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令人深思。總結這些事故教,不難發現食品安全監管所存在的問題。食品安全立法的不斷完善是一個過程。反思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的缺對于我國食品安全立法的不斷完善是有意義的。
一、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解析
對我國食品安全法的監管宜作如下定義:監管是指人民政府及其有關監管部門為促進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的管理制度的執行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的總稱。我國食品安全法的監管由三部分內容組成:監管主體、監管對象、監管權能。監管主體是指負有監管職責的人民政府及其有關監管部門。監管對象是指食品生產經營者。監管權能是指監管主體依照法律規定程序可以采取的監管措施。
二、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新近發展
在監管方面,我國的食品安全法比原食品衛生法完善了許多,比如: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的發展特點可以歸納為:(1)突出了監管的地位,專設一章對監督管理予以規定。(2)監管部門的設置多元化。(3)強調監管計劃的重要性。(4)監管措施有新的規定。(5)重視信息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作用。
三、我國食品安全藍譽法律制度的若干缺憾
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的監管制度存在以下不足: (1)在監管理念上,我國食品安全法只是強調了人民政府及其有關監管部門的主導性,忽視了監管對象的主動性和參與性。(2)對監管主體之間的關系缺乏明確規定。明確監管主體之間的關系也是為了避免監管主體職權的消極沖突和積極沖突。 (3)在監管職責的設置上,對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缺乏必要的制度約束,缺乏專門針對監管職責的規定。我國食品安全法需要對如何更好地發揮各個監管部門在每一監管環節的作用并總體形成監管的合力做出回應。(4)在監管手段的設置上過于宏觀,缺乏具體的、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的規定。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的監管措施應當具體并有針對性。
四、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的鄉剖續健全
1.監管原則應予明確規定。在食品安全法中應當明確規定食品安全監管原則主要有以下原因:(1)我國食品安全法重在保障食品安全,由于立法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明確規定監管原則是必要的。(2)監管原則有利于協調各監管主體的監管職責。食品安全法的監管原則宜規定為:(1)監管主體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原則,(2)保障監管對象權益原則;(3)公眾參與原則。
2.監管職責應予重點加強。我國食品安全法在第七十七條規定了監管部門有權采取的監管措施,但仔細分析這些措施會發現存在以下問題:(1)側重事后監管,忽視事前監管、事中監管。(2)對監管主體的職責范圍規定不明。(3)采取監管措施的程序不明,監管措施的規定缺乏針對哇。
3.監管計劃應為政府行為,并應當接受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確規定食品安全年度監督管理計劃是立法的一大進步,但關于監管計劃尚有以下問題沒有解決:(1)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本級衛生行政、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監督管理計劃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2)關于政府組織制定的食品安全年度監督管理計劃的監督問題沒有解決。明確監管計劃是政府行為有利于克服部門權限過大所可能帶來的政府行政的協調性不強的問題。食品安全年度監督管理計劃應當接受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本級衛生行政、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起草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交的食品安全年度監督管理計劃的草案,該草案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關監管部門負責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