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谷歌公司宣布自2月21日起,谷歌眼鏡將面向美國用戶接受預訂,并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向市場。盡管頭戴式增強現實顯示器已不是什么新鮮概念了,但這款產品還是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這款產品看起來比以往的頭戴式顯示器更小更薄,配備了GPS定位跟蹤,外帶一個500萬像素的攝像頭,可拍攝高達720p的視頻上傳至YouTube或谷歌的視頻群聊,藍牙耳機和WiFi的功能可以語音控制閱讀和發送文本,整個裝置重量僅為42克。更神奇的一點是,谷歌眼鏡片能夠顯示全彩色圖像、地圖以及基本信息。用谷歌的話來說,這是一個高清晰、重現的圖像,大小相當于25英寸屏幕。
谷歌眼鏡是谷歌的系列研究項目之一,其開發運行的秘密設施位于加州的山景城,距離公司總部約半里地,由谷歌的聯合創始人之——謝爾蓋布林督導。而最初以實驗室為基礎的產品項目,被設計成即使人們在走動,用戶也始終能保持與互聯網連接的產品。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想出完全集成增強現實耳機的方法,使人們在行走或運動時,也不妨礙手頭工作。根據這一想法,最終采用一副鏡片來取代智能手機的屏幕,并且允許使用自然語言來與互聯網交互。
其實早在2012年4月5日,謝爾蓋布林便帶領團隊,在“戰勝失明基金會”(Foundation Fighting Blindness)上開始了第一次測試。他親自佩戴谷歌眼鏡,與同樣佩戴谷歌眼鏡的跳傘員,通過谷歌視頻群聊,向大家展示了新產品的特點。
谷歌已為這一產品申請了專利。一副谷歌眼鏡的開發競標價為1500美元,而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為消費者準備的版本,預計售價將下降至能與智能手表競爭的價格。可以預見,引擎搜索巨人開發的谷歌眼鏡,將在市場掀起一股追風熱,其股票價值也將隨之飆升。
不過,谷歌眼鏡還尚未推向市場,卻已經引發侵犯隱私的擔憂。一家美國公司表示,愿意為谷歌眼鏡提供面部識別應用程序——通過連接臉部和姓名,再通過一張照片便能識別名流,或提供其他的商業服務。
雖然谷歌發出“禁令”,未經允許,不可將面部識別應用程序加載到谷歌眼鏡“可穿戴式系統”,但谷歌承認,用戶可以簡單地上傳靜態圖片到其他在線服務,那些在線服務無須谷歌許可,一樣可以提供面部識別服務。因此,“禁令”純粹是象征性的。
面部識別功能對谷歌來說是個理想的應用軟件,通過谷歌眼鏡小屏幕右上方所顯示的數據,可以“看到”用戶正在尋找什么,比如用戶的姓名——這在外界是無法看到的,反過來會推動對這種應用程序的需求。
谷歌因此而被夾在谷歌眼鏡用戶以及在線服務之間,處理所有必要的細節。其結果,可能是谷歌公司與面部識別供應商之間展開一場貓捉老鼠的游戲。由于搜索引擎巨頭是能夠殺死某些應用程序的,一旦發現它“不受歡迎”,便可迫使軟件更新裝置,由此來阻止那些服務遠程應用程序。但面部識別供應商可以改變服務鏈接地址來識別面部——這便需要用另一個更新裝置來堵截。
5月17日,國會議員致信谷歌的首席執行官佩奇,要求知道谷歌是如何防止“無心插柳”的數據收集,以及如何保護用戶的隱私。
面對長達17頁國會議員的來信,谷歌面臨極大的壓力。目前,雖然谷歌尚未回應有關隱私保護的問題,不過可以預見,谷歌不會就此問題置之不理的。拭目以待吧。
陳思進
某國際金融財團全球投資部風險管理資深顧問,現定居多倫多。
曾任瑞信證券投資部助理副總裁、美銀證券公司副總裁、宏利金融財團資深顧問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