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籌建:眾人拾柴火焰高
1996年6月1日,中國印刷博物館正式開館。在許多不知情的人看來,或許這一切都進行得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然而,通過張館長的介紹,我們才了解到當初籌建博物館背后的酸甜苦辣。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可謂‘文明之母’。但在中國印刷博物館建立之前,國內根本沒有與印刷相關的博物館,完全是一個空白。而德國、美國、英國、土耳其、韓國等都有大小不同的印刷類博物館,尤其是德國的谷登堡博物館已經擁有百年歷史。為此,自1982年開始,印刷戰線的一些老紅軍戰士就呼吁在國內建印刷博物館。”張館長在講述建立博物館緣由的同時,也十分感動于當時所有人為此所做的努力。“當時國家經濟比較困難,根本拿不出錢來建博物館,所以打了報告之后,這件事一拖就拖了10年。直到1992年,這些印刷界的170余位老紅軍戰士,聯名再次向國務院打報告要求建印刷博物館,才將此事提上了日程。”
但在國家經濟非常困難且提出嚴禁建樓堂館所的情況下,要如何籌建印刷博物館?張館長說:“當時大家想了一個辦法,就是進行國內外集資。由當時國家機械工業部一機部副部長范慕韓老先生牽頭,因為他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威望。盡管他當時已經80多歲,可依舊為此事積極奔走,并召集印刷工業器材協會和中國印刷技術研究會一起進行集資籌辦工作。”據張館長回憶,當時一共集資了2200多萬元,開始籌建現在這個5500平方米的主樓。“最令人感動的是,香港的印刷商會、印刷工會和印藝學會3家聯合起來,為建立中國印刷博物館,他們的領導一起在香港街頭徒步募捐了800多萬元,占總集資額的三成以上,可見香港同胞有多么愛國。”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就這樣中國印刷博物館在眾人的支持下建立起來了。為了充實博物館的展品,當時還向國內外發出了倡議,張館長說很多單位和個人紛紛捐款捐物,有文獻資料、印刷精品和印刷設備等,其中很多甚至是鎮館之寶。

博物館的展示:三大印刷里程碑
在中國印刷博物館開館第二年,即1997年9月,張館長被從北京印刷學院的學生處調到博物館工作,至今已經有16個年頭。可以說,張館長親眼見證了中國印刷博物館的整個發展歷程,因此對所有工作也都非常熟知。也正因如此,在談到博物館的館藏和展示內容時,張館長滔滔不絕地向我們介紹了詳細情況:“現在博物館的總體面積有80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專業博物館。主樓共4層,其中1~3層是展廳,4層是辦公區;此外還有一個2300平方米的地下展廳。雖然現在大部分文物都是復制品,但由于我們自身經濟實力的問題,能夠說明各個時期的脈絡就可以了。”
在張館長的詳細介紹之后,我們對整個中國印刷博物館的展示內容有了大致了解。總體來看,整個館主要分為四大部分內容:三層是源頭古代部分,貫穿了印刷術的起源、發明、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然后一直到清代;二層是近現代部分,也是三層的延續,從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發明和發展,到印刷術外傳世界各地,直至1987年王選院士及其科研團隊發明了激光照排計算機漢字信息處理,從而告別了“鉛與火”,迎來了“光與電”;一層主要介紹印刷數字化,即王選院士及其科研團隊發明的激光照排;地下展廳主要介紹我國各個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印刷機以及制版機、照排機、照相機、分色機等相關設備。
“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計算機漢字處理,是我國有知識產權的3個印刷里程碑。”張館長說,“當時博物館開館,德國谷登堡博物館的館長也前來參觀,認為我們的展示內容十分豐富,并且雙方還建立了友好關系,互設展臺。”據張館長向我們介紹,現在中國印刷博物館不僅在德國谷登堡博物館有200多平方米的展臺,而且在奧地利維也納的高等出版專科學校也有100多平方米的分館。此外,2008年澳大利亞亞洲文化中心也增設了300多平方米的展廳,讓當地華人的子孫后代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這三大分館的設立,不僅證實了中國是印刷術的發明國,而且對宣傳中國印刷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博物館的意義:傳承印刷文化
除了在國外設立分館外,中國印刷博物館在傳承印刷文化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正如張館長所言:“在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走出去首先要宣傳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而印刷博物館恰恰就在這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例如,我們經常代表國家進行展出,像在俄羅斯、美國、德國、希臘、澳大利亞、奧地利、日本、韓國等舉辦的圖書交易博覽會,觀眾看到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時都贊不絕口。”
“印刷博物館本身還是一座愛國主義教育的豐碑。我們希望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斷延伸,既讓中國走向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中國。”據張館長介紹,近些年中國印刷博物館每年都參加國內的圖書交易博覽會,不斷推廣“中華印刷之光”這個展覽品牌。“我們的目標是讓‘中華印刷之光’走遍全國、走遍世界,對全國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印刷從業人員是對印刷歷史的學習。”
此外,中國印刷博物館還為國內印刷界的企業文化做了大量工作。隨著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印刷界的企業對文化的需求也很多,他們希望除了參觀展覽之外,也有自己的展覽室或小型博物館。“這樣一來,我們不僅為社會作出了貢獻,也發揮自身優勢得到了一些收益,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影響力和知名度也大大提高。”
博物館的未來:加強四大功能
如今,中國印刷博物館不僅是人們了解中國印刷史和印刷文化的窗口,也是啟迪心靈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那么,今后中國印刷博物館將如何發展呢?張館長表示,這些年他們在博物館的發展方面花了很多精力,未來要繼續加強“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這四大功能。
在收藏方面,要努力創造條件充實展品內容,不能天天老面孔,而是持續迎來新面孔。這需要不斷加大宣傳,一方面吸引更多愛國人士的捐贈,另一方面也要籌集經費買入一些有必要的文物。
在展示方面,要努力吸引觀眾的眼球,只有人氣提升了,作用才能發揮地更好。希望有更多的人走進中國印刷博物館,了解印刷的歷史和文化。
在研究方面,要對館藏的東西進行深入研究,清晰其價值和來龍去脈,知道其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這樣也可以讓觀眾有詳細的了解,而不會“看不懂”。
在教育方面,要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如對各地大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熱情接待,深入淺出地講解。也就是說,為社會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精神食糧。
除此之外,繼續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中國印刷博物館未來努力的方向。只有走出去,才能開闊眼界、取長補短,將博物館辦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