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錫五審判方式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由于目前我國的經濟文化發展不均衡,司法制度相對不完善等原因,馬錫五審判方式被不斷地重提。本文就馬錫五審判方式適用的理解、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展開討論。
關鍵詞:馬錫五審判方式;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司法制度
一、馬錫五審判方式適用的理解
現代審判方式,無論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均起源于文藝復興后的歐洲,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基本確立了現代民事訴訟的重要原則,如程序法定、審判分離等。此審判方式擁有嚴密的體系間監督和克制,即使審判人員有瀆職甚至濫用職權的行為也可以很快被發現和改正,這與其發展的過程中與民主與自由的需求共同發展有著很深刻的聯系。我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借鑒了很多國外的訴訟和審判理論,至今已經基本確立了自己的審判模式,可以說也是架構在工業革命誕生后形成的這些法學理論之上。因此這里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沒有經歷過一系列民主革命和社會變化的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的農民能否完全接受這樣的訴訟和審判方式?通過調查,大部分農民對訴訟懷有一份很深的不理解和排斥,總認為與法院有了聯系就是自家辦了壞事一般,如此不利于訴訟的開展,尤其經過冗長的審判后還得到不利于自己的判決,就讓農民對法院的信任降低,最終出現有“冤”不敢訴,這將難達到法制建設的目標。
反觀在新民主義革命之中出現的馬錫五式審判,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客觀、全面、深入地進行調查,反對主觀主義的審判作風;(2)認真貫徹群眾路線,依靠群眾,實行審判與調解相結合,司法干部與人民群眾共同斷案;(3)堅持原則、忠于職守、嚴格依法辦事,廉潔奉公、以身作則,對下級干部進行言傳身教;(4)實行簡便利民的訴訟手續,采取這種深入農民之中,在田間地頭為農民解決爭議,以調解作為主要手段的訴訟和審判方式,雖然在很多地方與現代審判方式相悖,但卻贏得了較高的評價和人民的擁護,原因何在?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農民歷經了幾千年蒙昧的生活,對自己的民主權利和政府、法院的認識還達不到現代憲政建設的要求,強令農民完全理解沒有壓迫和沒有階級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唯有通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才能做到。而現在農村中故老相傳的“清官名判”,諸如包拯宋慈等人都是通過深入人民之中——這種超越了英美法系的糾問式的取證、起訴和判決一個機構同時承擔的形式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擁戴。在調查中,很少有農民參與過訴訟,主要障礙是打官司成本太高,同時法官不了解實際情況,判決結果難免有失公正。目前,我國農村的環境、經濟、文化等方面不同程度的落后,致使農民排斥訴訟,法院作為農民利益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無法作出使農民信服的判決,從而使法院的威信大大下降,現代民事審判方式在農村無法順利運行。而馬錫五式的審判即是法官在田間地頭同大家交流,讓當事人看到辦案的全過程,最終不僅用法律,更加以情理來讓當事人認同判決。這樣的方式與我國傳統的“人情社會”很是符合,即法官是大家熟悉而且相信的品德高尚的人,處理案件和糾紛的過程又是在我自己的監督之下,說服的理由是可以接受的、符合思維習慣的內容,自然能夠讓人心服口服。
總的來說,我國目前農村的訴訟和審判狀態之所以不盡如人意,而原來的馬錫五式審判卻深得民心的關鍵在于沒有給予農民一個消化和理解新的法律思想和公平正義理念的機會。顯然我國沒有時間再去經歷一次次的民主革命,因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中國農民能夠接受和現代法律制度之間的交匯之處入手。
二、馬錫五審判方式適用的問題與解決
通過調查和分析,可以發現盡管現在馬錫五式審判已經沒有了直接適用的可能,但其在農村的切入點卻給了我國很大的借鑒。例如,如何讓農民相信法官能公正審理,就要讓他們真真切切地看到法官審判的過程,包括最初的調查、審理過程中法律適用和判斷以及最后定案的依據。這里面就需要法官的基層法律工作者能夠真正深入田間地頭,從調查開始,一邊執行自己的任務,一邊接著調查的方式為大家普及相關的法律知識,這樣比單純死板的法律教學班要更加容易接受,畢竟有了真實的經歷才會留下真正深刻的印象。這樣,一個案件的調查和審理判決的過程就成為了解決糾紛和普法宣傳的結合,不需要農民去記住法律對哪個具體條文的記憶,只需要他們明白法律的基本精神——公正、平等,并對國家貫徹這樣的精神有足夠的信心,就能夠在不久的將來真正地推行如今法律制度下的這種審判方式。
但同時也帶來了問題,如何保持程序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失公正和合法性?如何保證案件的時效要求?下面就這些問題予以闡述。
第一,如何讓法官進入基層進行審判。學習馬錫五式審判的精神,就是要求司法人員能夠近距離的與當事人進行交流和溝通,用直面對話的方式進行審理。而現實情況是我國的制度規定了我國法官的類似于“坐堂式”的審判方式與此完全矛盾。我國的立法目的在于讓當事人主動找到法院解決這樣的糾紛,而不是讓法官主動幫助群眾排憂解難。雖然有諸如村民調解處這樣的糾紛解決組織,但沒有公權力的一個組織很難有太大作為,而且沒有一錘定音的權利也不值得當事人花費很多的時間。因此,要讓法官走出去,這對于很多人口居住分散的農村有著非凡的意義。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龐大的農民數量,這使得很難做到讓法官挨家挨戶地做普法宣傳,而過于輕松的審判又會使得一些人濫用這樣的資源。為了完成我國法制建設的目標,基層法官深入基層是必須經歷的一個時期,也許在未來可以回到如今的審判制度,但是如果沒有一個讓人民經歷訴訟的過程,法制的觀念永遠也無法真正地深入人心。
而另一方面,基層法官的數量也是制約這一制度的關鍵因素之一。雖然現在的法官數量勉強可以支撐案件的數量,但當法官走進農民身邊的時候案件的數量會以幾何倍數的速度增長,這就要求必須具備大量合格的基層法律人才。而缺少這樣的人才,一方面是大量的法學專業畢業生不愿意到基層去工作,另一方面,一些法律工作者的素質難以達到公正和平等的要求。針對這個問題,可以效仿古代良將選精兵的方式,即一方子弟安一方水土的方式予以解決。在法官的培養和選用之上,可以以鄉甚至以村為單位推薦子弟來專門的法律機構進行學習和培訓。學習結束之后作為人民法院正式聘用的法官再回到自己的家鄉進行相關工作。其好處有三:一,作為鄉里熟悉的人,大家對其品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認同度很高且熟悉和考驗成本極低;二,如此審判員回到家鄉,由于熟悉生活環境、人文風情和鄉理鄉俗,簡單容易地傳播法律的成本也極低;三,將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和和諧是每個人的愿望,所以相對于其他法官,這樣的“土生土長”的法官就不容易懈怠和敷衍。
第二,關于取證、審理和判決的監督。法制監督是一個國家法律建設的重要評價目標,也是現代審判方式相對于以往的審判所不同之處。因而在建設新型審判制度之時,若無正常的監督即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馬錫五式的審判方式幾乎是由法官一個人決定所有的事情,這必然不符合現代分權制衡的要求。所以,想要在中國實行新式的、融合了馬錫五式審判的審判方式,就必須建立完善的監督體制,這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式予以實現:(1)構建一個類似于安全部門的層層負責的監督機構。由省一級或市一級專門成立針對農村基層法官的監督機構,由監督員不定期地調查各個法官的案件處理情況。應當注意的是,雖然在農村處理案件的時候需要同當事人進行類似于情感或道德的交流,但最終還是應當以法律為依據處理案件。作為專門培養出來的法律人才,對此自然應當熟悉。因此,監督員在深入基層的時候,可以直接調取審判員的調查、審理和判決的記錄進行分析和判定,是否存在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是否出現審判員濫用職權的情況。又由于監督員不一定來自于其所監督的地方,就不會受到當地一些錯誤習俗的干擾,更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在獲取資料之后,再由基層的監督員將情況反映到上級,由有撤銷審判能力的機關進行最終的判斷。(2)建立兩個審判員之間的互相監督體制。相鄰的兩個審判員如果發現了對方的疏忽或是錯誤,或是如果基層群眾沒有受到公平的對待,其就可以選擇臨近審判員進行救濟,而接到請求的審判員直接向監督員進行匯報,再適用上面的程序,就完成了監督的過程。審判員之間相互監督,一方面解決了基層出現難以判決或是錯誤判決的情況時,上級很難及時發現和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使得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民能夠就近找到救濟的途徑。當然,如果幾個相鄰的地域的審判員串通起來互相包庇,則有巡查的監督員進行監督,如此可保監督的有效進行。
第三,如何讓法律能夠為農民很容易的接受。將馬錫五式審判引入農村的目的在于改變農村群眾對法律的認識和了解,故在注重審判正常進行的同時加強對法律宣傳的重視,這有兩種方式:(1)通過基層審判員的言傳身教。這是最基礎也是最有效的的方式,是推行這個制度的精髓。通過正式的學校法學教育培養審判員,并讓他們進入基層與群眾朝夕相處,就是為了讓群眾近距離地接受法律,看到法律的運行和法制的精神。此方式無固定的模式,是通過審判員的言行舉止,通過他在審判過程中如何調查取證,如何運用法律條文來解釋解決現實之中的問題,如何最終運用法律來解決糾紛來對群眾進行法律上的教育。群眾可以很方便的在自家門前看到法官的工作過程,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發文并即時獲得回答,這樣簡單的方式很適合群眾的接受,因此這樣的審判和教育方式很有存在的空間和價值。(2)配合相關的審判活動,展開對群眾的法制教育。傳統的法制下鄉活動并非沒有可取之處,之所以收效甚微在于其不能做到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前面的方式,基層審判員已經做出了相關的實踐內容,但是這樣的內容顯然只有當事人才能真正去參與和了解,對于其他群眾不過是個看熱鬧的過程。如何將這種“看熱鬧”的知識最終固化為腦中的法律意識呢,就可以通過符合當地風俗的課堂式教育來完成。在農閑或是不影響正常生產的實踐組織群眾對剛剛結束的一些糾紛進行分析,對其中體現出的法律內容進行教學,既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又能夠將一個具體糾紛化為整個集體法律水平的提高,兩全齊美。
三、結語
通過審判員深入基層,既解決了群眾糾紛,又完成了法律的宣傳,配合法制監督的同時進行,平衡司法理念“超前性”與農村司法需求“滯后性”、 司法制度“程序性”與農村司法需求“輕程序性”、 司法形象的“嚴肅性”與群眾司法需求“親民性”的矛盾,將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審判方式與當代司法相融合,使現代司法審判方式在農村地區的執法盲點得到彌補,必將使得占我國人口大半的農民獲得更為先進的法制理論和精神,從而改變整個國家的風貌,最終完成我國法制國家建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希坡.馬錫五審判方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15-60.
[2]李娟.“馬錫五審判方式”的背景分析[J].法律科學,2008(2).
[3]張衛平.回歸“馬錫五審判方式”的思考[J].現代法學,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