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亭集勢:2013赴美上市的第一股電商
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資本市場大環境的稍稍變好,加上2013年赴美上市的第一股電商“蘭亭集勢”的破冰。業界人士稱,中概股IPO的窗口或許短暫開啟。美國東部時間6月6日,蘭亭集勢于紐交所正式掛牌交易,發行價為9.5美元,融資約7885萬美元。上市首個交易日,蘭亭集勢開盤價為11.23美元,收盤價為11.61美元,較發行價上漲22.21%。
相對于去年11月IPO的歡聚時代當日股價漲幅最高達到約10%,而去年3月上市的唯品會則遭遇開盤破發,收盤價更較發行價下跌15.38%,此次蘭亭集勢的美國IPO試水之行成績可謂亮麗。
市場分析機構稱,雖然當前美國整體資本市場環境不佳,但由于蘭亭集勢對上市工作準備充分,在路演中也獲得了數倍于原計劃的認購,因此能夠成功破冰。
創立于2007年的蘭亭集勢,主要經營外貿銷售,為全世界中小零售商提供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全球整合供應鏈,目前涵蓋服裝、電子產品、家居用品等14大類,共6萬多種商品。招股書顯示,2012年蘭亭集勢98%的收入來自海外用戶,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北美市場。
在業界看來,蘭亭集勢上市多日的大漲顯示出投資者對該企業的認可。從蘭亭集勢自身表現來看,公司營收保持高速增長,并自去年第四季度開始連續兩季度實現盈利。而盈利表現無疑已成為國外投資者評價中國概念股的重要指標。從業務模式來看,蘭亭集勢作為外貿B2C(商家對顧客),其市場前景主要取決于國外宏觀經濟形勢及用戶消費習慣,因此更有利于國外投資者理解并認同蘭亭集勢的商業模式。
然而就在蘭亭集勢于2013年8月19日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蘭亭集勢業績遠不及預期后的一個交易日,蘭亭集勢股價從19日19.27美元的收盤價下跌,收盤報11.58美元。截至11月14日收盤價位10.41元。
北京時間10月25日凌晨消息,美國律師事務所Levi Korsinsky周四宣布,該事務所針對蘭亭集勢向紐約州南區美國地方法庭發起的集團訴訟已經啟動,這項訴訟是該事務所代表在2013年6月6日到2013年8月19日之間購買了蘭亭集勢股票的投資者而發起的。
指控稱,在上述集團訴訟期內,被告方作出了虛假的和/或誤導性的聲明,且并未披露如下信息:(a)蘭亭集勢的銷售額增長速度在2013年第二季度中大幅降低;(b)蘭亭集勢2013年第二季度的成本增速超過了銷售額;(c)由于未披露這些信息,蘭亭集勢已無法實現之前令市場期望其可在這一集團訴訟期內取得的財務業績。
去哪兒網:正在成為一個現象
無獨有偶。計劃在58同城上市后一天的11月1日,百度旗下的旅行信息網站“去哪兒”在納斯達克上市交易的,按照調整后的中間價13美元,“去哪兒”網站將有望融資1.443億美元,也大幅超越前兩家成功上市的中概股。
此外,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此前收到的IPO申請書,如果路演認購順利,500彩票網與久邦數碼也將很快加入到赴美上市的中概股軍團中。中概股扎堆IPO的場景已經有兩年多沒有在美國資本市場出現過。金秋一向都是旅游旺季,國慶長假則是旺季的高潮,選擇這個時候,去哪兒網可以給投資者描繪一個讓人充滿信心的故事藍圖,運營數據也會更加好看,上市更容易獲得認可。
同時,去哪兒競爭對手也有上市計劃,騰訊投資藝龍、阿里巴巴跟攜程展開合作。去哪兒網通過搶先上市,對競爭對手也是一個打擊。此外,阿里巴巴正在上市準備中,一旦上市可能會吸引大量的資金,所以,去哪兒網想趕在阿里巴巴之前上市,以獲得更好的估值。
本次赴美上市,去哪兒網的最高融資金額為1.25億美元,融資額并不高。說明去哪兒網上市主要是出于戰略方面的考慮,而非財務方面的需要。
去哪兒成功上市背后,也為中國互聯網企業赴美上市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去哪兒模式”,即選擇最有利于自身業務未來發展的平臺做大股東,背靠大樹高速發展壯大,用最快速度成功IPO。選擇百度作為大股東充分借勢發展,顯然是去哪兒成功上巿的關鍵。
目前我國在美上市的在線旅游網站僅有藝龍、攜程兩家(不包括酷訊等母公司已經上市的企業),顯然,去哪兒上市有“搶位”的意味。不過就整個行業來講,如果差異化競爭越來越不明顯,轉型就不可避免,前景尚還不明朗。這家依然在虧損的在線旅游網站為何能在資本市場引發如此熱烈的追捧,給投資者信心的到底是超級巨頭百度還是競爭激烈的在線旅游市場?去哪兒正在成為一個現象。
58同城IPO:O2O領域將受益
針對蘭亭集勢的訴訟無疑讓所謂的“破冰”重新降溫。不久后,10月30日當天,所有衡量中概股的指數繼續下挫,主要覆蓋納斯達克上市中概股的霍特中概指數下挫1.14%,覆蓋兩大交易所30只股票的i美股中概30指數也下挫1%。其中最大的中概股“受害者”則是遭受渾水做空的網秦。美國投資者對于中國互聯網相關企業的行業性擔憂,始終沒有消除。
而這個背景下58同城的上市發力,就有了點橫空出世的味道。10月31日,中國信息分類電商企業58同城在紐交所首次公開募股,代碼WUBA。上市前夕其屢屢上調發行價格,最終確定以每股17美元募集110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共融資 1.87億美元,市值超過14億美元。
就在IPO前兩天,58同城已經上調過發行價區間,從原來的13~15美元調整至15~16美元,上市前又一次臨時上調,顯示出上市前該股票的投資者認購情況超出預期。此次IPO的承銷商為摩根士丹利、瑞信、花旗以及太平洋皇冠證券。這是今年第三單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其融資規模也超過前兩單達到上億美元。
樂觀人士認為中概股IPO冰封期已過。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基金經理向本報記者透露,這種說法為時過早,至少在他們的投資組合中,目前對中概股仍然持謹慎保守態度。
根據公司遞交的財報,58同城截至今年6月底的半年度收入為5884.3萬美元,利潤28.5萬美元;而在最新三季度財報中,公司凈利潤達到850萬美元,營收4160萬美元,其中包括2420萬美元的會員收入與1710萬美元的在線營銷服務收入。
而互聯網則在消費經濟中扮演著渠道和效率改變與提升的角色。58同城的成功上市也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對本地生活領域的充分認可。也因此,O2O領域將迎來一個較高的增長。按照艾瑞的預計,這是一個從2013年起持續年平均增幅70%左右的行業。2013年行業營收總額是22億,到2017年,營收總額會超過140億,是一個一定會出現百億美金市值公司的肥沃行業。而從目前的態勢看,這一市場主要由趕集網和58同城分享。而作為58同城競爭者的趕集網暫時沒有IPO計劃,趕集網去年融資9000萬美元,且與58同城一樣也實現盈利。目前沒資金壓力,尚未有上市計劃。
58同城的上市給大眾點評的估值做出了一個可量化的參照。雖然,大眾點評的模式看似并非是傳統、簡單的分類信息,但本質上仍然是針對線下商戶的黃頁搜索。在競爭環境的倒逼下,大眾點評已走向開放,與搜狗、去哪兒等其他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與數據分享。而58同城也將在上市后向電商、移動等方向不斷深化,并不排除采取并購。
阿里巴巴上市:年度最大懸念
阿里巴巴上市被譽為全球最值得期待的互聯網IPO項目,它注定是今年資本市場的重頭戲。而今年9月27日阿里在香港上市的計劃告吹將這一上市大戲又推向了新的想象空間。
11月11日,淘寶系實現350億元銷售額,再度創下中國電商單日銷售紀錄,證明了淘寶系和阿里巴巴的江湖地位,但也暴露了馬云寄予厚望的菜鳥網絡的物流能力捉襟見肘:從雙“十一”產生的包裹量看,不僅主要城市無法實現次日送達,連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線城市也暫時無法實現。
這無疑讓馬云的“三駕馬車”(電商、金融、物流)無法跑上快車道。尚未完全成熟的菜鳥網絡,或多或少都會拖淘寶系的后腿。如果發生物流問題,外界對馬云和阿里系的非難,將不會單獨地集中在菜鳥網絡,“三駕馬車”都將承擔來自外界的指責。
所以,350億對阿里系來說絕不是階段性的勝利,而是另一個艱難的開始。
要想讓菜鳥網絡盡快成長,當然少不了砸錢。但對阿里巴巴和馬云而言,目前的資金壓力同樣是個問題。菜鳥物流網絡建設的投入,加上股權回購,阿里巴巴仍需要進行巨額投資。而未來,阿里巴巴一直渴望的金融業務同樣需要大量資金支撐。
想要不掣肘于資金問題,對于目前的阿里巴巴而言,最好的辦法莫過于IPO。
在香港上市,阿里的“故事”也更容易被理解。同時港股科技股市盈率近期較高,香港資本市場對阿里巴巴的估值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如果阿里成功掛牌上市,將是港交所歷年來集資最高的公司。但是美國市場,以eBay、Facebook等作為參考,對阿里巴巴的整體估值并不利好。同時,對于阿里來說,香港的監管環境也許更熟悉,而在美國上市要面臨更復雜的監管環境,加上“支付寶VIE”事件以及與雅虎的紛爭在美國資本市場造成的負面印象,阿里自然傾向于在香港上市。
然而這只是故事的一半。
香港上市規則8.11條規定:上市申請公司不允許有“少數股東壟斷股票權”。而為了保證創始人對公司的控制權,阿里先是試探同股不同權當雙重股權結構是否可行,隨后又拋出“合伙人”制度。無論是AB股還是合伙人模式,都跟目前港交所的上市規則有沖突。主要在于:合伙人制度不符合香港證監會對投資者利益的保障,外部中小投資者更為弱勢,無法在董事會中提名代表自己的董事,公司治理的透明度也更差。而對小股東的保護,正是港交所十分看重點的。如果按照香港現行上市規則中同股同權的原則,作為小股東的馬云以及阿里管理層(共持股10.38%),在上市后很可能會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
就在阿里巴巴與港交所關于上市的談判破裂之后的一個月見,阿里巴巴集團已獲得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兩大交易所接受阿里合伙人機制的書面確認,并強調稱阿里合伙人機制包括其對董事會的提名權完全符合上市規定。倫敦證交所也希望阿里巴巴來倫敦上市,英國官員最近還會見了阿里巴巴的高管。所以,去香港上市還是去美國上市,就成了一個“高估值”還是“控制權”二選一問題了。
或許還有第三種可能:香港愿意為阿里修改規則。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他對香港是否應當修改現行上市規則持“開放的心態”,聽取市場參與者的意見非常重要,香港證監會以及港交所應就上市規則與市場參與者詳細討論。但他強調,在現行規則尚未改變的情況下,不應對任何企業網開一面。在此之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也發出了類似的呼吁。李小加上周表示:“對于香港而言,丟掉一兩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丟掉整整一代創新型科技公司就是一件大事,而未經認真論證和咨詢就錯失了這一代新經濟公司更是一大遺憾。”
阿里在港上市成事與否,最終決定權在香港證監會。但這些表態無疑讓阿里香港上市充滿期待和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