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發行人Arthur Sulzberger Jr.日前在哈佛大學論壇上說:“工程師才是我們沒有及時網羅的人,我們需要工程師來建構我們現在使用的系統,我們需要工程師來制作我們現在使用的工具。”Arthur指出,新聞媒體特別是報業的持續衰退,是因為沒有雇用足夠的工程師來應對數字環境的變化。他懊惱地說:“我們的工作要靠別人的數字工具傳送,我們的報道、寫作、想象又被別人作為吸引廣告的工具來營利。”他指的是與廣告串連的搜索引擎,如Google。
雖然有人持不同看法,認為新聞媒體不可能成為Google,無需不斷地雇用不同專長的技術人員來追趕甚至創新數字環境。但許多新聞學者確實認為這是關鍵,現正處于“技術破壞”的時代,要有專業的技術應對方案。既然新聞媒體本身能力不足,那剛從新聞系畢業的學生,是不是有專業的數字技術,能成為新聞媒體的一股新力量呢?
目前當然還沒有,因為新聞系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與上一代類似,所幸的是這種情況已經開始轉變了。美國耐布拉斯加大學的Gary Kebbel教授就熱心倡導新聞教育改革,他認為老師應該為學生準備現在還不存在的工作,或者只存在2年但不會存在4年的工作。他認為,除了新聞系的教學要大幅度地轉變,更要引導新聞業界雇用人才的方向。這位教授說,修改課程表并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卻是最容易做到的。先看看現在的課程,再聽聽新聞業界需要什么人才,找出學校與產業的差異,列出哪些學科是學生需要去學習的,老師怎么教、誰能教,問題逐一解決之后,大家再用新課程表上課。
以資助新聞事業發展而聞名的Knight基金會,去年給美國大學校長一封公開信,呼吁各校新聞系采用“教學醫院”的方式,把學生、老師、業界結合在一起,借助學界與業界的溝通,給學生實地工作的經驗。事實上已經有學校這么做了。
密蘇里大學以新聞系著名,就設有讓學生提供小區新聞的課程。耐布拉斯加大學的做法是,由一名熟悉法規的老師率領學生采訪州政府,把報道免費提供給新聞媒體。此外,馬利蘭大學與西北大學則很早就讓學生公開提供新聞,亞利桑納州立大學也成立了報道全州與全國新聞的學生新聞中心。
Gary Kebbel教授認為,新聞是跨領域的教育,可以把學術研究與實際執行結合在一起,由新聞、廣告、公關、計算機、設計、營運、市場各系的學生,分別提出自己領域的組件,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成功的產品。然而構想雖好,但因為涉及太廣而無法執行,最后簡化為每周半天聚會,輔導學生設計一個新聞App,在當地新聞協會發表展示。
同校的Matt Waite教授曾是普利策獎網站的設計人,領導一個“制作時間”(Maker Hours)的活動,每周五下午聚會,學生自由參加,學習制作計算機網站、行動網站、機器雄蜂、電子傳感器。很多新聞系的學生都是第一次拿電焊接線,感覺新奇有趣。學校也支持這項活動,為學生提供課外技術的輔助。
這位教授顯然對嗡嗡的蜜蜂有極大興趣,由基金資助成立了一個雄蜂新聞試驗室(Drone Journalism Lab.),研究俗稱“雄蜂”的小型無人飛機。如何與新聞結合?這個題目自然引起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這是一個課外活動,研究怎么裝配、遙控雄蜂,安裝攝影器材、影像傳送,以及在空中照相的安全與法規。
此外,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新聞學院成立了一個新媒體創新試驗室(New Media Innovation Lab.),這是一個研發計劃,把新聞、商業管理、計算機工程、設計等學科的學生聚集在一起,集思廣益,協助媒體企業創造新的多媒體產品。同時又與Gannett媒體集團合作,研究年輕人閱讀新聞的習慣,發展應用系統來吸引這些年輕人。另外也發展別的App,供其他媒體公司使用。這個實驗室的特點是將這項活動正式納入課程,不是課外活動,所以參加的人數多,效果也好。
然而,對于這些學校在教學上的改變,Gary Kebbel教授仍然認為太慢,他說學校應冒一些風險,做更大幅度的調整,否則很難跟上數字市場的變動需求。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很高興看到了這些學校感受到“數字破壞”的威力,開始有了響應,也許只是短期的,至少值得給一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