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某高校大二學生小柱(化名)為索要學費和生活費,以侵犯受教育權為由將生活困難的父母告上法庭。法院受理后認為,父母沒有義務為已年滿18周歲且已經進入大學讀書的子女提供學費和生活費,于是進行調解,小柱最后撤訴。(8月27日《現代快報》)
從法制的角度來看,小柱懂得運用法律來為自己爭取權益(且不論他要求的權益是否合理),比起那些做出極端行為如“弒母殺父”的孩子,無疑還算是理性的。但他的這份“理性”,并沒有得到法律的支持,也沒有獲得社會輿論的同情,乃至引來“罵聲一片”。法律不支持他,是因為我國法律明文規定,對于已經年滿18周歲進入大學讀書的子女,父母沒有承擔學費和生活費的義務。輿論不同情他,是因為他不懂感恩,“家境如此困難了,還不替父母著想”,真是“太不懂事”了。
該案件雖然以小柱的撤訴告終,但是留給我們的思考卻遠未結束。
社會需要反思。在中國傳統的社會觀念里,父母供子女上大學是天經地義、毋庸置疑的。中國的父母,只要有能力,絕對不會虧了孩子,從孩子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讀書、買房、結婚,都會傾囊幫扶、毫不含糊。而一旦缺乏相應的經濟能力,讓孩子受了委屈,很多父母就會很自責,覺得對不起孩子。正是在這種社會意識下,小柱們才會覺得自己“有權”向父母索要學費和生活費,心安理得地做“啃老族”。
政府、學校需要反思。社會出現貧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肯定存在寒門學子上不起學或者無法順利完成學業等情況,因此,國家出臺了各類獎助學政策,確保寒門學子能順利完成學業。但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的是,這些獎助學政策真正落到實處了嗎?有沒有出現“該得的不得,不該得卻得”的情況。像小柱這樣家境貧困的學生,是否獲得了相應的資助?目前不少高校獎助學的名額都掌握在學工部門手里,行政主導過于集中,“領導說給誰就給誰”,存在發放不公、克扣金額等舞弊現象,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此外,學校對于家境困難的學生,是否付出了應有的關愛,是否出臺有相應的關愛與輔導機制,這些也是值得思考的。
當事人自己需要反思。媒體調查發現,小柱的家境確實貧困:父親生病,每月要花幾百元治療費,生活全靠母親一個人打工維持,而小柱每個月的生活費就要1 000元,家里值錢的東西都賣了,親朋好友能借的也都借遍了,這樣的家境讓人心酸。面對這種處境,有的孩子會主動提出不上學,去打工掙錢,給父母減輕負擔;或者會通過課余做家教、打臨時工、努力學習獲取獎學金、申請助學貸款等方式籌集學費,想方設法自力更生。無論怎樣,只要想上學,總會有辦法,何至將貧窮的父母告上法庭呢?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不能將“無爹可拼”的挫敗感一股腦歸罪到父母身上。這個世界,出身寒門但做出杰出成就的人比比皆是,寒門子弟更應該將苦難當作人生奮斗的“正能量”,而不是熱衷攀比,自暴自棄,缺乏自強自立精神,一味向父母索取。
平心而論,在現在這個“拼爹時代”,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批評當事人小柱,似乎得不到任何道德自豪感,相反只會感到無奈和心酸。我們期冀中國的父母改變觀念,鼓勵和引導下一代自強自立;呼吁社會疏通成才渠道,為寒門學子創造更多、更好的成才機會;政府部門要加強監督管理,確保獎助學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學校除了保證獎助學金發放及時、公平公正,還要做好教育引導,倡導節儉之風,例如最近報道的浙江某高校在錄取通知書中,建議家長每月只給孩子600元生活費,就是一種很好的提示。當然,成才也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像小柱這樣的寒門學子,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勇敢面對困境,尋找正確的生存策略,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感恩,爭取早日成才,緩解家庭的經濟困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責編 歐金昌)
看了本期教育時評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話要說呢?或者對別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觀點?歡迎留言或投稿:gxjy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