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沒有好壞,只有對錯。對的保險——適合你的保險;錯的保險——不適合你的保險。如果有個賣保險的人跟你說某個保險怎么怎么好,那他賣的一定不是保險。
舉個例子:兩個孿生兄弟,在證券公司同時買了相同數量的同一只股票,過了一段時間又同時賣出,他們的收益是一樣的嗎?答案是肯定的。還是這兩個孿生兄弟,在同一家保險公司買了同樣的保險,他們的收益是一樣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兩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并不能保證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這兩張保單的收益不一定是相同的。
結論是:保險不能算,能算的都不叫保險。
1 買保險是捐錢
保險是互助與自助的平衡。假如某個年齡的死亡率是千分之四,1000個人都買了保險,每人的保額都是100萬元,也就是說保險公司一年要賠出去400萬是一定的,那么這400萬真的會是保險公司賠的嗎,如果你相信這件事,那你就太天真啦!
保險公司是商業機構而不是慈善機構,這400萬一定是996個沒死的人賠的,攤到每個人頭上大約是4000塊錢。此外保險公司還要有日常的管理費用,還要有利潤,所以如果你買了保險而今年沒死,就意味著你今年捐了4000塊錢去幫助那4個死了的人。你也許會問:我為什么要幫助我根本都不認識的人呢?答案是如果明年那4個人里有你,同樣會有996個你不認識的人來給你捐100萬。所以說買保險是買安心,其實這安心是你每年捐了4000塊錢換來的。
我們每天在網上都能看到很多年歲并不大的人得了癌癥的報道,其實從百分比上看,癌癥只有很少的人得,只是發病率比前些年有些上升,從而引發了大家更多的關注而已。重要的是很多得了癌癥的人家里并沒有足夠的錢可以用來治病,而購買大病保險其實就是等于承諾給得了大病的人捐錢,從而換回來一個對價的承諾:如果你得了大病就會有人給你捐錢。由于大病保險不僅要給得大病的人賠錢,而且對于沒有得保險目錄里的大病但是死了的人也要賠錢,所以大病保險會比單純的壽險貴很多。
盡管長壽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但是我們每一個人仍然要在年輕的時候為這件事做準備。小沈陽說人生的兩大痛苦中,比人死了錢沒花了更痛苦的是:人活著,錢沒了。不論即期返還的養老保險還是到期返還型的養老保險,其共同特征是:即便你已經領完了所有存在保險公司的錢,只要你還活著,保險公司就要養著你。問題又來了:你把活得久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了,保險公司從哪里拿錢來養活你呢?不用問了,還是你捐的——在你存養老金的過程中,每年都會有一部分錢被保險公司轉移到一個互助賬戶里,用來幫助那些已經領完了自己存的錢卻還依依不舍地熱戀著這個世界的人。
通常說聰明人不會買保險是有道理的,如何看待人壽保險考量的是一個人的智慧而不是聰明。在中國古漢語中,“慧”通“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一個人死了之后才能拿到的錢活著的時候怎么用,這樣的道理是很難用三言兩語表達清楚的,只能靠每個人自己的感悟。無論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還是說舍得,其實都包含先捐出去而無所謂能不能得到回報的心胸和視野。所以買不買保險,怎么買保險,是人生中的大智慧。
2 買保險是買倍數
買保險的順序一定是先買花錢的保險,再買存錢的保險。為什么這樣說呢,前面我們說了,買保險是捐錢,在我們平安健康的時候,每年都捐一些錢給需要幫助的人,當我們遇到風險的時候就能得到很大額度的幫助。捐出去的錢和得到幫助時拿到的錢這個之間的倍數,正是我們買保險的意義所在。
舉個例子:30歲男性買100萬元終身壽險,如果選30年繳費期,每年需要繳費大約2萬元;而這位30歲的男士如果買10年期的定期壽險,100萬元的保額每年只需要繳費不到2000塊錢。也就是說,假如這位男士33歲的時候因為突發心梗而猝死,無論是交了6萬塊錢還是6000塊錢的保險費,他的家人所能得到的理賠金都是100萬元。由此看來,買花錢的保險就是每年花出去2000塊錢,換回來100萬的安心。而存錢的保險是每年交給保險公司2萬塊錢,保險公司拿去賺錢,然后幫你把你應該捐的2000塊錢捐出去,剩下的錢放在你的賬戶里。
于是又會有人問了,那豈不是說買消費型保險(定期壽險)比買返還型保險(終身壽險)要劃算嗎的?因為倍數大呀!其實,就像治病越快的藥毒性越大一樣,越便宜的保險副作用也越多。像任何事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不僅是相對的而且是平衡的一樣,保險的作用其實遠遠不止是保障生命風險。除了轉移風險之外,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壽保險更多地被用于隱藏資產、轉移資產、規避稅收、逃避債務。而消費型保險除了轉移風險之外,在其他功能上就顯得無能為力了。即便我們不是富人,對人壽保險的功能要求不算太高,至少存錢的保險也能幫我們養成強制儲蓄的好習慣。
從一個人所能支付的保費看這個人如何站隊不僅很有意思,而且也很科學。如果一個人把他能夠買到的生命保險的額度全部用終身壽險(存錢的保險)買下來,每年所支付的保險費仍然不會讓他覺得生活有壓力,這樣的人就可以算作是有錢人了,否則還是要站到窮人的隊伍里。
3 分紅是不是越多越好
大多數人理解保險的分紅跟股票的分紅就是一回事,是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其實是大錯而特錯了。我們只需要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保險公司把賺來的錢都分給買它保險的客戶了,誰還會去買保險公司的股票呢?
保險的分紅來自三個部分:利差、費差、死差,注意這里并沒有包含投資收益。保險公司的精算師每天的工作就是為保險產品制作費率表,因為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所以精算師的工作很復雜。這當中要考慮的3個最主要的因素是利息率、死亡率和費用率。
利差又叫利息差,假如你買保險的時候市場的利息率是2.5%,而精算師計算費率表時候的市場利率是2.75%,也就是說降息了,你覺得保險公司會為你承擔降息的損失嗎?其實精算師在算費率的時候早就打好了埋伏,他們可能是按1.5%甚至是0.75%計算的費率表,也就是說即使降息了,保單當中仍然會有1%甚至1.75%的利息盈余,這些多出來的錢怎么辦,于是在大多數返還型保險里都會有一個分紅賬戶,保險公司把多收客戶的錢退還給客戶的過程叫分紅。在這個過程中,保險公司還要留存一個比例作為管理費用。現在你知道了,保險公司如果多收了你100塊錢,它只會退還給你80塊錢,還美其名曰“分紅”。
4 一定不要先買大病險
首先澄清一個概念:大病保險不是用來治病的。健康保險分為醫療保險和疾病保險,醫療保險保障的是由于治病而產生的費用,疾病保險保障的是由于得病而造成的損失。本文我們暫且讓這個界限模糊一下,假定大病保險的理賠也能用來治病。
買保險是有順序的,一定是先把最極端的風險轉移出去,先買框架結構的保險。對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而言,比重大疾病更重大的風險是身故和全殘,這些是最極端的風險。
用1萬塊錢買大病保險,對于一個35歲的男性,可能只能買到30萬左右的保額。而同樣是每年花1萬塊錢,用返還型和消費型的壽險做一個組合,就能買到100萬甚至更高的保額。當一個人遇到大麻煩的時候,是30萬對他的幫助大,還是100萬對他的幫助大,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有人會問:我買了100萬的壽險,可是沒有大病保險仍然解決不了我沒錢看病的問題呀。其實靜下心來想一想很容易想明白:如果你死了之后保險公司一定會給你100萬,那么你活著的時候能不能借到80萬來看病呢?因為你的親朋好友兄弟姐妹們都知道。你的病如果治好了,你就有機會慢慢還上借來的錢;如果治不好,保險公司也會幫你把錢還給他們。
如果把一個人一生的財富積累比作蓋樓,只是像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樣一層一層地慢慢蓋,這輩子能蓋到幾層就說不定了,因為直接壘磚既慢又不安全。買保險的第一步,先把未來創造收入的能力買下來,也就是常說的保額足夠原則或者是保額優先原則。然后有了多出來的錢,才會去買醫療險、大病險、意外險、退休金保險、教育金保險……
5 保險和通脹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通脹是保險銷售中常被問到的話題:我用20年給自己存了100萬退休金,可是等我退休的時候,100萬已經不值錢了,買保險有什么用?讓我們換個角度,如果問一個小孩長得像他爸爸還是像他媽媽,這個問題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反過來,問這個小孩的爸爸媽媽長得像不像這個小孩,這個問題就不成立,也叫偽命題。關于通脹和保險的關系其實就是一個偽命題。
用一個物件兒打比方就容易明白了:假如我們在保險公司存的退休金不是100萬塊錢而是1萬個雞蛋,分開20年存應該是每年存500個,你第一年存的5萬塊錢可以買500個雞蛋,第二年存的5萬塊錢可以買480個雞蛋,第三年存的5萬塊錢可以買450個雞蛋……當你存了20年的時候發現,你本來是想存1萬個雞蛋給自己養老的,可是只存下來了不到5000個雞蛋,你覺得把這個罪過推到保險公司頭上公平嗎?
道理很簡單,我們買保險的時候不要算額度,而要算比例,比如你需要的保額是你年收入的多少倍;你每年能支付的保費是你年收入的百分之多少,只要這個比例不變,你買的保險跟通脹就沒有半毛錢的關系。因為通脹就是漲工資,這是硬道理,違背這個真理,倒閉的就不是保險公司而是政府。
6 再有錢的人也要買養老保險
買養老保險是把身外之物跟自己的生命建立聯系,在有能力的時候把自己的身體打造成一臺印鈔機。因此養老保險賬戶不是收益賬戶而是功能賬戶,買養老保險不能算也根本不可能算清它到底劃不劃算,因為你不知道你能活多久。
大多數人70歲之前可以靠自助,但是70歲之后就要靠互助。當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擁有很多身外之物的時候,他真能享有生命的尊嚴嗎?答案是:比尊嚴更多的一定是財富帶給他的生命風險。化解這種風險的辦法只有一個:他能夠給他身邊的人帶來的剩余價值隨著他生命的延續而源源不斷。
舉個例子:一個有錢人每個月在養老院花掉10萬塊錢,而保險公司每個月支付給他的養老金是100萬元,只要他活著,這筆錢還會不斷遞增,可是當他去世的時候這個養老保險的合同就會結束,你覺得這份保單帶給這個有錢人的是風險還是尊嚴呢?
Tips
一個人可以買多少保險?
保險公司的說法叫“財務可保性”。基本的公式是:最高可保額等于當前年收入乘以未來工作年數。比如一個37歲的男性,去年的年收入是50萬元,前年的年收入是40萬元,大前年的年收入是30萬元,那么他的當前年收入就是前三年的年收入相加再除以3,等于40萬元。他的未來工作年數是用60歲減去37歲,等于23年。也就是說這位男士所能買到的最高保額是40萬乘以23年等于920萬元。
有錢人增加保險倍數的方式,不是通過購買消費型保險,而是通過不斷地購買期繳的返還型保險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