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3月,承蒙中美教育聯合會邀請,我們一行4人赴美考察交流,參觀了3所美國學校。我們首先參觀了洛杉磯的California小學,該校是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學,是3所學校中生源條件最好的,所在社區拉丁裔占主流,還有白人、亞裔、墨西哥裔。接著我們參觀了圣地亞哥的Benchely-Weinberger小學,該校位于墨西哥裔聚居的貧困區域,但是校領導們的言談舉止卻顯得有些“財大氣粗”。最后我們參觀了洛杉磯的圣特莫尼卡社區學校,該校同樣位于墨西哥裔聚居的貧困區域,但是該校實行公立學校自主化辦學制度,與前兩所小學相較,辦學模式顯得更為豐富、靈活。總體而言,這三所美國小學所呈現出的風貌,讓我們對美國的基礎教育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開闊的教學空間
在美國公立學校中,1年級到12年級的班級規模通常約為30人,而小學階段(1—5年級)的班級規模相對小一些,大致為25—35人。美國兒童4歲半開始有資格進入公立小學的幼兒園,接受為期一年的免費幼兒園教育,幼兒園的班級規模一般比一年級更小。辦學經費較充足或者社區經濟狀況較好的學校,可能會通過縮小班級規模、增加教師人員來提高師生比。
走進美國的學校,最大的感受是校園開闊。三所學校中,總人數最多的不過800人,但是沒有一所學校的操場小于國內眾多的知名小學。加利福尼亞州小學的操場簡直就是一大片開闊的原野,校工除草時需要發動一輛除草車。
這3所學校教室的大小約為中國教室的2倍,在學生人數是中國一半的情況下,生均占地面積約為中國的4倍。教室里設置了多種教學區。如圣特莫尼卡社區學校的教室(見圖1),便有席地區、桌椅區、輔導區、電腦區、辦公區和儲物區6個教學區域。在席地區,學生可以席地而坐,和教師面對面地開展教學活動。在桌椅區,學生桌椅按小組擺放,便于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在輔導區,有1張半圓桌、幾把師生椅,便于教師輔導學困生。在電腦區,有5臺蘋果電腦,學生人手一臺Ipad(Benchely-Weinberger學校則是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并配有打印機、復印機等相關設備。除了行政人員,一般的教師沒有辦公室,辦公桌就設在教室內,教學用具也放在教室內。儲物區則用于存放各種教學器材、用品。
筆者想,或許一個人的存在空間會影響一個人的視野和人生態度,或許正是這樣的大空間促成了美國人寬廣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
直面學生差異
圖2是圣特莫妮卡社區學校幼兒園的一間教室。該幼兒園位于貧民區,接收的學生基本上等同于中國的打工子弟,甚至有些學生的家庭條件比中國的打工子弟還不如,但在均衡的教育制度下,這所學校卻閃爍著平等與博愛的光芒。當我們參觀這間教室時,筆者只是覺得驚艷,而此時此刻,當筆者再次整理這些照片時,復雜的心情難以言表。
在美國,一般的公立學校,教學經費由州政府提供,而一些處于貧困地區的學校,除了能享受州政府的撥款,還可以額外享受到聯邦政府的撥款,這也就意味著學生越貧困,學校辦學條件越好。所以,在我們參觀的3所學校里,第1所學校的位置和生源最好,學校基礎設施卻最差,開展教育研究活動的能力和水平都非常有限。校長送給我們的禮物只是一支印有學校標志的鉛筆,提供的午餐也是3所學校中最差的。
美國政府正是通過這樣的政策,在經費等方面傾斜于落后地區的學校,幫助落后地區的學校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彌補貧困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美國學校并不回避學生的素質差異。以加州為例,每一學年,州教育委員會統一發放試卷對學生進行統一測評。各校依據統一測評的成績,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力水平,并為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教育。如在組織小組化學習的過程中,會將不同學力水平的學生分配到一組,構成異質小組。另外,對于優質生和潛能生,學校分別有專門的輔導老師對這兩部分學生進行輔導。特別是對學困生,學校提供了較為周道的教育服務。
在加利福尼亞州小學,有一個由學困生組成的班級,這些學生一部分課與其他同學一起上,另一部分課程學校會配備兩位老師(一位專門輔導學生學習,另一位是助教)進行輔導。這樣的班級,學生人數不超過20人,教室硬件設施更為齊全,對待殘障兒童更為人性化,如水池、洗手液等物品都會放置于較低位置,設置無障礙通道等。當我們問及學校領導,將孩子按學力差異分班,家長會不會有意見時,校長說,家長們對于分層輔導都很認可,并且十分感謝學校為孩子提供的特殊教育。
教師管理和校長工作
在美國,教師是一種令人尊敬的職業,至少需要擁有本科以上的學歷。學校不再為新入職的教師提供額外幫助。這就意味著,美國的教師培養體系能夠保證教師在入職前便已具備了成為合格教師的能力。
在美國,每個教師都會參加教師工會,每一個參加教師工會的教師都擁有一定的權利保障。在我們參觀的3所學校中,有2所是規范建制小學,另外1所是有獨立辦學資質的小學。規范建制小學由州教育委員會聘任教師,學校負責考察教師的教學能力;有獨立辦學資質的小學自主聘任教師。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招聘來的教師,學校均不能輕易辭退。教師出現問題,學校需要給予教育、幫助。如遇到個別教師必須予以辭退的情況,學校要向教師工會提出申請,說清理由。教師工會對于這樣的教師也是以幫扶為主,為其再尋找適合的學校。在這種機制的保障下,美國的教師很少流動。
在美國,教師均為全科教師,學校不設置統一的教學研究的時間和場地,對老師備課、教研、進修等也不作過多的統一要求,只是鼓勵教師相互聽課。學校領導有每個教室的鑰匙,可以隨時打開教室的門。當我們跟隨校領導打開某一班級的門時,教師并沒有很大的反應。可見校長、教師隨時旁聽已是家常便飯。對于中國很多學校所采用的家長參與評教的做法,其中兩所學校的校長都認為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家長的評價會影響學校辦學理念的實施。
美國校長的工作十分辛苦。競聘校長需在一線當教師10年以上,且需進修額外的學業。校長在工作日基本從早到晚都呆在學校,他們似乎知道學校里發生的一切。當校長帶筆者走到某個教室時,他會告訴筆者這些教室里今天在進行什么教學活動。校長努力認識每一個學生,看到學生時,會主動與學生打招呼。當筆者問及校長是否需要到教育局參加會議時,校長說學區會議或者校長培訓一般都安排在學生放學之后。
圣特莫妮卡學校地處貧民窟,墨西哥人較多,很多學生的母語不是英語,這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增添了很多困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該校校長想了很多辦法。如在學校附近購置兩棟房子,設置為家長培訓學校,學校派人免費教家長英文,讓家長通過自己的學習影響孩子。為了讓家長更安心地學習,學校還請保姆幫家長照顧孩子。這種人性化的家長培訓方式,實際上也幫助學生做了入學前的準備工作。
教學與教研
我們參觀的3所學校的每一間教室都設有教學計劃表。教師們在下班前會將次日的教學任務(教學重點)和教學進程在表格中填寫清楚。這樣,第二天,老師和學生都能帶著任務教與學。美國的小學教師承擔全科教學,這樣的時間表,最大的特點就是目標明確,能幫助教師明確教學活動。
美國的課堂教學重視知識的實際運用。如在語文課上,學生讀過一篇課文,教師會在當堂檢測有關知識點后,再讓學生寫一篇文章或畫一幅畫。在數學課上,老師更強調學生在數學問題上的理解過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
此次赴美,筆者對于包班教學有了新的看法。剛入職時,筆者曾經嘗試語文、數學包班教學,那個時候覺得忙碌不堪,要處理很多事情。這次到美國再次體驗全科教學,筆者發現,美國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不是以知識為導向,而是重視能力培養及動手操作。課堂上,教師授課適可而止,大部分時間學生們都在進行課堂活動,如依據課堂所學內容做做手工、畫畫思維導圖等。學生學習比較輕松,教師也沒有國內教師那么明顯的今日事今日畢、一課一得的意識。
辯證來看,美國的全科教學也存在局限性,如在音樂和美術技能的教學上與我們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體育課也存在著“放羊現象”。
在我國,進行科研活動的基本單位是教師個人、年級組和學校。我們就此也作了咨詢。在美國,教師進行科研的現象是不多見的,多數科研活動都是科研機構在做。美國有很多專門的科研機構和教育公司,上到教材,下到課堂的學習方式,這些科研機構和教育公司都能為學校提供相應的服務和產品。學校要做的,就是等待州委員會認定哪個公司的產品更好,然后選擇使用。與之相比,中國的教育科研在方法上多是教師經驗歸納法和行動研究法。在這種“魚龍混雜”的情況下,雖然某些教師的科研成果有一定可取之處,但是,由于主觀性強,每個人各有一套體系,其科學性很難保證,即使有好的科研成果也很難推廣。而且,在教師忙碌的情況下,科研時間也很難得到保障。
此次赴美之旅讓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中美教育間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由經濟基礎、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由于國情不同,照搬美國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行、不明智的。但取其所長,做我能及,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