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是面對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媽媽也可以設定一個個信號:寶寶見了浴盆就知道要洗澡了;當媽媽吹起口哨,寶寶就知道要小便了;當媽媽拍拍手,寶寶就知道要抱抱了;當媽媽搖起小鈴鐺,寶寶就知道要爬爬了;當媽媽露出乳房,寶寶就知道要吃奶了。
到了寶寶會說話時,媽媽為寶寶設定的信號更多的是語言信號,還可以加入聲音、光亮信號等。比如寶寶該起床了,媽媽可以用拉開窗簾、露出晨光的辦法刺激寶寶從睡意中清醒;媽媽可以用小鬧鐘刺激寶寶的聽覺,喚醒寶寶;媽媽還可以播放一段歡快的樂曲,讓寶寶在欣賞樂曲時快樂地起床。
大一點兒的寶寶,媽媽可以設定一些眼神信號、肢體語言信號與寶寶互動。比如寶寶摔倒了,媽媽與寶寶用眼神交流的信號并說:“寶寶自己會爬起來。”本來寶寶要哭,看到媽媽傳遞的信號,就乖乖地爬起來了。
當室內地面臟了,媽媽拿起掃帚說:“寶寶該干什么了?”寶寶會接過來去清掃地面;當飯菜的香味飄出來的時候,媽媽看看寶寶說:“該干什么了?”寶寶會高興地把碗筷擺好。還有的媽媽與寶寶的互動更有趣,當媽媽閱讀報紙時,寶寶正在嬉鬧,媽媽抬起頭嘟起嘴唱“哆、來、咪”,寶寶會吐吐舌頭心領神會馬上安靜下來;當媽媽摘下圍裙說“來、來、來”,寶寶會樂得蹦起來,因為他知道媽媽要和他一起玩輪滑了。
媽媽還可以很神秘地與寶寶做一些約定,這些約定也是信號。比如當媽媽用手指壓住翹起的嘴唇,寶寶就知道不要打攪別人休息。也可以用暗語讓寶寶知道應該做什么。一次我外孫小得得在和許多小朋友玩沙子,一個小朋友因為推沙子的小車輪子掉了,哭了起來。此時,那寶寶的媽媽沒在身邊,我看看小得得,對他說起暗語“嘟嘟熊”,小得得馬上領會了,把自己正在玩的小車送給那個小朋友。因為“嘟嘟熊”是一個樂于助人的可愛的動物,它的形象已印在小得得的腦子里,加上我使用暗語提醒,寶寶無形中將“嘟嘟熊”的行為演化為自己的行為了。
千萬不要給寶寶錯誤的或是模糊不清的信號,這會影響寶寶的判斷和反應。
比如,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只要抱起5個月的小寶寶就橫抱在懷搖來晃去,輕拍寶寶的屁股,似乎在催寶寶睡覺。其實寶寶剛醒來,這樣就是給了寶寶一種模糊不清的信號。此時正確的信號是應該將剛睡醒的寶寶立著抱起,讓寶寶從仰臥看天花板變成環視四周并伴以語言信號,讓睡意完全消失,呈現興奮的狀態。
有大人說:“我就愛吃肉,不愛吃菜,我兒子像我。”兒子果然見了菜就說:“我不愛吃菜,我要吃肉。”這無形中讓寶寶形成了偏食的壞習慣。還有的大人要懲罰寶寶,做出打寶寶的動作,卻輕輕落手,忍笑裝怒,寶寶在這些錯誤的信號中領悟不到是懲罰還是嬉鬧。
所以,媽媽的智慧在于巧設并巧用各種正確的信號,讓寶寶在有趣的信號提醒中不知不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正確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