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百家講壇”是個奇怪的壇
□劉洪波
“百家講壇”其實是個很奇怪的壇。10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講過物理學,把物理學講到我都能聽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現在這個講壇上,講紅樓夢、講清史、講《論語》,大概今后還要講與“國學”有關的一切。至于還講不講自然科學、現代哲學、法學、思想、政治學、經濟學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講壇”之“百家”就是賞玩傳統的百家,當然中國這方面的人才很多,號為“百家講壇”,數量是可以保證的。
國學,據說已經“返本開新”,只差大家都來踐行。不過,踐行什么呢?是修習個人的心性,還是以國學來格致萬物?若是前者,沒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較難辦。閻崇年先生講清史,如數家珍,史料熟,秘聞多,吸引力強,但主要是對清宮如同對待自家一般熱愛的態度,這個祖宗英明,那場屠殺合理。易中天先生講三國,權謀機變,說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對權謀之術到底是贊賞還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講《論語》,固然毛病多多,總歸是要修身養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強調指向內省而對人之外在處境無所置辭,大概不過是訓育順民。
這次錢文忠先生為商紂王翻案,稱其“文武雙全,功勛卓著”,以期主導輿論。前人多有懷疑商紂王并非惡到極點者,從真實認識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難找出幾個“功勛”來,商紂王當然也應該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難說,尤其從學術上“有一份證據說一份話”是困難的。商紂王處在中國信史時代之前,怎樣獲得充分的證據來總括他的一生?對他的惡評有新朝代的虛報,有后時代的累加,但要翻案,還是且緩吧,重建一個對商紂王的歷史結論,學術上幾無可能。
對商紂王的評價,與其說是“歷史評價”或者“歷史學結論”,不如說是一種“輿論評價”或者“社會學結論”。想到商紂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經成為一種暴虐的符號。不可置疑的事實是,商朝在紂王手中滅于周朝,一個“文武雙全,功勛卓著”的帝王,怎樣被一個新朝代取代,把這一點解釋清楚,何其困難。
“百家講壇”其實是娛樂業的一個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這種虛妄的布道與實在的娛樂之間,人們聆聽到一些離奇古怪的思維,并且把自己醬在莫名其妙的邏輯里。這些邏輯歸總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業,不必論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術,以接受治理”。寓教于樂,就這樣實現了。
(選自《雜文選刊》,有刪改)
1.為什么說“百家講壇”是個奇怪的壇?
解析:這道題屬于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題型,解答時主要是找出“百家講壇”奇怪的原因。原因散布在段落中,需要歸納概括。概括時要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還要注意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對于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語句間的關系,把握其內容的重點。分析歸納時,要從整體把握,既高瞻遠矚,不偏不漏,又不糾纏于細枝末節。
參考答案:(1)“百家講壇”之“百家”并不是真正的“百家”,“講壇”成了“國學”的講壇。(2)“百家講壇”的講者觀點偏頗,導向不正確。(3)“百家講壇”貌似在布道,實則是娛樂。
2.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結構的分析能力。閱讀論述類文章,首先要扣住文章的題目,因為題目或點明中心論點,或提出論述的問題,或點出議論的范圍(話題)。然后是尋找論據,也就是用來論證論點的材料,包括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包括引用材料)、正面論據和反面論據。
參考答案:首先提出文章的觀點“‘百家講壇’是個很奇怪的壇”,接著論述百家講壇存在的諸多問題,然后以錢文忠先生為商紂王翻案的事例加以佐證,最后指出百家講壇的實質是娛樂業的一個景象,是一個奇怪的壇。
【閱讀指導】
一、抓住雜文的形象化特點
雜文取材廣泛,往往一句話、一種現象都可以成為論述的生發點,而且雜文一般抽象議論的比較少,要使文章的觀點讓讀者明白,往往采用一些具體生動的形象來闡述道理、說明問題。如魯迅的《拿來主義》一文中就巧妙地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手法,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如為了說清什么是拿來主義,用“大宅子”作比喻,寫不同性格的窮青年對這所宅子的態度,形象地寫出該如何“拿來”。因此,我們在閱讀雜文時,要抓住文章論述的中心,即作者的主要觀點。再如《拿來主義》一文中心論點的提出方式,是在批評錯誤觀點的基礎上闡明作者的主張,先論述“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揭露其危害后,以此作鋪墊,提出勇敢地“拿來”的主張。先駁后立,兩相比照,議論就很自然地深入了。雜文中的很多詞語往往非常生動精彩,在文章里往往有特殊的內涵,我們要找出其中隱藏的重要信息,這樣對理解文章內容就很有幫助了。要揭示隱藏在具體現象背后的內涵,發掘深刻的主題。
二、品味自由靈活的雜文語言
雜文常常運用諷刺和幽默的寫法。即通過輕松風趣的語言,采用影射、反語等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或無情嘲諷中,揭露生活中的假、惡、丑。有的語言隱晦曲折,言近旨遠;有的明白曉暢,酣暢淋漓;有的亦莊亦諧,尖銳潑辣;有的感情奔放,筆姿縱橫;有的凝練含蓄,耐人尋味;有的恬淡明麗,清新雋永;有的娓娓而談,親切動聽。在閱讀時要注意理解具有概括力的關鍵性詞語。雜文的語言一般概括性強,利用比較抽象的詞語表現豐富的內容。只有聯系作者觀點和全文內容,才能準確理解。
三、抓住文章表達的獨特思想情感
我們要聯系時代背景,領悟形象的闡述中所蘊涵的道理,品味言外之意,還要了解文章內容是針對哪些人、哪件事,是談工作、談學習還是批評人民內部種種消極的現象。這些都會決定一篇雜文的寫法、議論基調和語言風格。
【閱讀思考】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義”的真諦
□王乾榮
義,指合乎正義和公益的思想或行為。
比如,我們向災區捐款,是“義捐”;去做志愿者,叫“義工”。這里所謂“義”,是說我們做這些事,不但是心甘情愿為他人的,更是不求一己之私利的。大災臨頭,這樣做,是為了救人類之難,是把自己完全置諸腦后的。
這使我想到馮友蘭先生在名著《新原人》里講的一個關于道德和非道德的故事。他說,例如有兩個軍人,都去沖鋒陷陣。一個人如此做,為的是得到上面的獎賞,或同伴的稱譽;另一人則以為,這是盡軍人的天職,此外別無所求。此二人之行為,表面上一樣,但內里有很大不同。
處于道德境界之人,不但求別人的利,而且對于別人,有一種痛癢相關的感情,即以別人的痛癢為痛癢。捐款和做志愿者,就是為這個目的。這時候,舉其事者就顯得慈悲而有耐心,有毅力,干什么都毫無怨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像魯迅說的,“在生活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這是發自內心的、絕不張揚的、不求別人夸贊的快樂。有時候,這樣的人連那快樂,也來不及享受——他完全忘我了。為什么有的人捐了那么多善款,做了那么多善事,連姓名也不愿留下?因為“善欲人知,非真善也”。他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沒必要留。如此不計毀譽,不顧罰賞,才是真正的以道德為圭臬。
但是很遺憾,也有的人,做了些事,客觀上幫了別人,應該肯定,但是太過張揚,比如捐款,一定要在鏡頭前面長時間地亮相,把寫著款項數目的牌子,晃了又晃,唯恐別人看不清楚,留不下印象,則難免叫人疑惑他們這樣做,是不是為了獲得“自己預期的利”,至少叫人家稱贊一番,獎賞一番。在別人的生死關頭和巨大悲劇面前,借機收獲自己的榮譽,至少氛圍不諧調吧!所以通過“利他”以“利己”的行為,仍然難脫功利境界。有的在鏡頭前面許諾的“義舉”,作秀完畢,居然可以不認賬,不兌現,就更叫人覺得距離道德境界甚遠——遠到褻瀆道德的地步。
對一個人來說,義舉原則重在正己,而非責人。我寫了上面的話,不是對別人說三道四,只為約束自己。
(選自《2008中國雜文年選》)
1.作者認為怎樣才能算一個真正的“義”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文章,分析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了《新原人》里的一個故事,結合上下文,簡析這個故事中的“道德”和“非道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