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參考答案
《高一語文必修一檢測題》
一、1.A(“這座城市也可能隨之消失”錯,應該是“一座城市的其他功能也可能隨之消失”。)2.D(最后論述城市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舊物,城市延續文脈的意義。)3.D(“封建、迷信、腐朽、反動、罪惡的舊物的保存”可以讓人了解歷史的另一面,“滿足精神生活要求不斷提高的居民對國家和城市記憶的需求”說法過于絕對。)
二、(一)4.B(贊:幫助。)5.D(①寫太祖。②記錄俞通海的作戰經歷。⑤寫俞通海的部屬死戰。)
6.C(原文有“徐解去”,對方不知道俞通海已被重傷,主動退兵,而不是被擊退。)7.(1)太祖登上舵樓觀望,很久沒有看到什么,猜想已經覆沒。(2)(陳友諒)停在湖中一個月,糧食用盡,率軍突圍逃走,最終戰敗而死。
(二)8.“更”字看似無理,其實甚妙。葉落方寒,江水為阻,故園難歸,足矣,何必曰“更”?然推想行人之歸路,因迷目亂心的無邊落葉而更加茫茫難尋;行人之歸路,比滔滔不絕的千里江水還更加漫漫難盡:著一“更”字,豈不甚妙?9.最悲的是作者。行人雖然艱難,迷茫,但他們畢竟在行走,還有希望;而客居他鄉的作者,連這點微弱的希望也無法擁有,夜半驚寒,悄然起坐,他只能徒然地浮想聯翩而已——這份悲,只怕“斷腸”二字也形容不盡。
(三)10.(1)大禮不辭小讓 我為魚肉 何辭為(2)其意常在沛公也(3)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4)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三、11.(1)作者的感情有三:①對白采去世的震驚與痛心。②因雜事而未能完成對白采詩歌評價的歉疚。③對亡友的思念。(2)示例一:自相矛盾。原因是“平伯和我都不曾見過白采,大家覺得是一件缺憾”。這句話中少了一個時間限定詞,造成了前后文的矛盾。示例二:不矛盾。按照文章的寫作順序來看,在作者去上海之前,“平伯和我”都不曾見過白采,當寫到去上海時,在車站的匆匆一見,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是不矛盾的。(3)白采是一個與朱自清有過文字交往的文學青年。這一人物形象具有以下特點:①遺世絕俗,落落寡合,一生顛沛流離,飽經世變。②待人真誠。因李芳詩集的事情先是譏諷朱自清,明白真相后又修改自己的文稿,珍藏作者的來信。③有較高文學造詣。詩歌寫得很有趣。
(4)示例一:朱自清在本文中表現出了人性的弱點。從文章中看,他是一個不遵守承諾的人,對朋友的承諾能拖就拖,敷衍了事。朱自清答應給李芳詩集作序,等到李芳死時他還未開始。朱自清說要給白采的詩寫篇評論,直到三年后聽到白采的死,才剛剛寫了一頁,這與中國傳統美德講誠信、重許諾背道而馳。所以說朱自清是有人性上的弱點的。示例二:朱自清沒有人性的弱點。首先,朱自清雖然沒有及時完成答應別人的事情,但那是因為他工作很忙,他也沒想到這些人會那么早地去世。其次,事后他感到深深的內疚,他能夠深刻地解剖自己,這正是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所具備的美德。
四、12.(1)第一自然段屬于導語,是對下文的概括,讓讀者對老人的事跡、品行有所了解,讓讀者了解到這則新聞的主要信息,對整則新聞起概括作用。(2)淡泊儉樸、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堅定理想、愛國愛黨、 熱愛鄉村教育事業。(3)這則新聞結構上分為三部分。三個小標題,分別從三個角度講述老人一生的不同事跡和品德。這則新聞引用了老人的同事、被她幫助過的人的原話,如實描繪了老人的事跡和品德,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角度,反映了老人的美德。(4)略
五、13.B(A項,義無反顧:按照道義勇往直前,決不退縮回頭。成語重在強調“義”,強調某個人或某些人為正義事業而勇往直前,百折不回。價格的漲落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與正義無關。而且使用對象也不對。C項,巧立名目:變著法定出一些名目來達到某種不正當的目的,是貶義詞。D項,眾望所歸:眾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眾中威望很高。使用對象錯誤。)14.D(A項,成分殘缺,缺少賓語,在“教育”后加上“的活動”。B項,“在宰牲節到來”濫用介詞,應刪去“在”。C項,語序不當,應把“形成”和“孕育”位置交換。)15.A 16.多媒體技術是一種能夠綜合處理聲文圖信息的技術。它能夠對信息進行多通道統一獲取、存儲、組織與合成。它能夠以計算機為中心,綜合處理和控制多媒體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種媒體形式表現出來,同時它還作用于人的多種感官。17.寬容是一場綿綿的春雨,能融化凍結在人們心頭的堅冰;寬容是一滴晶瑩的甘露,能滋潤人們心中干涸的土地。
六、1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