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理解的社會認同一般更接近社會尊重,比如我們的工作價值需要得到社會認同、個人地位需要得到社會認同等。查理·芒格在人類誤判心理學中提到的社會認同傾向,更接近于我們說的“從眾行為”或者“羊群效應”。
《清醒思考的藝術》一書中有個例子:假如你跟同伴去采集野果,突然聽見有動物的吼聲后,幾個同伴都跑了,你會停在原地,撓頭思考你看到的是一只獅子,還是一只沒有危險的動物?不,你會跟在你的同伴后面,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在很多時候,從眾行為是簡單有效的快速決策方式,特別是在決策信息缺乏并存在決策壓力的情況下。但群體的從眾行為并不都是有效的,甚至還可能會帶來災難性后果。
近些年出現的踩踏事件多與這種從眾行為相關,比如華山游客被擠下懸崖、龍慶峽冰燈踩踏事故等,基本都是大眾群體在出現“險情”時的慌亂和從眾導致或者放大了災難結果。
另外,有些人會利用人的從眾心理進行商業行為,比如廣告。一些高明的機構或公司會采用“樂隊花車宣傳法”。樂隊花車翻譯自英文的bandwagon,也就是在花車大游行中搭載樂隊的花車,參加者只要跳上了這樂隊花車,就能夠輕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樂,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樂隊花車)就代表了“進入主流”。 這些機構或公司宣傳者營造出一種“加入我們,否則就是與大家作對”的氛圍,要求閱聽人接受某種仿佛大家都接受的想法。如加多寶的廣告: “中國每賣10罐涼茶,7罐加多寶”“配方正宗,當然更多人喝”。
什么樣的情況下人容易產生從眾心理?(1)當情境模糊不清時。這是最關鍵的變量,當不確定什么是正確的反應、適應的行為、正確的觀點時,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2)當情況處于危急時刻,而且常常與模糊情境同時發生。這時,我們通常沒有時間可以停下來思考應該采取什么行動,但又需要立即行動,就很自然地去觀察別人的反應,然后照著做。(3)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人們往往愿意聽從權威者的意見,而忽視一般成員的觀點等。
投資投機領域的特點很好地吻合上述三個從眾心理的原因,所以這個領域內從眾行為非常普遍。如果沒有大量參與者的從眾行為,股票、房地產、黃金、古玩甚至郁金香球莖等投資投機品種的價格波動遠不會那么大,并且從眾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極端的結果。以股市為例,第(1)種情況:股票的價值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并且絕大部分人根本不關心股票的價值,更關心趨勢及別人的操作,自愿受別人的影響;另外,最具誘惑的是有部分人是從眾的受益者,從眾的結果并不都是錯誤的。第(2)種情況:股票的價格經常出現大幅度的漲跌,參與者被逼迫著馬上采取行動“追漲”或者“止損”,“沒有時間”理性思考。第(3)種情況:股市中存在很多所謂的權威、券商以及媒體,普通股民更愿意聽從他們意見,權威者的意見也往往不是理性分析的結果,多受大眾情緒和股市整體估值的影響。
我們都是平常人,不可能避免產生從眾行為,但減少其對自己的影響還是有可能的。比如你是基于企業基本面分析的投資者,遠離市場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另外,對企業的估值用絕對的標準,而不是參考整體市場估值的相對標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