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我讓學生自行翻譯《陳涉世家》一文,分組交流自學成果。一個學習小組在翻譯“茍富貴,勿相忘”一句時產生了分歧。
生1:“我認為應該翻譯為‘如果(你)(將來)富貴了,不要忘記(我)’?!?/p>
生2:“不對,應該是‘(我們將來)如果有誰富貴了,不要相互忘記’?!?/p>
生3:“翻譯為‘(我)(將來)如果富貴了,不會忘記你們的’才恰當。”
生4(感慨):“唉,我查閱了不同的翻譯書,這幾種說法都有,到底哪種才是最恰當的呢?”
該小組莫衷一是,轉而詢問其他學習小組,結果發現大家也遇到了同樣的困惑。
我知道,學生遇到學習障礙了。如果我直接告訴他們答案,可以幫助他們快速地越過障礙,但久而久之,學生會變成知識的袋子,思維永遠停留在認知、識記層面而無法拓展,學習能力的提升便無從談起。怎么辦呢?我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培養他們聯系全文分析句子大意的能力。于是,我問學生:“三種翻譯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5:“對前一個分句省略掉的主語(是誰)理解不同?!?/p>
生6:“對后一個分句省略掉的賓語(是誰)理解也不同?!?/p>
我再問:“那么這三種翻譯表達的意思一樣嗎?”
生7:“好像一樣?!?/p>
我提示思維方法:“請大家仔細揣摩三句話表達的側重點。”
生8恍然大悟地說:“不一樣,翻譯為‘如果(你)(將來)富貴了,不要忘記(我)’,強調的是同伴富貴后不要忘記自己;翻譯為‘如果(我們)(將來)有誰富貴起來了,請相互不要忘記’,強調的是不管誰富貴,都不要彼此忘記;翻譯為‘如果(我)(將來)富貴了,不會忘記你們的’,強調的是自己將來富貴后不會忘了同伴?!?/p>
此時,我要求學生回到文本,細讀課文中描寫陳勝的語段,“結合上下文看,陳涉想表達的是哪一個意思”。讀罷文本,學生若有所悟。
生9:“他想表達的是‘如果(我)(將來)富貴了,不會忘記你們的’。陳涉說了‘茍富貴,勿相忘’,其他人就嘲笑他說‘若為傭耕,何富貴也’(你替人耕田,哪來的富貴?)。其他人為什么嘲笑陳涉呢?因為他信口開河地說了‘茍富貴,勿相忘’(如果我將來富貴了,一定不會忘記大家的)。一個泥腿子夸口說自己會成為富貴發達的人,其他人就很自然地反唇相譏啦?!?/p>
生10:“陳涉在‘與人傭耕’時,‘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流露出不甘命運安排的思想,可見他想反抗命運,想擁有榮華富貴。”
生11:“他后來在發動起義時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表明他想改變貧賤的命運,像‘王侯將相’一般‘富貴’,而且這樣的愿望很強烈??梢?,他所說的‘茍富貴’,假設的是自己未來的命運,他相信自己將來一定能‘富貴’。所以聽了‘傭者’同伴的嘲諷,他為他們的聽天由命、滿足現狀而嘆息,發出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嘆?!?/p>
……
學生的理解基本合乎陳涉的思想性格,但這只是從文本的整體意思上來把握,還沒有抓住本句的語言進行細致的品味。于是,我給學生講解了“相”字在文言文中的獨特用法: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相”字具有指代動作行為受事者的作用。如《孫權勸學》中“即更刮目相看”一句,“相”在這里指代“看”這個動作的受事者(士)的作用,整句話的意思是“換一種眼光看他”;蘇軾的《記承天詩夜游》中的“相與步于中庭”也如此,是說自己和張懷民在庭院中散步,“相”指代“張懷民”,理解為“互相”“彼此”就不恰當了。因此,“勿相忘”中的“相”,可以理解為“你們”,即“傭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如果富了,不會忘記窮哥兒們。這樣一來,學生便徹底明白了。經歷了自主的探究、開悟,再加上教師的精講點撥,學生對于這個語言點的記憶便非常深刻了。
在《陳涉世家》一文中,對陳涉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當突破了“茍富貴,勿相忘”這個教學重、難點,再理解陳涉這個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