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小檔案
鬧鬧是個小男子漢,這個月就滿三歲了。可讓鬧鬧媽擔心的是,寶寶前一陣經常吵著說腿疼,尤其白天玩得太瘋,晚上就疼得更厲害。開始鬧鬧媽沒在意,以為寶寶是缺鈣引起的。可補鈣補了一段時間后,腿疼的情況一點也沒見好轉。去了醫院檢查后才知道是“生長痛”。看著寶寶每次疼起來那么難受,鬧鬧媽想知道有什么緩解的好辦法!
“生長痛”不是病
“生長痛”并不是病,而是寶寶在生長發育時期特有的一種生理現象,其中以3~12歲的寶寶最為常見。“生長痛”發作的時間不規律,而且不連續,時間多以夜晚休息時多發。疼痛的部位大多發生在寶寶的下肢,即膝關節周圍或小腿前側。父母不必過于擔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的“生長痛”自然會消失。
引起“生長痛”的3大原因
1.發育不協調
寶寶處于生長發育的高速期時,由于身高增長迅速,骨骼周圍的神經、肌健、肌肉的生長如果跟不上骨骼生長的速度,也就是出現發育不協調,就會產生牽拉疼痛。
2.活動量大
寶寶白天活動量相對較大,不僅肌肉很容易出現疲勞、疼痛,而且大量的活動會引起酸性代謝產物如乳酸的堆積,也會引起肌肉的酸痛。
3.腿部暫時畸形
如果寶寶在學步期時,脛骨內彎和膝關節外翻沒有得到及時矯正,也會出現“生長痛”。這是因為寶寶在行走時,腿部為了保持關節的穩定,必須依靠腿部肌肉力量糾正脛骨內彎和膝關節外翻,因此腿部肌肉經常保持緊張狀態,從而引起疼痛。
“生長痛”的特征
發生部位沒有外傷史
判斷寶寶是不是“生長痛”,媽媽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檢查寶寶的疼痛部位有沒有受過外傷、周圍是否紅腫、按壓是否疼痛。只有當這些因素排除后,才能懷疑寶寶是否為“生長痛”。
發生位置不固定
辨別“生長痛”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疼痛的部位并不是固定的,寶寶這次可能感覺左腿疼,下次可能又會轉換成右腿,但疼痛一般都集中在關節以外的地方,最常見的部位在膝、小腿和大腿處。
發作時間常在夜間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生長痛”常常發生在晚上休息時。并不是“生長痛”白天不疼,而是寶寶白天活動量大,容易被別的事情吸引,疼痛會不易察覺。等到夜晚休息時,疼痛感就會尤其明顯,有時甚至難以忍受。
疼痛呈間歇性
“生長痛”疼痛的時間一般來說并不長,往往是夜間發作,第二天就會自動消失,而且疼痛并不是持續的,往往數日或數周出現一次,很少表現為持續性疼痛。
招緩解寶寶“生長痛”
及時休息 由于“生長痛”屬于肌肉疼痛,因此緩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及時休息,讓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在寶寶疼痛期間,可以盡量避免劇烈活動。平時不痛時,媽媽們要鼓勵寶寶多運動,以鍛煉肌肉力量,減少疼痛的發生。
按摩疼痛部位 “生長痛”發作時,父母還可以給寶寶做做腿部按摩。按摩時,一定要注意揉捏的力度,可以選擇指端輕輕擠壓的按摩方式,時間在15?30分鐘,可以充分緩解腿部肌肉的疲勞感,從而起到止痛的作用。
熱水泡腳 臨睡前,還可以用熱水給寶寶泡泡腳,不僅可以舒緩寶寶一天的疲勞,還可以使腦部感到舒適輕松,讓寶寶睡個好覺,對于緩解“生長痛”也有一定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泡腳用的水應該保持在45℃左右,水深至少要超過踝關節。
局部熱敷 爸爸媽媽可用熱毛巾對寶寶疼痛部位進行熱敷,這樣能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從而舒緩疼痛帶來的不適感覺。熱敷療法是用熱的物體如熱水袋或熱毛巾置于痛處來消除或減輕疼痛,這是一種古老的熱敷療法。它能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起到消炎、消腫、祛寒濕、減輕疼痛、消除疲勞的作用。
轉移注意力 當寶寶疼痛難忍時,可以試試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玩游戲或是給他們講些童話故事,也可以讓寶寶暫時忽略疼痛。
適當補充維生素C 眾所周知,人體的結締組織、身體骨架都離不開膠原蛋白,而膠原蛋白的合成需要維生素C參與。因此媽媽平時可以給寶寶適當補充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菠菜、柑橘、柚子等,促進軟骨組織生長,預防“生長痛”的發生。
“生長痛”QA
寶寶 “生長痛”,應該補鈣嗎?
首先要清楚的一點是,“生長痛”并不是由于寶寶缺鈣引起的,而是軟組織疲勞,也就是常說的肌肉性疼痛。在生活中,鈣質充足的寶寶也會出現“生長痛”,因此補鈣對緩解“生長痛”是沒有多大幫助的。相反,如果補鈣過量還會對寶寶的身體造成傷害,影響鋅和鐵的吸收,引起寶寶厭食、便秘、消化不良等癥狀。
可以服用止痛片緩解疼痛嗎?
一般來說,“生長痛”并不需要特殊治療,因為不是疾病,只是一種生理性疼痛。如果寶寶覺得疼痛難忍,已經影響到睡眠和學習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外擦止痛霜,或用舒筋洗液外洗進行治療,不提倡吃止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