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專欄寫了6年多,究竟寫了什么?其實說起來就是一句話:愿望和手段的關系。
很多時候,人們的愿望是對的,但是主張的手段卻不能達到愿望,甚至和愿望背道而馳。那些手段看起來符合人的常識,可能只是符合直覺常識,如果用經濟常識更理性地審視一番,往往就會發現是錯的。
前幾天和一位當醫生的同學聊天,我問她對醫生收紅包的看法,她表示反對。這可以理解,在社會主流輿論的影響下,很多好醫生都把不收紅包看成醫德的一部分,當然,也有避免上司處罰的現實考慮。而消費者又為何呼吁禁止醫生收紅包呢?直覺上看,這是為病人省錢,為了避免醫生不救那些沒錢的病人。但是,禁止紅包的結果和這個愿望是相反的。
當然,如果解除醫療價格管制,讓醫生名正言順地按市場供求關系收費,是最好的辦法。但在有醫療價格管制的情況下,禁止收紅包會出現什么結果?一個醫生本來每天可以做三個手術,但是既然沒有多少經濟利益,他可以宣稱,做一個手術就已經很累了,那么病人就只好排隊等待。很多時候,排隊等待付出的住院費用、護理費用比手術費用還要高。更有很多人,根本等不到那一天就悲慘地死去了。因此,禁止收紅包的初衷是替病人省錢,其實,第一,它有可能讓病人付出更多的錢;第二,它其實是禁止病人用利益吸引醫生救他們的命。
經濟常識和直覺常識是如此相反,而其關鍵在于理解“禁止醫生收紅包”的另一面是“禁止病人用利益吸引醫生救命”。假如病人理解了這一點,自然不會再呼吁禁止收紅包。要理解這一點其實也不難,但道德感常常會影響人對因果關系的思考,所以很多簡單的經濟常識也不為人所知。
再比如最低工資法,從一個方面看,它是為了防止老板給員工的工資過于低,但從另一個方面看,它的意思是:如果某人的能力不足以拿最低水平的工資,就禁止老板雇用他。這對那些能力較弱的人豈非是狠狠一擊?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歸結到一點就是: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但沒有什么辦法比市場經濟更能造福人類。
傳播經濟常識的人常常會面臨這種指責:你們的思維如此簡單,不管什么問題,你們都主張市場來解決。甚至會有很多人對市場經濟支持者做出道德攻擊。比如,討論免費醫療的時候,他們會指責市場派不顧窮人死活、支持官員特權……其實,很多時候,市場派不是不贊同他們的愿望,而是指出,他們所要求的手段無法達成他們的愿望。
人們為什么要求免費醫療?如果不管死活,就是不想付錢,那么,有一部分人確實能不付錢而得到醫治(也許是善于排隊的人,也許是跟醫院關系較好的人),但更多的病人會更慘。
當你說“既然官員享有免費醫療的特權,為什么不能讓老百姓也享受”時,你其實是在說“既然官員特權傷害了老百姓,為什么不能讓老百姓自己也傷害自己”,只是,你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在說這個意思。如果明白愿望和手段的關系,也許你會說“減少官員特權對老百姓的傷害,同時,我們自己不要傷害自己”。
這個專欄一直致力于說服那些抱有美好愿望的讀者,明白什么手段才能達成愿望。希望有讀者因為這個專欄而改變一些觀念。祝大家更智慧、更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