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河南應國墓地出土了一批青銅面具,造型奇特,實際使用用途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是《周禮·夏官》記載執掌驅邪避害權利的“方相氏”所戴的面具,有學者解釋為“巫師使用的法器”,也有的學者認為是斂葬器物等等。現介紹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截角形獸面具(圖1)高14.7厘米,寬12.6厘米,腔厚2厘米。依其雙角的形制特征,屬于截角形獸面具。正面向上隆起,呈聳角獸面形,背面相應凹陷。獸面頭頂有粗壯雙角,角頂端如菌狀;面部有雙眼暴突,目中心為透孔;前額中部有一菱形凸飾;鼻部很像人鼻,向上鼓起,口旁有一對彎曲的獠牙。
側面形人面具(圖2)高18厘米,寬14.4厘米,腔厚3.8厘米,屬于側面形人面具亞種。整器制作側視人面形,仿自人面的眼、眉、口、鼻、耳等人體器官輪廓,并作向上隆起狀;背面相應凹陷,形成凹凸不平狀。頭發細密向后梳理,于腦后綰成發結,眉作棱脊狀隆起,其上布滿平行凸線,是為眉毛。眉毛與頭發皆作“人”字形曲折紋的平行凸細線。眼珠與口部為透孔,鼻下端有一近圓形鼻孔。人面具的頭頂、鼻梁、下頜、腦后各有一對小穿孔。
側面形人面具(圖3)高18.1厘米,寬14.1厘米,腔厚3.7厘米。重3510克。整器制作側視人面形,仿自人面的眼、眉、口、鼻、耳等人體器官輪廓,并作向上隆起狀;背面相應凹陷,形成凹凸不平狀。頭發細密向后梳理,于腦后綰成發結,眉作棱脊狀隆起,其上布滿平行凸線,是為眉毛。眉毛與頭發皆作“人”字形曲折紋的平行凸細線。眼珠與口部為透孔,鼻下端有一近圓形鼻孔。人面具的頭頂、鼻梁、下頜后各有一對小穿孔。
銅組合型獸面具(圖4),由仿自獸面器官的耳、眉、眼、鼻、嘴、牙等部件組合而成,與虢國墓地出土的玉覆面(圖7)極其相似。它們被放置在槨蓋板與棺頂板上,其中耳形飾11件,眉形飾5件,眼形飾15件,鼻形飾7件,嘴形飾14件,牙形飾23件。推測這些部件原本可能綴在布帛上或固定在木板上面,而后放置于棺頂板上。由于被盜的原因,這些部件散失不少,致使互相之間不能完全相配成套。除眉形飾外,其他部件大都是正面整體或局部向上隆起,背面凹陷,有的有橫梁。這種組合型獸面形裝飾物,應是商周以來常見的獸面形面具、人面形面具的另一種形式。
正面有發人面具(圖5)高15.7厘米,寬16.3厘米,腔厚3.3厘米。仿自人的面部形狀,正面向上隆起,背面相應凹陷,頭頂部有長發,自中部分縫梳理,左右兩部分互相對稱,各向兩側飄逸,頭發末端的背面附加一個條帶狀橫梁與頭頂相連,加固并用以系繩。
正面無發人面具(圖6)高15厘米,寬17.1厘米,腔厚3.6厘米。仿自人的面部形狀,正面向上隆起,背面相應凹陷,與有發人面具相比,其面部寬闊,微胖,頭頂無發,雙耳略顯靠上。在耳中部的鏤空之間連接一個橫梁,顯然是用來系繩的鈕。(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