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經機械部和新聞出版署批準,由機械部北京印刷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印機所)出版發行一本行業期刊。起初刊名是《印刷機械》,后改為《今日印刷》。在當時,增發期刊絕非易事,確實是體現了國家對印刷機械行業發展的特別支持。
我于1981年底從陜西機械學院(現西安理工大學)印刷機械設計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印機所工作。可能是因為所學專業和對文字有一點喜好,所里調我參加了這本刊物的創刊籌備,并負責了最初幾期的編輯出版。
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于列入國家發展規劃,有國家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我國印刷機械行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作為第一本印刷機械行業的專業期刊,《印刷機械》生逢其時,創刊伊始就得到了印刷設備企業和印刷企業管理、設計、技術人員的關注??镄麄鲊庾钚录夹g及設備,報道行業動態,開展技術交流,內容實用,廣受歡迎。一些專家垂愛賜稿,發表論文和科研成果,使得刊物擁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
30年前我們辦雜志的條件,反映出當時出版、印刷的普遍技術狀況。作文稿紙、手工謄寫、數格子、劃版式、排鉛字、三次校樣,到宣武門新華社旁邊的北京制版廠做圖稿的銅、鋅版,抱著整書包的校樣,坐102路電車到甘家口機工印刷廠付印。我們編輯部使用電腦是在幾年之后,“北大方正”正在孕育之中,“即排即現”還是少數幾個智者的暢想。當時已經可以采用平版彩色印刷,但成本相對較高,限于上級撥給的辦刊經費,所以還是采用鉛字排版和印刷,耗時、費力、印刷周期很長。對比30年前,想想今天電腦、辦公和出版軟件、互聯網的普及應用,革命性的技術進步真讓人感慨、欣慰。
在做刊物時,老同志給予我很多悉心指導。這些前輩現今已是耄耋之年,祝他們身體健康、長壽幸福。還有兩位老者,一位是時任印機所資料室負責人的黃昭萍同志,另一位是刊物第一任主編寇頡同志,他們主持了刊物的創辦工作,已先后離世,讓我們記住他們。
1995年,我離開了印機所,和我的大學同學、也是印機所的同事朱月明共同創辦了一家印刷設備公司,后來我們又創建了北京天工印刷有限公司。經歷了我國印刷行業30余年的發展,欣慰之余,還有遺憾。1983年,北京新華彩印廠剛安裝了第一臺帶有CPC的海德堡四色膠印機,如今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印刷廠里,新型的海德堡印刷機隨處可見。但是,我們仍在期盼我們自己的“國之重器”!期盼國產印刷機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讓我們印機人直面困難,努力克服,正視差距,迎頭趕上。
我一直自詡是印刷機械專業人士,也一直關注著印刷行業的發展,關注著《今日印刷》帶給我們的信息。每當拿起這本自己曾經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刊物時,心里總難免感慨萬千。我國印刷行業發展最快的30年,也正是這本刊物“茁壯成長”的30年。是印刷行業的土壤培育了這本刊物的長成,而它也見證了我國印刷行業的一段光輝發展史。我期望《今日印刷》繼續做出自己的特色,為讀者提供翔實的內容,為我國印刷行業的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