就學會在臉上和身上用礦物顏料涂抹各色花紋,即“繪身”,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們穿上了衣服,發明了紡織,于是將直接畫在身上的紋樣轉移到衣服上。
公元前3世紀開始,中國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人們生活逐漸安定,對美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應用于生活裝飾作用的印花技術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最早的印刷術。印花技術以圖案為主要復制對象,承印物為紡織品,早期主要是指絲綢和麻布。目前,我國出土了西漢時期的印花絲綢以及印版。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多件西漢印花紗更是令世人驚嘆。唐代印花技術創新層出不窮,出現了漏印、夾纈和凸版技術。近年,敦煌地區還有元代印刷的壁畫出土。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創新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在人類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雕版印刷術是真正意義上的“文明之母”,它開創了用技術手段來促進人類傳播知識信息的歷史時代。
盡管不斷出土的實物證明,早在西漢初年就開始使用紙。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擁有“四大發明之一”地位的造紙術還是蔡倫所發明的造紙術。蔡倫擴大了造紙原材料的范圍,降低了造紙成本;創新發明了造紙工藝,造出了適于書寫的優質紙張。從此,紙張的大量生產成為現實。
人們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底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我們通常認為,拓印技術是印刷術產生的技術先導。
雕版印刷術發明以前,書籍全靠人工抄寫,并發展出專職的抄書職業——傭書。傭書代表了中國圖書發行事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隨著佛教的興盛,需要大量的佛經佛畫;科舉制度的推行,對書籍的需求大增。抄寫作為一種復制圖書的方法,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容易出現錯漏,在短時間內也很難傳抄出大量復本,已無法滿足當時社會的需要。
自然,人類印刷史上最光輝的里程碑——雕版印刷術應運而生。雕版印刷術開創了紙張印本書籍的先河。人類社會從此淘汰了笨重的竹簡書、昂貴的帛書,告別了手抄本書,開啟了規范、輕便、快捷的印刷書籍時代。它是迄今為止,人類文化傳播技術手段中占據主流技術地位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一種文化傳播技術。
1974年西安郊區出土的7世紀初印品《梵文陀羅尼經》,為現存最早的印刷品實物。唐代的雕版印刷品流傳至今的還有:約757年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雕印的《陀羅尼經咒》,公元868年王玠刻印的《金剛經》等。這一時期,民間刻印的歷書也有多種實物流傳至今。從以上文獻記載和實物流傳證明,雕版“肇于隋時,行于唐世”。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與創新
在宋代,印刷業的興盛為教育繁榮和知識傳播創造了條件。相應地,宋代濃郁的文化科技氛圍也刺激了印刷技術的發明創新,由此揭開了古代印刷史上輝煌的一頁。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詳細地記錄了畢昇發明泥活字的工藝過程,包括活字制作、排版、活字存儲、印刷等一套完整的工藝。畢昇的這一發明,是印刷術從雕版印刷發展到活字印刷的標志,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里程碑。
1988年,甘肅亥母洞寺遺址發現了西夏文佛經《維摩詰所說經》,經專家鑒定它不僅是12世紀中葉的活字印刷品,而且是泥活字印刷品。1991年,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中,又發現了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合本續》9冊。經有關專家鑒定確認,為12世紀下半葉的木活字版印本。這兩件活字印刷品,在中國古代印刷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元代的王禎對木活字工藝進行了改革。他在任旌德縣尹期間(1298年)雇工刻木活字,設計了轉輪排字盤,按韻存放活字,他將自己對木活字工藝的改良,寫成《造活字印書法》一文,附入所著《農書》中。這是最早記述木活字工藝的著作。書中記載,在王禎之前不久還有人使用過錫活字,這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金屬活字。
清代對于活字版印刷,不但使用比例大大超過任何時代,而且各種活字都有使用。康熙后期,開始制作銅活字,到雍正年間,完成了《古今圖書集成》的排印。乾隆年間,在金簡主持下,刻制棗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25萬個,用以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金簡所編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全面介紹了武英殿木活字工藝技術,是古代珍貴的印刷技術專著,被譯成德、英等多種文字,廣泛流布國外。
近現代印刷術的發展與創新
公元13世紀起,中國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先后傳播到歐洲。1450年前后,德國人谷登堡首創了鉛合金活字,他發明的木質印刷機,開創了印刷業機械化的時代。1815年,第一本鉛活字《英華字典》在澳門印成,開始了印刷術西法東漸的進程。隨著鉛印技術的傳入,西方的其他印刷技術也相繼傳入我國。
1.王選和激光照排技術
鑒于西方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當時我國印刷業落后的狀況,1974年8月,我國成立了748工程領導小組。748工程分為3個子項目:漢字通信、漢字情報檢索和漢字精密照排。
1975年,北京大學承接了748工程的漢字精密照排項目。1976年,北京大學王選教授作出越過當時國際流行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機,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的大膽決策。
王選針對漢字印刷的特點和難點,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和高速復原方法,率先設計出提高字形復原速度的專用芯片。王選獲得了一項歐洲專利和8項中國專利。
1987年《經濟日報》率先購進華光Ⅲ型照排系統,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采用計算機組版、整版輸出的中文報紙。它象征著中國傳統出版印刷行業從此“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這是印刷術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1992年,方正彩色出版系統在《澳門日報》投入使用。1993年,方正93系統進入港澳臺地區。此后,方正系統又進入馬來西亞以及美國等國家的華文出版業。1993年,方正系統占據海外80%的華文報業市場。
1997年,方正日文出版系統正式出口日本,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較大規模地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產品品牌的高科技應用軟件出口到發達國家。方正系統使得整個華文世界享用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將中國激光照排技術推向世界,讓中華文明綻放出巨大的光芒。
2.傳統印刷與數碼印刷
如今,一般我們根據印版的特征分為5種印刷方式: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絲網印刷和數碼印刷。一般將數碼印刷之外的印刷稱為傳統印刷。
1993年,Indigo和Xeik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彩色數碼印刷機,標志著數碼彩印的誕生。此后,數碼印刷技術取得了飛速發展。所謂數碼印刷,就是圖文信息由計算機直接傳送到印刷機,從而取消了分色、拼版、制版、打樣等步驟。如今數碼印刷技術成為了潮流。數碼印刷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技術,結合了印刷、電子、計算機、網絡、通訊的多個技術領域。
伴隨著數碼印刷技術的成熟,數碼印刷市場正快速成長。中國的數碼印刷市場由于起點低,增長率更高,并且近幾年還在持續高速增長。可變數據印刷、個性化印刷、個性化直郵、按需印刷成為數碼印刷的主要應用領域。
總結與展望
以上簡要介紹了中國印刷技術的發展歷程。事實證明,中國不但發明了印花、雕版、泥活字,套印,而且在使用木活字、金屬活字等方面都是世界最早的。
2000多年來,印刷術不斷探索新的承印物,從織物到紙張,從平面到立體。如今,人類開始準備邁入信息社會,承印物將變有形到無形,印刷術的定義將不斷延伸。一個可能的趨勢是,傳統的出版物在文化傳播中的比例逐漸減小,而以彩色印刷技術為主的裝飾性、商業性的領域還將高速發展,不斷創新。2012年包裝裝潢印刷總產值占全行業的60%以上。可以說,包裝印刷已經成為中國印刷業增長的支柱。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再加上3D打印技術的發展,印刷術還可能作為一種新型制造手段服務于中國現代新型制造業。
作者單位:中國印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