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釉陶,作為東漢發明創燒的新品種,它上承商周瓷器的施釉技術,下啟唐宋三彩器瑰麗多姿、變幻莫測的裝飾風格,在中國古代陶瓷群芳譜中獨樹一幟,是古代低溫鉛釉技術發展的碩果。東漢綠釉陶的出現與發展是中國喪葬習俗由厚葬到薄葬的殯葬改革主要的見證物。
喪葬習俗是以喪葬為基礎,在民間長期相沿、積淀而成的習俗。原始社會,人們已有了希望靈魂不死的觀念。殷商時期,這一觀念愈加豐富和強化。當時的人們認為:死亡觀念從來與生命意識分不開,魂來自于天,魄來自于地,二者離散之后,魂入天轉化為神,魄入地腐化成水歸人土壤,魂會庇護后人,因此,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無限崇拜。如奴隸社會的奴隸主貴族死后往往將大批他們生前所用的奴仆、器物一同下葬。戰國至漢代早期,“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念盛行,厚葬之風甚盛,厚葬還同人們的社會等級地位和經濟條件相一致,還有為隨葬而專門制作的象征性物品——冥器。秦始皇陵和漢武帝的茂陵即可見一斑了,秦始皇陵出土的陪葬俑,步兵、車兵、騎兵陶俑多達萬件,馬俑500余匹,木質戰車130多輛,兵、馬之俑與真人、真馬的高度、大小相當,造型逼真,生動異常,因而始皇陵被中外人士譽為古代最完美的軍事博物館。漢武帝的茂陵,它高46米,底部58000平方米,內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計190種。1972年在長沙出土的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墓主,尸體以三棺、三槨、木炭、白膏泥、夯土層層保護,經過兩千多年,尸體仍未腐爛,陪葬器物千余件。
厚葬之風的盛行,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給活人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在漢代已經出現為死者送終競相攀比奢華之風。據史書記載,西漢時期,新皇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把每年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建自己的陵墓。一般老百姓中,則是傾家蕩產,甚至不惜賣身為奴來厚葬祖先。與此同時,厚葬使社會財富漸次向帝王貴族的墓葬集中。光怪陸離的地下寶藏,點燃了膽大妄為者貪婪的欲火。北京師范大學古代文化史專家李山教授指出:“盜寶現象的猖獗與中國傳統的厚葬習俗密不可分。”《后漢書·劉盆子傳》記述赤眉暴虐三輔,稱其“發掘諸陵,取其寶貨”,甚而“污辱呂后尸”。東漢建立后,漢光武帝劉秀兩次下達薄葬詔,建武七年(公元31年),劉秀下達了第一道薄葬詔,首先指出了“厚葬”的危害性(經濟上浪費),同時提出在喪亂之際,“諸厚葬者皆被發掘,故乃知其咎”的問題,告誡人們不要厚葬。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大臣遵循西漢舊制,給他預作壽陵。劉秀說“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迭興之后,亦無丘壟,使合古法”。劉秀對預作壽陵的指示很簡單,可以說就是“平地深埋,不留墳頭”。在臨死之前,又一次下達薄葬詔書。“遺詔曰:‘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遺吏及因郵奏。’”即按西漢文帝的辦法薄葬:“葬以瓦器,不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由于漢光武帝提倡薄葬,東漢時期厚葬之風漸衰,人們也逐漸領悟到“人死如燈滅”,用不上什么實物隨葬品。基于這樣的認識,許多仿制的象征性隨葬品應運產生,綠釉陶以其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及低廉的價格而被各階層接受,新興了一整套特點鮮明的模型冥器組合。
綠釉陶器,顧名思義,陶器外表掛釉,其釉料以氧化鐵和氧化銅作呈色劑,以氧化鉛作助熔劑,以700-900度的溫度,在還原焰的焙燒下燒制而成,它完成了從原始瓷器到現代瓷器的成功過渡,釉面光亮,呈現綠、黃深淺不同的色調。造型多仿同時代的漆器和青銅器,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東漢政治上比較安定,經濟上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富豪大家在人死后,活著的人為了讓死者能繼享幸福生活,在墓中修建陶質或石質院落,并置備成群的雞、鴨、豬、狗等動物,呈現出一種人間氣象,反映了當時的日常生活,同時也透露了當時的建筑形式。益陽為東漢重鎮,漢代墓葬較多,出土了一批綠釉陶器,主要包括倉、灶、井、風車、碓房、圈廁以及家禽、家畜俑。下面試列舉益陽市博物館幾件館藏東漢綠釉陶(見圖1),它們是益陽漢代人對所期望有的“財富”的展現和豪強富足者生活的向往。
圖2和圖3中的陶豬圈和陶豬是國家一級文物。陶豬圈長30厘米,寬28厘米,高18.6厘米,冥器。它既是一件隨葬品,又是一件縮小的豬圈和倉共用的建筑模型。該器分為圈與倉兩部分,倉為圓柱形,有四方形瓦頂,倉正面向有一方形窗,圈為橢圓形,前后各有一孔,內置一豬,器物表面均施綠釉,內壁露胎。該豬圈造型典型規整,釉色均勻,釉層清澈透明,表面平整光亮,具有仿青銅器的色澤效果。這種富有裝飾感的調子使陶豬圈更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為東漢時期隨葬的典型器物。
圖4中的東漢綠釉陶豬圈口徑26厘米,底徑21厘米,通高24.5厘米,冥器,國家三級文物。該豬圈呈圓形,內附有一立式豬,后置谷倉,屋頂蓋。谷倉一側開一鏤空門,下設樓梯,豬圈四周有四個鏤孔。這件器物是當時人們生活的寫照,說明我國人民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開始采用圈養式喂豬了。
圖5中的東漢綠釉雙孔陶灶長33.3厘米,寬20厘米,通高15.6厘米,冥器,國家三級文物。該陶灶附釜兩件,灶為長方形,有一圓柱形煙囪,內空。灶頂表面有兩孔置釜。釜的大小相同,均為敞口。鼓腹平底,通體施綠釉,保存完好,造型逼真,為東漢時期綠釉陶器的代表作之一。鍋灶用來做飯,看似簡陋器物,生死皆不可少。這說明無論古代、現代,人們都認可一個真理:“民以食為天,吃飯第一!”
圖6中的東漢綠釉陶井通高34厘米,井徑18厘米,冥器,國家三級文物。綠釉陶轱轆吊桶式,井身平口,束頸,鼓腹下收,平地無釉。井上部有一橋形提手有三孔代為轱轆部,有一小吊桶,吊桶為小口葫蘆形,通體施綠釉。
圖7中的東漢綠釉博山爐高20厘米,底盤口徑23.5厘米,底徑11.7厘米,生活用品,國家三級文物。此器物分熏爐、托盤兩部分,爐上部分形同桃形,尖置牙形鈕,外壁飾八葉紋,四方各有一個圓孔;爐下部形似高足碗,斂口,深腹,喇叭足。托盤較大,板沿,弧腹,圈足內凹較深,通體施綠釉。博山爐又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因象征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圖8中的東漢綠釉陶鼎通高13.8厘米,口徑9.8厘米,生活用品,國家三級文物。斂口,斜肩,圓腹,平底,三小矮尖足。肩部有一對稱環形立耳外撇,肩腹結合處有一道凹旋紋。外表施綠釉,底無釉,露胎,胎為土黃色。鼎在新石器時代出現,是一種炊具,用于煮食物,商周時期青銅鼎成為禮制重器,陶鼎地位隨之提高,也有禮制意義。戰國至漢代出現鉛釉陶鼎和彩繪陶鼎,多作隨葬冥器。
綠釉陶冥器東漢時期盛行于全國各地,它的一些釉陶器的厚重、磅礴、宏偉、精美程度是中國制瓷史上各朝釉陶無法比擬的,代表漢代陶藝制作的最高水平,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欣賞價值。宋代以后,紙制冥器逐漸流行,陶瓷冥器漸少。“福壽康寧,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生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其中合乎科學的、合乎人之常情的內容必然會相沿成習,被人們保留下來,而那些有封建迷信的內容以及勞民傷財的不良習俗則必將被人們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