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期)
二、廣元窯貢瓷
廣元窯在古代文獻中不見記載,直至1930年出版的《重修廣元縣志稿·陶瓷業》中才提到縣北磁陶堡有陶瓷遺存,推測其年代為明代。蘇軾曾寫過一首題名為《送南屏謙師》的詩:“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天臺乳花世不見,玉川風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有觀點認為:“東坡這首詩,歷來都認為是詠建窯的。但廣元窯與建窯有同樣的兔毫和鷓鴣斑兩點特征,而鵝兒黃酒又是四川特產,所以就完全有可能詠的是廣元窯,則廣元窯為世所珍,當自宋就開始了。”(見雷喻義主編:《巴蜀文化與四川旅游資源開發》第222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此說顯然很牽強的,缺乏事實的依據。
雖然廣元窯是否燒制貢瓷,缺乏相應的文獻記載,但現已發現的廣元窯瓷器卻為我們提供了肯定的實物證據。
1.廣元窯黑釉弇口盞。口徑10.9厘米,高6.7厘米,底徑3.6厘米。斜腹、斂口,餅足中心微下凹,形成淺圈足。盞內壁及外壁上半部施黑釉,底足及外壁下半部近底處無釉,露出黑色化妝土。從底足可見胎質較粗含有細砂粒。圈足內刻楷書“供”字款,字體筆畫流暢,應是在胎體未完全干透時所刻(圖13、圖14)。
據目前的資料,在瓷器上刻寫“供”字款的瓷窯還有越窯。據林士民著《青瓷與越窯》一書,越窯北宋時期的銘文“貢(瓷)窯類有貢、內等”,并附有一件刻劃雙蝴蝶紋“供”字款盤標本的圖片(圖15)(林士民:《青瓷與越窯》第233、23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又據林士民《越窯青瓷銘文器的研究》一文,在上林湖后施岙窯址曾出土刻有“供”字款的圈足碗底(見《浙東文化》1998年第1期)。據童兆良《上林越器單字款》一文統計,越窯出土刻“供”字款器物的窯址有馬家灘、燕子窠、后施岙等多處(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五輯)—2002越窯國際學術討論會專輯》)。此外在民間收藏的實物標本中,也見有外底圈足中心刻“供”字款的盤標本(圖16)。
廣元窯和越窯瓷器上的“供”字款,與建窯黑釉盞上刻寫的“供御”或“進琖”銘文具有相同的意義,其目的都是為了標明此類器物是專門供給皇帝和宮廷使用的貢瓷。據蔡京的《太清樓特燕記》載,宋徽宗曾用建窯兔毫盞款待群臣,在宴會上“執事者以寶器進,上量滿酌以賜,命皇子宣勸,軍臣惶恐飲釂。又以惠山泉,建溪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斗茶飲之”。建溪毫盞,即建窯兔毫盞。
2.廣元窯瓷器中的玉壺春瓶(汝窯、官窯中的類似造型有學者稱為“鵝頸瓶”)、觶式瓶、細頸膽瓶、鼎式爐、橄欖式貫耳瓶等器物,在形制上與同時期的汝窯、官窯、哥窯、龍泉窯等著名瓷窯的同類器物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與龍泉窯的器形尤為相似(圖17,說明:1.南宋龍泉窯三足鼎式爐;2.南宋龍泉窯貫耳瓶;3.南宋龍泉窯觶式瓶;4.南宋官窯膽式瓶;5.南宋官窯鵝頸瓶;6.南宋官窯直頸瓶;7.宋代汝窯細頸瓶;8.宋代汝窯鵝頸瓶;9.宋代哥窯膽式瓶;10.宋代哥窯三足鼎式爐;11.宋代哥窯貫耳瓶;12.金代鈞窯膽式瓶)。這幾個瓷窯在宋代都具有貢窯或官窯的性質,廣元窯與它們的某些產品在造型上的相似性,除卻時代共性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應該還是在于它們都是在按宮廷的要求燒制貢瓷,所以產品的形制必須要符合皇帝和上層貴族的審美標準。廣元窯這些造型的器物,除有黑釉外,還有獨具特色的綠釉和黃釉產品,器物造型優美,產品質量很高,屬于廣元窯中的高檔產品(圖18-圖23)。廣元窯黑瓷中有兔毫、玳瑁等裝飾品種,其中黑釉兔毫盞在形制、底足和釉色等方面幾乎與建窯黑釉兔毫盞完全一致,并且制作質量毫不遜色(圖24)。因此,廣元窯的這些器物,作為貢瓷進獻給宋代宮廷使用是完全可能的。
三、四川磁峰窯、重慶清溪窯有燒制貢瓷的可能性
除廣元窯外,宋代四川地區燒制高質量瓷器的瓷窯還有磁峰窯、金風窯、西壩窯、涂山窯、清溪窯等,它們的產品中也有鼓腹長頸瓶、觶式瓶、細頸膽瓶、鼎式爐、花口瓶、梅瓶等符合宋代貢瓷造型特征的器物。就產品質量而言,以磁峰窯白瓷、清溪窯乳濁釉瓷最為精良,最有可能燒制貢瓷。
磁峰窯白瓷中的觶式瓶和刻花香爐,釉色潔白,修胎精細,可與北方定窯媲美(圖25)。清溪窯中的乳濁釉觶式瓶、膽瓶、花口瓶、梅瓶、碗等精品,造型優美,釉色與制作質量絲毫不輸北方鈞窯瓷器(圖26-圖28)。雖然目前尚無相關文獻資料或可靠的器物銘文證明這兩個瓷窯曾經燒制過貢瓷,但從其形制特征和產品質量分析,它們完全符合宋代貢瓷的標準。因而,四川磁峰窯、重慶清溪窯有曾經為朝廷燒制貢瓷的可能性。當然,這一觀點目前只是一種假說,有賴將來發現可靠的刻寫有相關銘文的實物予以證實。(全文完)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