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教師熱捧教師讀書會
大連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周成海在《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年第7期上撰文認為,目前,教師讀書會成為西方國家新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原因在于它不僅突出了教師的主體地位,而且更加重視教師之間的互動合作。教師讀書會由對讀書會活動感興趣的教師組成,他們作為讀書會的會員,需要共同確定閱讀材料的類型、篇目。在確定了閱讀材料之后,會員們開始獨立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反思寫成日記,帶到讀書會中來,作為激發團體討論的材料,待討論結束后,每個成員再寫一篇反思日記,記錄自己與其他成員進行討論后在思想上發生的變化。會員們在閱讀材料及與同伴開展民主平等的對話、分享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學會如何在專業共同體中生活、如何與他人合作,進而形成尊重專業伙伴、包容多元觀念等品質。
生成性思維視野下的課程構建
貴州師范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宋萬琚、教師李江在《當代教育論壇》2013年第4期上撰文認為,生成性思維關注事物發展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來事物的各個層次之間的關系,重視凸顯個體的個性,反對按照預定的目標構建課程。由此看來,生成性思維視野下的課程構建應該是動態變化的,并且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變化不斷變化。對教師而言,教師擁有一定的課程解釋權和課程重構權,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或章節順序進行調整、合并,做到既能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又能結合自己的經驗閱歷和班級情況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對學生而言,學生可以在各自的學習中加入自己的材料,以自身的經驗生成為基點,構建自己的課程體系,凸顯學生自我學習與思維的個性和差異。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分類設置構想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楊云萍在《課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7期上撰文認為,高中語文選修課要突出課程的選擇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尤其要對學生的日常生活、職業規劃和專業性發展形成指導。基于此,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類別設計可分為三種:一是生活語文,教學內容包括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修身養性、生活信念等,為學生順利地融入社會培養語文技能;二是職業語文,教學內容有職業閱讀、職業寫作、職業交際、職業夢想等,旨在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職業潛能,培養學生具有從事心儀職業所需要的語文素養;三是專業語文,即開設語文學術選修課程,讓學生提前進入漢語言文學學科領域,接觸大學的學習方法,接觸學科的代表性人物,讓有特殊才能的創造型人才脫穎而出,完成從興趣愛好到專業志向的轉變。
備課式文本解讀的操作
臺北市國語實驗小學特級教師李玉貴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7期上撰文認為,備課式文本解讀是指教師在備課時所進行的文本解讀,它能幫助教師發現、挖掘、甄別、定奪課文的教學點,是備課成功的關鍵。備課式文本解讀的操作過程包含三個步驟:首先是整體粗略解讀課文,它要求教師從文本入手,解讀課文整體,掌握文本特性,思考文本的內涵及學生通過文本所要培養的語文能力;其次是具體細致解讀課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閱讀純文本,敏銳覺察自己在閱讀文本過程中的發現、疑惑等認知歷程,設想出貼近學生學習活動的教學起點,并在反復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入、擴充文本,提升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最后是審視與整合,此時教師要檢視教學點是否周全,對重要的教學點進行合理取舍,整合為前后連貫、脈絡清晰的完整的教學過程。
教師提高學情分析能力的路徑
上海市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教師朱郁華在《教學與管理》2013年第8期上撰文認為,學情分析是新時期教師必練的一項基本功,提高學情分析能力需要教師長期的積累與不斷錘煉,具體可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一是建立“學情分析記錄本”,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多觀察、多調查、多思考,記錄下典型的個案,形成學情分析的能力和習慣;二是了解和研究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學習風格、認知規律和學習需求等;三是嘗試對學情案例進行分析,掌握學情分析的內容,學會學情分析的方法,提高學情分析的能力和水平;四是經常實踐、反思,從中獲得學情分析的實踐智慧,修煉學情分析的技能。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