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如何被扼殺的?在他們成長的路途上,我們又能做點兒什么呢?
“正確答案”是唯一的嗎?
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很多家長就已經在做著同樣的事——將孩子逼上想象力、創造力慘遭扼殺的“絕路”。從耐心而溫和地告知孩子正確答案,到簡單粗暴地否決孩子的想法、做法,最終都殊途同歸,走向了一個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終點。
讓我們看看下面的場景:
一位媽媽指著一本書上的簡筆畫香蕉問孩子:“這是什么呀?”
孩子不假思索便回答:“月亮?!?/p>
媽媽:“怎么會是月亮呢?月亮長得像這個樣子嗎?”
孩子:“是的?!?/p>
媽媽:“你認真看看,到底是什么呀?”
孩子:“就是月亮呀?!?/p>
媽媽:“你看,這里還有一個把兒呢。它到底是什么呀?”
孩子:“月亮?!?/p>
媽媽:“不對,這是香蕉。記住了啊,這是香蕉。你看,這個才是月亮呢?!?/p>
我相信,對很多父母來說,這個場景并不陌生,它也許發生在身邊其他人身上,也許就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
那個月牙一般的形狀,為何不可以是月亮、小船、眉毛或者其他事物,而必須是香蕉呢?正確答案真的是唯一的嗎?
過分求同可能壓抑創新的能量
我能理解為什么會有很多人不由自主這樣去教導我們的孩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我們成長過程中接收到的一切早已銘刻到我們骨子里,成了我們下意識的反應。可是,當我們認同了某個所謂的“正確答案”,并且要求孩子也如此認同的時候,孩子內在最真實的聲音便被否決了。
當他內在的聲音被否決,初始時,他會抗爭??範幨。煌瑲赓|類型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
有的孩子會以更加強有力的方式繼續抗爭,于是,親子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張,孩子的內心充滿了對抗的能量,對抗的能量與創新的能量此消彼長,創新的能量自然就被削弱了;另一些孩子學會了乖巧地服從,他創新的能量則被壓抑了,變得無法流動。
當這樣的場景不斷上演,終有一天,孩子因“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于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而放棄抗爭,最終變得缺乏主見,不再信任自己的感覺,不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凡事都會為其他人給他一個所謂“正確答案”而松一口氣,或為自己沒有說出“錯誤答案”而慶幸。
孩子的思維、行事模式,與學齡前的經歷關系密切。一個從小就唯唯諾諾、不得不逢迎家長的孩子,成年后也很難擺脫這種模式。小時候他可能期待家長、老師給出正確答案,成人后,他只好期待領導、同事給出正確答案,輕易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或因依賴他人給出想法而變得沒有自己的想法。但凡需要自己做決定時,他就無所適從。試想,一個不敢表達自己真實想法或者根本就缺乏想法的人,他的想象力、創造力如何體現呢?
林怡
著名早教專家,親子暢銷書作家,林怡育兒網站、育兒會所創辦人。新書《上幼兒園不用愁》,為幼兒園寶寶家長解決與幼兒園相關的大小煩惱。
求同,也可積累創新的能量
不過,我也很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常常有朋友咨詢我:“我的孩子就知道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走,別的孩子干什么,他就跟著干什么。更氣人的是,有些事情他明明不想干,但不懂得拒絕,人家要他干,他就乖乖地干。我也告訴過他,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如果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可以告訴人家‘我不想做’,但是一點效果都沒有。有什么辦法可以改變這個狀況呢?”我非常理解父母們的這種擔憂,誰甘心自己的孩子將來缺乏主見,人云亦云呢?
事實上,孩子跟隨小伙伴,僅僅是他模仿與學習過程中一個階段性的需求而已。隨著他社交技巧越來越嫻熟,他在跟隨與模仿他人的過程中獲得越來越多的信息,積累創新的能量。前提是,在孩子貌似盲從的時候,我們能接納他,并尋找機會幫助他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一切,幫助他擁有更開闊的思路,以更寬廣的心胸接納一個多元化的世界。
與你不一樣,讓我走得更遠
要做到這點,其實并不復雜,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與游戲中腦子里有這根弦,稍微用點心思就可以了。比如搭積木,這是我們很多家長都會跟孩子玩的一個游戲,那么,利用搭積木的機會,我們就可以不著痕跡地給孩子一些引導。在琛琛小的時候,我是這樣參與他的游戲的:
琛?。骸皨寢?,你幫我搭個大高樓吧!”
我:“沒問題呀,看我的?!蔽乙话愣紩憫?,隨后認真地陪他搭“高樓”。而他會模仿。
當然,不管孩子如何模仿,我們搭的高樓總會有差異。當這種差異呈現出來的時候,我一般會將關注的重心引導到這種差異上來:“哇,你搭的跟我不一樣呢!我覺得你這個高樓很有特點哦。你看,這一層樓還是半圓形的呢。嗯,我也要再搭一個不一樣的高樓。”然后我們開始搭各種不一樣的高樓,并且,雙方都很享受自己搭得與眾不同。
當我們以這樣的方式搭大高樓時,就算他一次只能搭兩三塊積木,我能搭七八塊,他也不會因此產生挫敗感。因為他不需要跟我去比誰搭得高,誰搭得好,他關注的重心在這個與眾不同的過程,以及各自搭出的高樓有什么特別之處。當他關注的重心在這些方面的時候,他呈現的都是他自己想要表現的東西,他的想象力、創造力便得到了呵護與激發。
允許孩子有一些不一樣的行為、想法與表現,是讓他們如其所是,站得更高,走得更遠的前提。當孩子入學前就已經具備這樣的特質,上了學,不管這個同質化的教育體制如何如何,這些早年植根于他潛意識的影響依然會發揮作用,我們就不需要有那么多的擔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