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柳州市柳南區中小學“辦學特色”項目命名表彰暨德育經驗交流活動隆重召開。在表彰活動中,柳州市第四十六中學及附屬小學(以下簡稱柳州市四十六中)榮獲柳州市柳南區中小學“辦學特色”項目學校稱號。據悉,2010年,該校曾獲得柳州市中小學素質教育評比活動“特色學校”稱號。
該校校長劉建四說:“我校的特色教育走的是素質教育與民族文化教育相結合的路子,注重把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素質教育中。”建校10年來,柳州市四十六中以“人為本,高起點,辦特色,創品牌”為辦學理念,將民族精神融入特色教育教學之中,從篆刻教學、科技創新活動、機器人足球、體育大課間到ThinkQuest山歌課題項目,亮點頻現,屢結碩果。作為一所朝氣蓬勃的學校,該校多次被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科學中國人》、柳州市電視臺等多家媒體正面報道。
鏤金琢玉篆美章
篆刻藝術融萬千意象于方寸之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柳州市四十六中將篆刻藝術開發成校本課程,使篆刻教學成為該校素質教育的一大特色。
談到該校篆刻課程的發展歷程,不能不提開發該課程的教師尋玉珍。尋玉珍告訴記者:“我是個篆刻藝術的癡迷者,期冀篆刻藝術之花盛放校園。”尋玉珍從小熱愛美術,從教以后,經常向該校時任校長吳祥仁虛心請教書法、攝影和篆刻等技藝,并且刻苦研讀了《篆刻字典》《簡明錢幣字典》《精編金石大字典》等書籍。1989年,尋玉珍在學校成立了篆刻興趣小組,組織部分學生寫篆字、學篆刻,參與興趣小組的學生都非常喜歡這門藝術。
2002年秋季學期,柳州市第四十六中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的樣本學校。以此為契機,該校把篆刻教學開發為校本課程,同時設立了兩間專門的篆刻教室,一間用于教學,一間用于陳列學生的篆刻作品。在科研方面,學校給予尋玉珍、李潔、盧文君、李波等美術教師經費支持,協助他們進行“篆刻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化發展”課題研究。在學校的支持下,尋玉珍等人開發篆刻校本教材,完成了包括篆刻教師用書、學生用書、學生作品畫冊、教學光盤資料等一套完整的文字教材、光碟教材。
“七分寫,三分刻,我們這節課進行寫的練習。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印章中文字的大小和筆畫的粗細。”在掛滿學生篆刻作品的篆刻教室里,尋玉珍細心地講解著,不時走下講臺,一筆一畫地指導學生書寫。師生臉上都流露出專注的神情。
目前,柳州市四十六中每兩周安排一節篆刻課,其附屬小學每周安排一節篆刻課。在教學中,尋玉珍等人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挖掘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學生享受篆刻的樂趣,并且形成了“四部曲”教學法:第一部曲,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了解篆刻源流和基礎技法知識;第二部曲,讓學生進行畫印練習,進行篆書臨寫訓練;第三部曲,讓學生臨刻印章,學會刻朱文和白文;第四部曲,讓學生模仿創作和獨立創作。經過這“四部曲”的學習,學生經歷從欣賞感知美、審美發現美、創造體驗美到欣賞升華美的過程,深度了解了篆刻悠久的發展歷史、深邃的文化語境和高古的審美內涵。尋玉珍等人還摸索出了“作業即作品”“成績即成果”的課堂評估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該校還將篆刻校本課程與廉潔教育相結合,利用學校每周一節的德育大課,以篆刻教學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開設篆刻課程以來,該校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全國中小學生美術書畫大賽,目前累計有300多名學生獲得特等獎、金銀銅獎等諸多獎項,尋玉珍、李潔、李波三位指導教師被評為“全國美術教育模范教師”,盧文君老師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美術書法作品評選模范教師”,該校被評為“全國美術教育先進學校”。
科技創新屢獲獎
展科技創新之翼,揚素質教育之帆。柳州市四十六中的生物創造發明、機器人足球等科技教育也得到了蓬勃發展。
2002年6月,柳州市四十六中成立了科學工作室,負責人為該校伍生學老師。2005年,伍生學老師指導初二年級李炎暉、雷春燕、茹佐陽三名學生研究的科技創新項目《微生物發酵沼氣穩流燃燒裝置》獲得第二十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項目二等獎。
2005年的科技創新項目開了一個好頭。2006年,伍生學老師又指導初二年級秦家學、唐晟、林中政三名學生研究科技創新項目《壓縮罐裝便攜式沼氣燈和簡易沼氣灶的研究應用》。在項目研究過程中,秦家學等學生首先成立科學研究創新小組,學習有關生物技術的微生物發酵技術、沼氣發酵原理;然后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微生物發酵沼氣穩流燃燒裝置”提出改進方案,進行方案設計原理的考證;接著制作“微生物發酵沼氣穩流燃燒裝置”,并設計制作便攜式沼氣燈,確保壓縮裝的安全性,根據罐子設計所能承受的壓力,計算出最佳的壓縮體積;最后用塑料瓶進行常壓水壓罐裝,分別連接沼氣燈和沼氣灶。經過反復研究、討論和試驗,他們終于成功地把用淤泥發酵成的沼氣收集到罐中,制成可移動使用的沼氣燈和沼氣灶,擴大了沼氣的應用范圍。在澳門舉辦的第2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該項目獲得優秀項目一等獎,秦家學等三名學生榮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這是柳州市首次獲得該項目一等獎,也是柳州市學生首次獲得茅以升少年科技獎。
此后,柳州市四十六中的學生又在2007年、2010年和2012年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三等獎,這些獲獎作品正如劉建四校長所說的那樣,“與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晴雨自動澆花器、地震聲光報警儀,很有創意和實用價值”。而伍生學老師也獲得了“全國優秀科技教師”稱號、“廣西青少年創新大賽優秀科技教師”稱號。
2004年12月,柳州市四十六中開始創建機器人工作室,李智、覃啟淳等老師擔任輔導員。在學校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他們懷著“機器人教學要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師生心里”的信念,克服了設備落后、環境艱苦的困難,帶領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機器人比賽,從2005年至2012年(2008年沒有參加比賽),每一年都獲得市級、區級、國家級榮譽。比如:2005年,該校機器人足球隊獲得柳州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初中組足球項目冠、亞軍,廣西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初中組足球項目冠、亞軍,RCJ機器人世界杯大中華區選拔賽中學組足球項目亞軍;2006年,獲得柳州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小學組國際救援項目冠軍、廣西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小學組FVC工程挑戰賽一等獎、廣西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小學組足球項目一等獎、廣西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初中組足球項目冠軍、第六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初中組足球項目冠軍、中國首屆機器人公開賽初中組足球項目一等獎、中國首屆機器人公開賽初中組國際救援項目亞軍……
回顧這些獎項,李智老師說:“這些獎項在學生的升學中并不能獲得額外的加分,但學生在參賽過程中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到了與人溝通、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山歌傳情越大洋
柳州是“山歌之城”,千百年來,柳州山歌口口相傳。2011年,柳州市第四十六中謝菲老師和黃若昕、彭中元、馬榮康等六名學生參加了由中央電教館和甲骨文基金會聯合舉辦的全球ThinkQuest英文敘事探究學習項目這一活動,他們的作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柳州山歌》不僅取得了全球第二名的好成績,而且他們還攜山歌漂洋過海,到美國ORACLE大樓參加頒獎典禮,并用英文介紹了柳州山歌。
謝菲告訴記者,作為民間口頭文學的柳州山歌,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廣泛的社會價值,然而,柳州山歌是一種依靠民間歌手師徒相襲、口傳心授的藝術,自我保護的能力十分脆弱,目前,柳州山歌面臨歌手老化、后繼無人等狀況。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謝菲老師組織黃若昕、彭中元、馬榮康等學生開展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柳州山歌》課題研究。謝菲說:“這個課題的開展得益于我校一貫以來對山歌教學的重視,在開展課題研究前,我們幾位音樂老師就經常給學生上山歌課,學校還成立了山歌合唱隊,學生多多少少有了唱山歌、編山歌的基礎。”在確定了研究步驟后,課題組成員來到柳州市圖書館查閱資料,了解柳州山歌歷史;到柳州市江濱公園感受山歌氛圍,采訪當地的山歌迷,了解歌手情況;開展“保護山歌”主題班會和編山歌競賽;到校外發宣傳單,讓更多的人了解柳州山歌;到柳州市魚峰區大龍潭社區“拜師學藝”,加入“小歌仙少兒興趣班”,學唱山歌,學寫山歌,并在網絡上發表山歌;還到大龍潭社區參加歌會,唱出自己的山歌。
在龍潭社區參加歌會時,他們唱起了自己編寫的《自報家門山歌》:“我是中元小記者,文章山歌都愛寫。敢上歌臺膽量大,人人夸我嘴巴甜。”“靚妹若昕就是我,唱起山歌真快樂。獻上飛吻給各位,山歌臺上做常客。”“新春佳節兔子到,伊鳴虛心來求教。小小記者唱山歌,歌臺一株小春苗”……他們憑借清亮的歌聲、活潑的動作贏得了現場資深歌手的喝彩。
在得知課題獲獎后,6位小歌仙又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山歌作品《山歌唱出國門外》:“十月秋風吹又吹,柳州山歌到處飛。山歌飄出國門外,四海朋友笑開眉。石榴結子多又多,山歌唱進你心窩,我是山中畫眉鳥,三姐繡球拋出國……”黃若昕告訴記者,唱山歌,編山歌,已經成為他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
總結學校特色辦學工作,劉建四校長說:“我校辦學特色建設工作有6個特點。一是參與面廣;二是受教育深;三是影響力大;四是花錢少;五是很好地利用了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選題準,效果好;六是扎實開展,沒有作秀。”柳州市四十六中已經開創了成果豐碩的10年,未來還將以更矯健的步伐邁向更燦爛的明天。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