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所受的教育告訴我們,人生一定要有志向,有遠大目標,才有成才的可能,才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若養成半途而廢的習慣,凡事不能堅持,人這一輩子終將一事無成。這話確實有道理,不過,對于小孩子來說,樹立一個目標并不會幫助他更多。
前些天,有位媽媽跟我談到這樣一件事:“我和5歲的兒子在樓下玩羽毛球,一開始,他很感興趣,試了幾次總是發不好球,他開始變得急躁,并且很生氣,不肯再玩了。我鼓勵他:‘再試試!再試試!’誰知,他竟然變得很抓狂,哭鬧著責怪我逼他,他就是不會,再試也不會。他說,都怪你們這樣逼我,我不會!我好聲好氣說了半天,都沒有說服他。這孩子,對不會的事情一點積極性也沒有,非常好勝,總是輸不起。您說我該怎么改變他呢?”
可以想見,無論這位媽媽如何“好聲好氣”,她糾結的都是通過“再試試”發好球這件事。當媽媽和孩子都緊盯發好球這個目標時,一個初試羽毛球的孩子怎么可能沒有壓力呢?發好球這個目標并沒有讓孩子走得更遠,相反,它讓孩子就此打住,選擇了放棄。這不是媽媽期望的,但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
目標,隱含了多少壓力?
正如上述的案例所呈現的,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放棄嘗試,不是因為他不想嘗試,而是因為他懼怕嘗試后的結果帶來的不愉悅體驗。孩子明明確確地提到“逼”這個字眼,說明他已經承受了太多來自家長的壓力。而且,這種壓力不僅僅來自于這項打羽毛球的活動,它還來自于其他很多方面,所以發不好球,才會導致孩子反應如此激烈,甚至想到了“逼”這個詞。我相信,如果家長不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習慣性地設立目標,并緊盯目標,把結果看得那么重要,孩子就不會如此在乎這個結果,他就會更有信心去嘗試。
過早設立學習目標,設立過高的目標,緊盯目標,不懂得變通,缺乏順勢而為的智慧,最終不是扼殺了孩子自主學習的本能,打壓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便是喪失了激勵孩子自主學習、調動孩子自主學習熱情的機會。
當然,因為做不好某件事,孩子產生挫敗感很正常,我們沒有必要去壓制孩子的挫敗感。如果我們在不緊盯目標的同時,能更多地引導孩子去享受過程,以更幽默樂天的心態去面對,一切都會朝著更好的方向轉變。若孩子養成了樂天的習慣,他又怎么可能會因為發不好球而產生如此強烈的挫敗感呢?
轉化,享受挫敗的樂趣
在這里,我很想跟大家分享我兒子兩三歲時搭積木的經歷。我相信,這些經歷一定會帶給大家不一樣的思考。剛開始搭積木時,他對空間距離的把握、控制小手的力度都不理想,因此,搭了兩三塊積木就坍塌的事情常有,能搭上四五塊積木的事情則不常有,這種無力感也會讓他很受挫。他會急躁地摔積木,或者哭鬧。這時候,最考驗的其實不是他,而是我自己。
我通常會參與他的游戲,朝著兩個方向引導。一個方向是面對挫折,尋找出路。即把我搭積木的水平降到跟他一樣——每次也就搭上兩三塊,并且經常坍塌。我也會沮喪,但是,很快,我就會興致勃勃地嘗試換一種方式來搭積木:
“呀,倒了。這次我小心點,慢慢地往上放。慢點,慢點,再慢點……呀,又倒了。我偏這邊點試試。呀,又倒了。看來這個方法不行。我再試試這樣搭,說不定就成功了……嘿,你看,成功了!這次我終于搭了四塊。”
另一個引導的方向則是將關注的重心放在過程,讓每一個過程都變得更歡樂:
“嘿,大樓塌了。估計是被日本鬼子的大炮擊中了(那段時間正好趕上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電視里天天都在播放抗日題材的電視劇、電影,琛琛很感興趣,因此,這是一個很好的引導他的由頭)。啪嗒,你聽聽,這聲音像什么呢?你看,這塊紅色的積木飛出去,我覺得很像一支射出去的箭呢?你覺得像什么呢?快幫我想想辦法!這次我用哪幾塊積木好呢?這幾塊?太好了,我就用這幾塊試試。嗯,怎么搭更好呢?你能給我一些建議嗎?你是說這塊搭最下面嗎?好的,我試試。然后呢,這塊?好的。果然不錯。搭了兩塊了。這塊放在哪呢?這里嗎?呀,不好,看來又被敵人的大炮擊中了。哈,你看,我們搭了五塊了。天啦,又倒了。這次估計不是被大炮擊中,是被導彈擊中了。五塊都被打倒了呢!太厲害了!”
當我們這樣互動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想過放棄,我們總是在失敗中站起來,繼續,倒下,再起來,再繼續……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充滿了樂趣,又何來挫敗可言呢?而他,享受了這個過程,自然就會迎來一個好的結果。
實際上,正是在這樣引導的過程中,孩子會習慣把關注的重心放在享受過程,而不是緊盯目標,而這樣的引導帶給了他更多正能量,使他少了很多緊盯目標帶來的壓力與無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