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簋的形制在商代早期為圓形圈足,商中期一直保持了圓形的圈足,直到商晚期,維持了數百年的幾何形狀才開始發生變化,圓形簋的底座以下開始出現方形座,或在圓形的圈足下面加鑄獸足。方座簋只是底座為方形,簋的腹部仍然為圓形。這種幾何形狀上的變化,需要制模、制范、制芯等工藝在技市上的支持。仔細觀察方座簋會發現,凡方座簋,方座以上的部位,基本就是一個完整的圓形圈足簋,只是在完整圓形簋的圈足下面增加了一個方形座。很明顯,圓形簋與方座簋之間存在著工藝及技術上的發展關系。為解決簋的這幣中工藝技術發展問題,作者對商晚期圓形簋及西周早期的方座簋進行了研究,并進行了范鑄模擬實驗。
在本刊上一期中,作者首先對商至西周簋的范鑄結構進行了仔細觀察,根據觀察結果進行了圓形簋及方座簋的工藝設計,然后采用分型制模的方法進行圓形簋模胎的制作。
四、簋模的制作
不包括刮泥胎的工序,鑄造圓形簋的模還需要分三道工序制作,即制作原始模、翻制陰模及翻制陽模。原始模是第一道模,即是用刮出的泥模胎制作的模。陰模是用泥料在原始模上翻制出來的,陽模是在陰模上翻制而成。制作原始模與翻陰模的目的都不是為了翻制泥范,只是為了進一步翻制陽模。由于翻模的次數與數量都很少,所以,原始模及陰模都不需要燒制成陶質,只有陽模是用于翻范的模,才需要焙燒成為陶質。因為沒有被翻制模的來源,只能是從零開始制作模具。
1.制作原始模
將刮好的泥模胎經過陰干后,將其鋸開取其縱向的四分之一當模。用兩塊木板制作成90度夾角,將四分之一的泥模安置固定在90度夾角的木板中,就成為圓形簋的原始模。在圖5的上圖中可以看到,先將泥胎鋸成了二分之一,后又將泥胎鋸成了四分之一。在下圖中可以看到,將鋸成了四分之一的泥胎安置在90度夾角的木板中,這樣就成為了原始模。在此模中,泥模胎兩邊的木板,就自然成為分型面。由于泥模胎是手工操作而成,不可能十分規整,在固定泥質模胎時,當將模胎安置在木板上以后,可用尺子測量模胎兩邊與木板兩個邊沿應該為等距離。如果哪邊有誤差,可以進行左右調整。當模胎在木板上的位置確定好了后,可以使用粘接劑固定泥模胎。當泥模胎被固定在木板上后,原始模就制作成了。用木板將原始??v向的兩頭擋住,用卡子將木板卡緊,就可以在原始模上翻制陰模了。
2.陰模的制作及修整
陰模的型腔來源于原始模幾何形狀的傳遞,如果原始模制作得規整,傳遞過來的幾何形狀就相對規整。將踩踏均勻的泥料摔打成一個個小方塊泥料,如同兩塊立著并到一起的磚頭大小,再進行放置陳腐。待一個人的一只腳踩踏在泥料的上端,小方塊泥料壓不變形時,泥料的濕強度勉強可以用于夯制陰模了。最好再陳腐數天,泥料的濕強度有所增加,這時再用于夯制陰模,其模在陰干過程中的收縮才會被控制到最小狀態。將練制及陳腐好了的泥料切成小薄片泥料,將泥料一片片敷在原始模的表面,用較小的木棍夯搗泥料。
將泥料到處都夯實后,再敷第二層泥料,再用小木棍繼續夯搗泥料,直至夯到需要的厚度為止。由于模胎是泥質,在夯實泥料的過程中需要適當掌握力度,既要將泥料夯實,又不能將泥質的模胎夯破。當將泥料夯到需要的厚度后,從泥模胎上取下來的就是泥陰模。由于模表面不是平面是圓形,在夯制陰模過程中,泥料會順著圓形的斜度下滑,造成夯出的陰模表面存在一道道的凹坑。陰模脫模后,可用泥料對這些缺陷進行修補。在修補過程中要用泥料填入一道道凹槽中補平。當全部修整完成之后,將陰模再套回到原始模上,從兩邊向中心施壓,可使陰模復原不變形。再脫開陰模,放置在相對封閉不通風處進行陰干。在陰干過程中,可看到陰干的泥料顏色由深逐漸變淺。約20至30天時間后,陰干的顏色基本與干土的顏色相同了,這時候泥陰模的濕強度足以支持制作陽模時承受的壓力而不會變形。在圖6中,上左圖是在原始模的表面涂抹脫模劑,以免夯成陰模后被粘在原始模上脫不了模??梢杂煤跓熁耶斆撃?,我們將涂抹黑鉛粉及涂抹黑煙灰兩種材料作對比,雖然兩者的化學成分基本一樣,但黑煙灰的效果明顯好于黑鉛粉。在右上圖中,可看到把泥料切成了小片將模面覆蓋起來,準備進行夯搗。從左下圖中可以看到,將毛刷的把子當作木棍在夯搗泥料,并已經夯夠了厚度。在右下圖中,是夯實后脫下來的泥陰模,可看到模表面有一道道的凹槽。模面為簋的四分之一型,簋型以外的兩個呈90度夾角的面,即為二個分型面。
3.陽模的制作
陰模經過陰干后,用木框將陰模框起來。與在原始模上夯制陰模時一樣,用泥料片將陰模覆蓋嚴實,用木棍夯搗泥料。一層層將泥料夯滿木框,脫模后陰模的對立面就是陽模。陽模的幾何形狀與原始?;臼且粯拥?,區別只是原始模為散件拼對起來的,陽模卻是整體。制作原始模是因為從零開始設計模的幾何形狀,翻制陰模是為了通過翻制得到整體的陽模。如果沒有陰模的過渡,就不會有整體的陽模被翻制出來。陽模是直接用于翻范的模具,其幾何形狀、尺寸及分型面都是定了型的,翻范后不需要再考慮幾何形狀、尺寸及分型面的規整與否,只需要在范面制作紋飾了。
在圖7中,可看到上左圖中一人在切泥片,另一人在將泥片一片片貼在陰模上準備夯制。在上右圖中可以看到,繼續在貼泥片繼續在夯制陽模。一次只能貼一至二層泥片,不能貼得太厚,否則會夯不到底也夯不實。在中左圖中可以看到,已經用泥料在陰模上夯出了一定的厚度。在中右圖中可以看到,已經將泥料夯滿了木框,陽模已經夯成,并在打開木框。從下左圖中可以看到,將木框徹底卸掉后,將陽模從陰模上脫下來,但在陽模的表面以及分型面上存在許多凹紋。從下右圖中可以看到,用泥料填補了凹紋后并進行了抹光的修補。至此,陽模的制作就告完成。需要經過陰干、焙燒成為陶模后才能用于翻制泥范。
五、鏨模的制作
商周時期的青銅簋絕大多數有鏨,有一次整鑄的鏨,也有單另鑄造的鏨鑄后組裝上去的。為了研究簋體與鏨的范鑄結構,我們采用了一次性整鑄鏨的工藝。我們按照出土簋鏨的形狀,并按照出土簋鏨的紋飾制作鏨模。因絕大多數的鏨都處在分型線上,這就要求將鏨模制作成兩半,即一個左鏨模一個右鏨模。圖8為制作鏨模的全過程。從上左圖中可以看到,先制備一塊泥平板,將泥平板陰干后,用砂布包裹著方形木條,將泥平板磨出平面。從上右圖中可以看到,提前用紙剪出一個鏨的樣板,將樣板放在泥平板上起稿畫出鏨的形狀。按照畫出的形狀,用刀具將畫線以外的部位去掉,逐漸制作出鏨的幾何形狀。從中左圖中可以看到,鳳形的鏨模已初具雛形。從中右圖中可以看到,鏨模的形狀越來越具體。在下左圖中,可看到鏨模已經基本完成,但還是個整體的鏨模,尚需要分成兩半。從下右圖中可以看到,鏨模已經被分開成為左右兩半模了,這是用泥料在整體的鏨模上翻出左右兩塊陰模,待陰干后再用泥料分別填滿陰模,就可順利地翻出左右對稱兩個鏨模。將翻出的兩個鏨模陰干,并燒制成陶模后,就可用于翻制簋范了。我們分別制作了兩種不同紋飾的鏨模,其制作方法完全相同,另一種鏨模的制作過程就不再贅述了。
六、泥范的制作
泥范的夯制,與在原始模上夯制陰模的工藝可以完全一樣。夯出泥范的幾何形狀,也與陰模沒什么區別,只是在泥范或左或右的一個分型面上,多出半個厚度的鏨型陰腔。這里需要說明的有兩點:一是在剛夯制出來的泥范表面,存在許多凹紋缺陷,需要用泥料填補并抹平修光。修補完成以后,需要將泥范回到陽模上壓一壓,以防止泥范在修補的過程中變形。二是夯出的范面為素面,是沒有紋飾的,需要在范面手工制作紋飾。關于夯制泥范的工藝流程可參考前面圖6中的工藝。
七、紋飾的制作
我們鑄制的簋,其紋飾全是在范面制作的。需要先在范面起稿,然后按紋飾稿或壓或貼制作紋飾。也可以先將紋飾畫在紙上剪成樣板,用樣板在范面畫稿,比一個個在范面畫稿規范統一。當然商周沒有紙,但畫在牛皮、羊皮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我們采用了樣板畫稿的辦法在范面起稿。在紋飾的制作過程中,需要有挖有壓還有貼。挖,就是挖出泥料,以制作出主紋。壓,就是壓出較細的雷紋。貼,就是在挖好的主紋凹面中貼上泥條,以制作出主紋表面的細凹紋。圖9是在范面制作的紋飾,在上左圖中,可看到起稿后由于某個部位不清楚,在用針狀工具修畫紋飾稿。在上右圖中,可以看到在用刀具順著主紋割泥料,將主紋范圍內的泥料挖掉,使得主紋呈凹陷狀態。中左圖中可以看到,在挖好的主紋中都已經貼上了泥條紋飾,這樣就可以鑄出主紋表面的細凹紋。在下面的左右兩圖中可以看到,左邊的范為獸面紋,右邊的范為鳳紋,兩種范的鏨也各不相同。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圖9中兩種不同紋飾不同鏨型的范,都是出自同一個簋模。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雖然兩種范的紋飾及鏨的型腔都不同,但兩種范面的幾何形狀及尺寸卻是一樣的。這就是說,在同一個模上夯制出的范本是無紋飾的素面,可以根據需要制作出不同的紋飾,還可以根據需要,將泥范夯制成圓形簋的范或者方座簋的范。圖10中的范是同一塊方座簋的范,是從起稿到最后將紋飾一步步制作完成。從上左圖中可以看到,在用一個提前剪好的樣板在畫紋飾的線。從上右圖中可以看到,已經將要制作的紋飾都畫好了。從中左圖可以看到,是使用竹質的刀具在紋飾區壓出雷紋。中右圖中可以看到,已經將兩邊的雷紋都壓塑完成。在下左圖中可以看到,在使用刀具將主紋線內的泥料往外挖。從下右圖中可以看到,將挖好的主紋修平整后,刷清水就可以粘貼好泥條。
需要說明的是,方座簋的范與前面所述圓形簋的范是在同一簋模上夯制出來的,只是在夯泥范時,如果計劃夯出的范需要制作方座簋,就將泥范的背后夯厚些,以留出制作紋飾的部位。如果夯制圓形簋的范,就不需要這么厚了,因為圓形簋范的底部不需要制作紋飾。
八、芯盒及泥芯的制作
在陶范中安置泥芯,才能鑄造出器物的空腔。所以,必須制作泥芯。過去有觀點認為“刮模為芯”,即將陶模表面刮去一層厚度當泥芯使用。因為我們只制作了一個簋模,而我們又需要鑄造不止一個簋,沒有那么多模供刮芯,并且我們制作的是分型的模不是整體模,也無法刮成芯。即使制作了整體的模,也無法保證刮得均勻。為了能達到泥芯與簋范較好地配合,就只能采用機械的方法制作泥芯了。不論是圓形簋還是方座簋,其主體都需要上下二個泥芯,即腹內芯與圓形芯或方座芯。在這里,就以圓形簋的泥芯制作工藝為例,并進行說明。
簋的腹內底面為凹面,而圈足或方座的底面則為凸面。如果專為這種幾何形狀的泥芯制作芯盒,有相當的難度。我們采用了一種十分簡單的方法,制作出了與簋范配套的泥芯。其具體的制作方法,是在簋模上多夯出一套泥范,在泥范表面貼上一泥片層,就成為芯盒。泥片的厚度,就是簋的厚度。待芯盒陰干、焙燒成陶質,就可以制作泥芯了。制作泥芯時,將芯盒對合好,并用繩子捆緊后埋入濕沙中,將芯盒外的沙夯緊實以固定芯盒。將提前配制好了的芯料填入芯盒中,一層層地填一層層地夯搗緊實。當夯到簋底面的部位時,在芯盒內的泥料表面撒一層草木灰,再填入泥芯料接著夯,直到夯滿芯盒。從濕沙中取出芯盒,卸開芯盒就可以取出二個完整的泥芯。
在圖11中,上左圖是將四塊范兌成了芯盒,并用繩子將芯盒捆緊。在上右圖中可以看到,將捆緊了的芯盒埋在了沙箱之中,并將泥芯料填入到芯盒內正在夯搗。在中左圖中,是泥芯料已經夯滿了芯盒,并將芯盒從沙箱中取出,已經打開了一塊芯盒。在中右圖中,可以看到正在打開兩邊的芯盒。下左圖中,是將四塊芯盒都卸掉了,并且在進行修整。在下右圖中,可以看到一個泥芯被分離成為二個泥芯,即腹內芯與圈足芯。當將二芯分離后,可以分別對二芯進行表面光潔度的修整。
采用這樣的工藝制作泥芯,可以在同一個芯盒中一次性制作二芯,其配套芯良好。既可批量制作,又可統一泥芯的幾何形狀及尺寸。這種制作泥芯的方法簡單易行,不需要為二種不同幾何形狀的泥芯專門制作各自的芯盒。這種制作泥芯的工藝思想,一直被傳承下來沿用至今。在30年前的現代鑄造中,我們在工廠里還常采用這種方法制作一些沒有做芯盒的泥芯。
九、銘文的制作
銘文的制作工藝非常簡單,與在泥范的主紋飾中粘貼泥條的工藝是完全一樣的。主紋中的凹細紋與銘文都是凹槽,既然可以用泥條粘貼出凹紋,也就可以用泥條粘貼出銘文,兩者只是形狀的不同而已。圖12中的泥芯,即是上述泥芯經過了表面的抹平修整后的圓形簋泥芯。圖中是在同一個簋的泥芯上制作銘文的過程,從上左圖中可以看到,用泥料粘貼到泥芯的相應部位后,將泥料壓平并描畫出字的形狀,將多余的泥料去掉后就是凸起的泥銘文。從上右圖中可以看到,制作出了一個“鄂”字,在用竹質工具將字以外的部位抹壓光潔。從下左圖中可以看到,又粘貼到泥芯上一片泥料制作第二個字,已經抹平及畫好了字形,并已經將字的一半制作出來了。從下右圖中可以看到,用刷清水粘貼泥條的工藝,在泥芯上制作出了兩個字。泥芯需要隨泥范經過陰干、焙燒,澆鑄后就會成為凹槽式的銘文。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