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現象,可謂古已有之。甘羅12歲為宰相出使秦國,大詩人白居易5歲就能作詩,著名詩人歌德8歲就能用德、法、意、拉丁語和希臘語閱讀和寫作。今天,10多歲的“神童”考入名牌大學的新聞也屢見不鮮。這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還是父母拔苗助長的結果?大家就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趙忠心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有些人宣稱能把普通孩子打造成“神童”,這是犯了教育萬能論的錯誤。你只能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生長環境,給他最適宜的教育,順其自然發揮他最大的潛能。所以家長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值,給孩子造成莫名的負擔。曾經是“神童”,長大后不一定能成才;不是“神童”,長大后也有可能成為偉人。
王永梅 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
有些孩子可能在能力方面會比同齡人早熟,比如8歲就可以達到15歲孩子的能力,30歲就取得了50歲才能取得的成果,但是家長要考慮一個問題,像這樣的孩子,他以后要干什么?人到了一個頂點后要再突破是很困難的。一路綠燈的“神童”,心理承受能力、抗壓力可能較常人低,到了那個時候,如果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他就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楊一彪 福建泉州培元中學校長
某些孩子或許小時候在某些方面比同齡人表現更突出一些,但社會因此就給他們貼上“神童”的標簽,對他們的成長很不利。事實上,很多所謂的“神童”,在成年后未必有出息。應該說,所謂的“神童”,只是家庭教育超前一些,天資聰明一些。如果在基礎教育中不加以正確的引導,而是一味超前教育,很可能會讓他們的優勢很快就消失殆盡。
孫宏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
超常兒童只是在某個方面超常,而不是在綜合素質上超常,希望老師、家長要客觀看待,不要“眾星捧月”。這些年齡很小就生活在光環下的孩子,容易在心態上任性、自我。但社會是復雜的,他們將來走上社會后,周圍人不會因為他曾經是“神童”就一味讓著他,如果超常兒童心理上適應不了這種“落差”,反而有可能成為工作崗位上的“弱勢群體”。
施建農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如果你的孩子超常,那么一定不要一勞永逸地認為孩子會永遠超常,沒有適宜的教育引導也枉然,所以要順應他的天性,不要拔苗助長。如果你的孩子不超常,也沒關系,每個孩子都有成才的可能,關鍵是看你有沒有為他提供發揮其最大潛能的環境和機會。“神仙也是凡人做”,把他的潛能發揮出來,他就了不得。
李石華 教育學者
從家長的角度看,當自己的孩子掌握一兩項超越年齡、超越智力水平的技能時,無疑意味著孩子在智力上有極大優勢,這種優勢是許多家長茶余飯后炫耀的資本。于是,當個別孩子實現了“神童”的目標之后,越來越多的家長便投身其中,如此周而復始,最終導致了我們整個民族的教育完全陷入了單純強調孩子智力開發,甚至是技能開發的怪圈之中。
劉文寧 《工人日報》新聞評論部主任
讓理性的聲音強大起來,才可能逼退那些制造“神童”的夢想。最好的教育,應該是盡可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給孩子最適宜的教育,順其自然發揮孩子最大的潛能,而不是違背教育規律拔苗助長。只有讓更多的人明白這一道理,一些所謂的“神童班”“天才班”才會逐漸失去市場,我們才有可能擺脫這種不合理的教育誤區。
陳 寧 北京市陶然幼兒園園長
超常的孩子確實在先天上具有優勢,但他們必須要有好的引導。他們有的非常調皮,有的太安靜,這樣的孩子容易被指責或者被忽視,他們需要得到適當的關注和幫助。聽說有的地方大肆宣傳和承諾怎樣怎樣就可以讓孩子的智商提高多少,我覺得這是對家長的誤導,先天的東西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把潛質發揮出來。
畢曉哲 時評人、政府職員
一個神童輩出的民族,固然可以自詡民智優良;一個神童得到明星般熱捧的國度,誠然可說尊才惜才。但是,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短視而焦躁的心態。若國民教育體系運作良好,各層次人才接連涌現,那么所謂的“神童”還有多少市場?“神童”之論甚囂塵上,恰恰反證了常態教育之失敗。我們的現實是,不僅大師無存,即便各個行業的高端人才也極度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