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居法國40余年的安徽著名女畫家潘玉良,一生創作作品之多難以計數。1977年病逝巴黎,終年82歲。生前她再三叮囑在巴黎的中國友人,她死后將她的作品運回祖國,全部獻給國家。后經我國外交部門出面,由文化部經辦派專人遠涉重洋,將潘玉良遺作遺物裝滿七大鐵箱運回了祖國。目前,安徽省博物館珍藏潘玉良上世紀30-70年代創作的作品4000余件,包括國畫、油畫、素描、速寫和少數版畫、雕塑等。這些繪畫作品充分反映了潘玉良的深厚功力和極高的藝術造詣,彩墨畫《芍藥圖》便是其中的一幅。
《芍藥圖》描繪的是畫家家鄉揚州自古揚名“春深霸眾芳”的芍藥花。這是一幅感情強烈、動人情趣的中國畫。紙本設色,縱132厘米,橫65厘米,立幅略小于四尺宣紙。筆力深厚,墨法精妙,布局簡樸,筆致率意,盛開的芍藥風姿絢麗,光艷四溢,主題突出。還構思巧妙地配置了白貓和粉蝶,動靜有致。值得注意的是,畫上張大千先生筆走龍蛇、恰到好處的題詞,不僅成為畫的組成部分,更增加了作品所獨具的藝術特色。然而《芍藥圖》的背后,卻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1895年出生于江蘇揚州的潘玉良,因父母早逝,13歲被人賣到安徽蕪湖,淪落青樓,后幸得時任蕪湖海關監督潘贊化為其贖身并結為伉儷,還培養她讀書,入上海藝專學習繪畫,又赴法國留學。她以頑強的毅力和堅韌的精神,滿腔熱血醉心對藝術的追求,創造了“融中西畫于一冶”的獨特風格,走上國際畫壇,巴黎、羅馬成了她盡情揮灑、成就藝術夢想的舞臺。她的作品在多個國家展出,榮獲眾多獎項。很多人只是從電影、電視劇中知道潘玉良命運坎坷、個性執著、作品獲獎的故事,卻不一定明白她作畫的真情實感。她的許多作品都是在滿懷激情和眼含淚水中完成的,直抒胸臆,有感而發,例如《芍藥圖》。她的家鄉盛產芍藥,古有“洛陽牡丹,揚州芍藥”之說。僑居海外數十年的潘玉良,每當春末夏初芍藥綻放之際,總不忘畫上幾朵,自我欣賞,以慰戀鄉之情,因而也就有了大千先生在《芍藥圖》上的題詞。
那是1961年3月的一個下午,巴黎蒙巴拉斯的達內奇亞街的潘玉良家,歡聲笑語,中國油畫家常玉、巴黎華僑俱樂部主任王守義等好友,將同玉良迎接一位聞名世界的中國大畫家的到來。此刻,一聲車鳴,人們的視線轉向門外,車上下來一位老者,美髯飄胸,氣度非凡,身著長衫道袍,腳穿老式中國布鞋,神采奕奕。“來晚了,來晚了”,張大千先生聲音宏響。在歡迎的掌聲中,大千先生兩手合掌胸前,微笑著點頭,表示歉意。第一個迎上前去的便是身著旗袍、大千在信中常稱呼的“玉良大姊”。她同“大千老弟”擁抱起來,竟將自己的眼鏡掉落在地,激動地眼含淚花,半天才說出話來:“盼望已久呀,高興,高興!”
62歲的大千先生比玉良小4歲。這是他第二次來巴黎,三年前他赴倫敦辦畫展,路過巴黎,來去匆匆。這次是潘玉良以“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長”的身份,邀請張大千參加巴黎博物館的永久性中國畫展覽的展出。大千先生攜帶12幅作品,準備參加開幕式。玉良與大千有著深厚的友情。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期,玉良在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任教,家住上海。當時大千與二哥張善同住上海西門路西成里,與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為鄰。當年上海藝專校長劉海粟讓玉良經常向黃老、大千討教。丈夫潘贊化一貫支持妻子玉良學業,也曾多次請黃老、大千到家作客,從此玉良與大千交往密切,來往信中常以“玉良大姊”和“大千老弟”相稱。
是日,敘舊長談,天色已晚,不覺中王守義已將一桌香美酒宴準備好。其中幾樣地道的四川菜,濃香的辣味,大千吃著連連說好。只見他扺掌論藝,談笑風生。宴畢休息,大千先生來到燈火通明、散發著紙墨香味的玉良畫室,他的視線很自然地投向墻上的《芍藥圖》,它是玉良剛剛完成的一幅彩墨畫,還沒有落款。大千手捋胡須,賞畫入神。畫面構圖,平凡中見奇趣,巖石背后嬌拔挺立的芍藥花,綠葉襯紅花,自然地顯現出綠葉翻轉變化秀爽的姿態,又見扶疏綠葉后還隱顯花開四朵,九朵鮮花,光艷四溢。巖石輪廓用墨筆勾畫,敷色暈染,濃淡變化自然,既圓勁堅實,又古樸天真。隱避于巖石、草中的小白貓,只露白絨絨的圓頭,豎起雙耳,警惕地朝上注視著飛蝶,神氣活現。畫蝴蝶,使用細筆點彩,比較工整,雖然姿態好似平淡,卻閃動著熠熠光彩,與靈動的小貓上下呼應,頗見情趣。張大千先生看畫認真仔細,他深情地贊譽潘玉良說:一個人能將西畫的長處融化到中國畫里面來,而且不留絲毫西畫的外貌,看起來完全是中國的神韻,沒有非常勤苦的用功,是不可能達到的。“能請您在上面題幾個字嗎?”潘玉良話音一落,王守義趕忙收拾案面,常玉取下畫展平,放上鎮紙。這時大千來到案前,玉良跟隨一旁,自言自語地說她家鄉揚州芍藥花個頭大、花形美、色彩艷麗,蘇東坡曾贊美過“揚州芍藥冠天下”。大千邊聽邊思索,揮毫寫下直書七行的題詞:“予年廿時,嘗賦種花詩云:第一莫栽紅芍藥,花開春已是將離。今來巴黎,又值春末,且有南美之行。玉良大姊出此命題,漫書其上,為之黯然。”落款“辛丑三月卅日弟爰”。鈐白文篆書“張爰之印”和朱文篆書“大千居士”兩方印章。大千先生行筆流暢,頓挫分明,一氣貫注,左右呼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境界。言情配畫意,表現出驚人的才力。《芍藥圖》花美字美,相得益彰。
潘玉良愛花、畫花,她的筆記本中記有“我愛祖國的花,更愛我如花的祖國”。畫家家鄉揚州芍藥自古揚名,宋代王十朋詩云:“千葉揚州種,春深霸眾芳。無言比君子,窈窕有溫看。”懷念祖國,熱愛家鄉,潘玉良筆下的芍藥花是最好的情感表達。(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