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今年全國高考廣西歷史試題,給人的整體印象是穩中求變,命題風格體現過渡性;能力至上,命題立意彰顯時代性。
一、穩中求變,命題風格體現過渡性
(一)從試題的整體難度來看,今年的試題與去年相比沒有明顯變化,但試題的區分度較為明顯
今年全國高考廣西歷史試題體現出了明顯的區分度,大部分試題以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為主。如選擇題第13題考查“慶歷新政”的核心內容。還有相當一部分試題對考生閱讀材料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審題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比如,選擇題第22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大西洋憲章》在現代國際關系中的首創性貢獻,首次提出了“消除世界貧困”的主張。教材雖然涉及了《大西洋憲章》的知識,但是主要強調的是英美兩國簽署該文獻的時代背景,而對該文獻的具體內容沒有作太多的介紹,這就要求考生既要具備對題干材料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的能力,又要擁有敏銳的審題能力,準確抓取題干中“首次提出”這個關鍵詞,否則,僅以題目中的材料內容作為判斷依據,容易落入命題人設置的答題陷阱,導致誤選答案。又如,主觀題第37題第(2)問,要求“指出嚴復的主張在哪些方面與孟德斯鳩相同,有何主要差異”。從解題思路來看,找出二者的相同之處并不難,只需根據材料并且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嚴復和孟德斯鳩各自主張的具體史實,再從比較中找出二者的相同之處即可。然而,該題的主要區分度在于要求指出二者的“主要差異”,考生需要具備將一般歷史現象抽象化的能力,才能較好地完成答題。今年的歷史試題難易層次明晰,區分度較好,與新課改形勢下高中階段要求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為高校培養和輸送優秀人才的教育教學特征相適應。
(二)從題型的分值分布情況來看,試題題型的分值分布總體不變,個別設問所賦分值出現新變化
例如,選擇題第12題至第23題,每題4分,共48分。主觀題(材料分析題)共2題,其中第37題為歷史學科內綜合題,有2個小題,共32分;第39題為政史地三科綜合題,其中第(3)、(4)問為歷史題,共20分,這種題型結構與分值分布情況,與近幾年的題型結構及分值分布特點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近幾年第37題均有3個小題,而今年則變成了2個小題,題目的減少,使得試題分值的具體分布出現了新變化,具體表現為第37(1)題分值高達20分,這是近幾年未曾有過的現象。這一變化對考生的應考心理和解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以往強調看分值答題的經驗主義教學和刻意追求規律性應考技巧的做法也具有一定的沖擊性。
(三)從試題的呈現形式來看,今年繼續沿用近幾年比較成熟的材料題模式,弱化了直接提問和權威性學術觀點的直接征引,在保持試題形式穩定性的同時,強調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
在整套試題中,無論是材料分析題,還是選擇題,幾乎都以材料的形式呈現。材料的選取充分考慮到了現行中學歷史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改革的現實背景,體現了“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思路,在試題中則表現為以教材中的閱讀材料為依托設計的試題明顯高于往年。比如,第13題中漢文帝說:“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漢文帝在此強調的是( );第18題“1863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式任命英國人赫德為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關的相關章程,對海關內部用人、行政等做了詳細規定,這表明( )”;第39題第一問“《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及其相關協定”,均出自教材中標有*號部分的內容。另外,試題所選取的材料都不是對權威性學術觀點和研究成果的直接征引,而是依托教材知識點,以陳述具體的歷史現象(史實)的形式來構成題干材料,創設新情境,突出考查考生對歷史現象(史實)的思考和分析判斷的能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四)從試題考查的知識內容上看,強調對主干知識的考查,打破了近6年來第12題必考文史知識的命題模式
從第12題考查“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遷”到第39題考查“中蘇、中俄關系”,可以看出:試題突出了對主干知識的考查這一命題原則。事實上,新課改中各種版本的中學歷史教材幾乎都以專題模塊的形式進行體例編撰,極大地削減了敘述性、細節性的歷史知識。因此,強調和堅持對主干知識的考查這一命題原則,實際上順應了高中課改的必然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以來,全國高考廣西歷史試題第12題的命題方向較為穩定,雖然考核的知識點有所變化,(2007年考查內容為謚號,2008年考查內容為山南水北,2009年考查內容為姓氏的起源,2010年考查內容為陰陽五行,2011年考查內容為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2012年考查內容為秦漢“刀筆吏”一說的起因),但是考核的整體知識范疇不變,都屬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然而,今年的歷史試題則一改幾年來的固有模式,第12題考查的不再是考生對文化常識的了解和掌握,而是考查對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認識。這一變化和調整體現出了一種打破高考試題固有模式的新氣象,與整體尚處于探索中的中學課程改革進程是一致的。
二、能力至上,命題立意彰顯時代性
(一)倡導歷史知識的通俗化
整套歷史試卷文字平易通俗、敘述簡明扼要,即便是令考生較為擔心的文言文材料也相對通俗易懂,如第13、17題。此外,試題所選用的材料沒有刻意追求新奇和深刻,這樣的選材風格,無形中拉近了高考試題與考生的距離,同時也傳導出了一種時代氣息——歷史知識通俗化。近年來,以通俗平易風格講述歷史的電視節目持續升溫,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歷史的興趣,今年的歷史試題正是這一時代風貌的反映。必須指出的是,試題雖然淡化了歷史知識的學術性色彩,但是對考生學科能力的考查并沒有減弱,反而是在題干表述和設問上突出干練簡潔的風格,體現了力透紙背的歷史通感,注重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內涵的挖掘和理解分析的能力。
(二)突出考查目標的能力化
今年的歷史試題以微觀史實為切入點,重點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具備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第12題以“中國歷史上由監察區轉為行政區的現象”作為切入點,考查考生對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展變遷整體趨勢的理解,實際上考查的是考生對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下兩對基本矛盾之一,即“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的理解,要求考生對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發展演變有宏觀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又如,第23題以“英國撒切爾政府采取不同于凱恩斯學派的經濟政策”作為切入點,考查考生對英國撒切爾政府經濟政策的具體做法及其體現形式的認知,實際考查的是考生對凱恩斯學派經濟思想與20世紀70年代末以英國、美國為代表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指導思想之間的區別,即前者強調加大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后者注重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要求考生對二戰前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運行機制的變革有一個全面的、通聯式的認識。再如,主觀題第37題考查孟德斯鳩和嚴復的思想,第39題考查不同時期中蘇(中俄)關系等,都要求考生既能把握歷史階段特征,又能做到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多元化的思維層次去分析歷史問題,充分體現了今年高考命題的能力至上、主干知識考查深度化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中課改的要求。
(三)追求學科價值的功能化
課標指出,高中歷史課程要能夠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從總體來看,在關注現實熱點問題以及歷史周年性大事方面,近幾年全國高考廣西歷史試題往往是隱性體現這些社會問題,今年也不例外,不僅彰顯了“以史為鑒”的傳統功能價值,還突出了史學研究的現實性和時代性。比如,第13題以漢文帝的言論為依托,既考查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又注重培養學生的節儉意識,它的命題立意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以古鑒今”的價值與功能。第15題以《竇娥冤》《水滸傳》這兩部古代文學作品的主題為切入點,反映了當代社會人們持續關注的民生及社會公平等重大現實問題。另外,第17題反映臺灣和大陸兩岸關系,第20題引發人們對當代中國大規模城市化進程的思考,第21題針對當今國際社會軍國主義思潮的遺存現象進行思考,第37題考查近代史上東西方國家歷史進程中思想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這些題目都體現了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聯系實際、聯系生活,追求學科價值功能化的命題立意,讓學生感受到了歷史的鮮活與真實。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