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所有的行業都是娛樂業”。這說法偏激了一點,但也說出了一個事實,可以說,公司本質上就是一個舞臺,為你的客戶、員工,“秀”出你要賣的東西比你有好東西賣甚至更重要。
在產品同質化很嚴重的今天,光靠突出產品的特點以及品牌形象,不那么容易被消費者認知和記住。假設你在一個噪音嚴重的環境,你再大聲說話,也會被聲音的洪流淹沒;但當你在一個空蕩蕩的屋子里說話時,再低聲量也會被放得很大。不過,如今要成為那個突出的聲音,你已沒有空屋子可選,只能在喧囂的市場中想辦法讓你的聲音被聽到。巨多事實表明,高知名度的商品信息,相對容易被人們的耳朵捕捉到。
高知名度是暢銷的前提,許多品牌也一直在努力制造或保持知名度。加多寶如此努力地燒錢做營銷,自然是為了PK王老吉。好聲音的舞臺應該是讓加多寶得到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處,至少,在選涼茶的時候,人們心里多了另一個名字“加多寶”。娛樂營銷要做的不是通過提高曝光率來提高知名度,而是通過建立高知名度來降低曝光率,從而提高費效比。費效比的提高在于品牌被主動關注和傳播,如何做?我認為,一個是內容的問題,一個是與誰合作的問題,同時,這也是娛樂營銷的實質所在。
讓人關注的話題
內容即話題,是娛樂營銷的靈魂。有意思的話題有人聽、有人傳,你非要強迫人家聽也可以,大多數硬廣就是這樣,“送禮只送腦白金”,聽到讓人吐,營銷的目的也能達到。但這樣讓人聽的方式成本也是嚇人的,娛樂營銷就不這么干,而是創造人們感興趣的話題。
怎樣的話題大家感興趣?一是,話題有趣、新鮮,能給人帶來想象的空間;二是,你說的是跟他利益相關的事,就像過馬路要不要等燈,有爭論,也就有熱度;三是,跟名人相關,喬丹也好,姚明也好,孫紅雷也好,名人自然倍受人關注。
Oroverde是一家德國熱帶雨林保護基金會,曾和奧美廣告法蘭克福分公司合作建立了“樹木捐贈編隊”項目。該項目在城市中人群密集的街道上種植了一排小樹,然后把這些樹裝扮成無家可歸的乞討者的樣子,樹上掛著乞討用的錢罐并寫著“為了我在雨林中的家庭,請捐款”的硬紙板。這項成本不高的公益項目以一種聰明且令人愉快的方式,吸引了許多行人駐足,讓人們對它產生了興趣,并愿意為它們打開零錢包。同時,這個創意還會吸引媒體的注意,引發圍觀效應。有時話題,只是一個簡單的創意,或者搭上某個順風車。比如,王老吉用1億抓住了人們的情緒,制造了主動傳播的話題,口碑傳播引發雪崩效應,讓王老吉受益匪淺。
名人效應
名人為什么動不動就被人圍觀?深究其由,名人其實代表了我們夢想中的自己,人們追逐名人明星就好比追逐自己的夢想。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消費者其實很容易接受外界給他的心理暗示,容易被感染,進而同化。娛樂營銷其實也是一種心理暗示的運用,用名人明星用的東西代表一種價值觀的認同,一種成功。
當“例外”遇上第一夫人時就不再是低調的例外了,人們會在關注外交事件時關注到第一夫人,進一步會關注到第一夫人的著裝打扮,是什么牌子,設計師是誰,一系列關注都會被媒體和圍觀者主動挖出來,知名度與口碑自然就不在話下了,品牌不需要花錢做廣告,只需借力打力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外并不需走到大眾面前已被推到了大眾面前。某個土豪夫人想定制例外“第一夫人裝”可能還定不上,為什么,限量,饑餓營銷,跟小米似的,吊起你的胃口,再慢慢滿足。這是一種姿態,跟品牌定位也有關系。真正的品牌并不是只賣商品本身,引起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共鳴,才是本質與目的。
“I Do”作為一個情感品牌,我們與明星合作也是自然而然的。一直以來,I Do與多位國內一線藝人有著長期合作的關系,有超過50多位明星佩戴我們的珠寶亮相于各大國際電影節。另外,我們為眾多明星夫妻提供過定制戒指,收到了很好的口碑傳播效果。
情感黏貼
說起I Do娛樂營銷相對成功的案例,一個是《我愿意I Do》電影植入,另一個《我愿意》微電影。具體說說《我愿意I Do》這部電影植入為什么會成為娛樂營銷經典案例,在我看來,有四個成功的契機。
一是內涵的契合度高。I Do品牌主張愛情永恒,關注溫暖情感表達,《我愿意I Do》這部電影,講的也是一個關于情感承諾的故事。這種高契合度,得以讓I Do擺脫LOGO植入、產品植入的娛樂營銷初級模式,進入理念切入的3.0模式。通過定制化般的內容,激起消費者情感共鳴,從而達到了品牌“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相比大多數的強制性的硬廣植入更易被觀眾接受和傳播。
二是題材本身熱度高。《我愿意I Do》電影改編的是當時排行熱度很高的網絡小說《我愿意》,講述了一個“剩女童話”故事,溫情,有淚點,是一個頗有熱度的話題,已經有了大批粉絲。而且,小說作家陳彤本身就有一定知名度,語詼諧幽默,很有網絡時代特點。
三是很強的電影制作團隊。導演孫周,出品人韓三平、許建海,李冰冰、段奕宏、孫紅雷等人領銜主演。都是行業內知名人物,靠譜。
四是時機很好。這部電影是賀歲檔,檔期正好是I Do產品推廣期,影片帶來的主動傳播效果會很好。當時孫周信心滿滿地說:“《我愿意I Do》中很多故事讓人溫暖,觀眾在舉家團圓的時候更能體會這種暖意”。我們自然也信心滿滿,電影傳達的這種暖意,正好是I Do需要的。
說到底,“I Do”與“《我愿意I Do》”成功合作,關鍵在于情感的契合度非常高。其實說起來娛樂營銷也是一種感性營銷,關鍵是通過感性共鳴引發客戶購買行為。在今天的商業文化中,感情上的聯系總是發生在經濟聯系之前,當我們滿足了客戶感情上的需要而不僅僅是對產品的需要時,我們創造的就不只是一個客戶了,我們創造的是一個狂熱的追隨者。
正如許多業內人士認為的那樣,在娛樂營銷中,娛樂性活動和產品品牌相結合,能夠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相關品牌借助“娛樂”活動提升品牌影響力,“娛樂”活動也會利用品牌來提高知名度。人在快樂的情緒中,最容易接受外來的影響,最容易被感化。通過“潤如細無聲”的方式達到營銷目的,企業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