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大家都以為自己的行業最難做,印刷廠老總認為印刷生意難,問了報社社長才知道,報紙市場的縮水程度比商業印刷更嚴重。據統計,2008~2012年全球報紙發行量在北美地區減少了13%,歐洲衰退了24.8%;亞洲地區的報紙發行量雖然增長9.8%,但報業的壓力更是與日俱增,這無可否認。
最近媒體報道2012年谷歌一家電子媒體收到的廣告營收,超過了全美國1800多家報社的總和。這個時候,如果你說你想投資報紙生意,別人只會佩服你的口袋和勇氣,鐵定沒有人會欣賞你的智慧。
今年,投資報紙這個“餿”主意竟然同時引起了世界上應對未來變化最厲害的3位高手的興趣,他們先后高調投資了報紙,雖然沒有人會懷疑投資高手的智商,但是關心印刷產業變化的同行都睜大了眼睛去關注,揣測他們到底有什么法寶。
即使是世界最大的傳統媒體大老板梅鐸(Rupert Murdoch/新聞集團 News Corp.)試了也一樣失敗,該集團曾經于2011年2月3日創辦了一個純電子報——The Daily,并以傳統大報社的規格去經營,利用當時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新武器iPad來取代紙張出版每日新聞。
為了這個報紙轉型電子媒體的偉大實驗,梅鐸還從各大媒體大肆挖角,找來了100多名新聞高手,讓大家在報業持續低迷的氛圍中,嗅到了一股全新的希望氣息,所有媒體有志之士一同大聲鼓勵這樣膽大妄為的新嘗試。
一年后,新聞集團宣布得重新評估電子報紙是否值得繼續嘗試,幾個星期后,The Daily不僅裁員了1/3的員工,而且內容上少了運動版,許多評論專欄也停了。到2012年12月15日,創刊22個月的The Daily終于宣布停刊,這項數字報紙的實驗就此劃下了句點。
事后在各方評論中,有的人認為The Daily不如分分秒秒更新的純電子報,有的人則認為其傳統報紙編輯的思維趕不上新媒體庶民報道的效率,包括以傳統正規軍的規模來經營數字新聞,當然無法在雜牌軍充斥的市場里找到營收的平衡。
如果以營業額來算,新聞集團2011年時可是全球第二大媒體集團、第三大娛樂集團,擁有各種大媒體機構,包括《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以及世界各國的傳統大報“紙”,2011年在英國爆出竊聽丑聞的《世界新聞》(News of the World)也屬于新聞集團,旗下許多報社還是數字新聞中的翹楚。可惜花掉了約3000萬美金的The Daily數字報紙大實驗,竟然不到兩年就認賠放棄,足見傳統報紙大款對數字媒體未來的方向感和我們一樣模糊。
如今已經是媒體民主時代,大成本的實驗可能血本無歸,許多小成本的數字出版新嘗試倒有些開創出來新局。蘋果iTunes的報攤上就有一本有意思的雜志,名稱就叫《這雜志》(The Magazine),雜志社員工只有兩個人,一個寫程序和一個主編內容。最初每期也只有4篇純文本的文章,沒有動畫甚至圖片,更沒有廣告,最近出版第30期已經有了照片,應該是訂戶越來越多,還宣稱要再加改善雜志的功能。其讀者都是蘋果迷的計算機玩家,全球許多科技迷愿意以一個月1.99美元或一年19.99美元的價格,去訂購這本專為他們講述新科技題材故事的雜志。
《The Magazine》的創辦人是80后的Marco Arment,他早先開發了一個App,幫助“重度”網絡讀者去管理閱讀過的網頁,把看過的網頁制作目錄,還幫忙把廣告濾掉,讓讀者整理自己喜歡的內容,每月租金1美元,數萬個訂戶就是數萬美元的月營業額,遠遠高于大部分紙本雜志的經營效益。
像這樣小打小鬧的數字新嘗試,確實有些開創了新局面,但是上述3位全球身價排行前幾名的大款,一定不是這樣的格局。至少巴菲特和貝索斯頭一步就先花大錢買下傳統報社,前者買下許多家美國的當地報紙,一定不是為了讓當地免予沒有報紙可看的悲劇。巴菲特不但是傳說中的股神,其經營的波克夏公司的股票已經取代了蘋果公司(AAPL),成為明年度紐約Tiger21富豪投資俱樂部首選的股票。Tiger21可是由220位產業家(注)、投資大款和企業高層組成的俱樂部,成員平均年齡55歲,每人投資數額至少得1000萬美元。足見巴菲特不是感情用事的投資新手,投資地區報紙一定有他的理由。
貝索斯的亞馬遜不但改造了傳統書店,還第一個將軟件服務搬上云端,讓依賴軟件生活和工作的我們,有各種平民化價格的軟件可用,國內印刷業正在思考上網做生意,云端服務平臺可以讓一套數百萬的網絡生意系統,變成租金每個月幾千元人民幣的軟件服務費,讓印刷廠上網做生意變成安穩的投資項目。貝索斯不但把書店、商店搬上網絡,還把他們搬上云端,這樣的時代先鋒買下這家已經業績持續衰退、6年虧損44%的華盛頓郵報報社,如果不是要把報紙燙金,那就是要革其他報紙的命了。
在網絡初創時期,是大家都在想什么東西可以在網絡上賣的時代,只有奧米迪亞想到去開發一個什么都可以買賣的數字拍賣系統,服務“賣”和“買”東西的人,eBay因而壯大,并且生長成為國際大企業。今天他似乎想要創建的全新數字新聞平臺,或許要讓“發布”新聞和“閱讀”新聞的人都得到最好的服務,像eBay一樣從大眾的日常需求中獲利。
3位大師都是趨勢判斷的第一高手,他們投資報紙成功與否,要看誰的系統能夠獲利,如果不能持續穩定的獲利,春夢從來最易醒,醒來時成千上億美元恐怕已經化為云煙了。(注:美國人有錢大多不直接經營企業,而是投資讓職業經理人去經營,所以真正有錢的人叫產業家,不叫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