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彈
父母離婚
有超過七成的孩子認為父母離婚與自己太煩神有關;有的孩子會有一兩年時間都沉浸在“如果不是我經常惹爸爸生氣,爸爸也不會不要我和媽媽”這樣的追悔中,甚至孩子幻想如果自己變乖了,爸媽就會復合,當發現自己無論怎樣努力,爸爸都不肯與媽媽復婚時,孩子會有很大的挫敗感。
增加自責感
“在你出生之前,爸媽感情挺好的;就是為了養大你,媽媽才經常和爸爸吵架,鬧這么多別扭都是因為你。”
“要不是你那么皮,老闖禍,爸爸也不會寧可在外面玩也不肯回家。”
“要是你乖一點、懂事點,媽媽也不會那么生氣,就不會跟爸爸鬧成現在這樣。”
分析
的確有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是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與伴侶發生了過多沖突,就會遷怨孩子,對孩子發泄不滿。這種情緒,在很多委屈的媽媽身上,表現尤甚。其實這樣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孩子是無法左右父母能否就教養問題達成一致的。一切“就是因為你,我們才離婚”的指責都是說不通的,也是挫敗的家長對自身責任的推托。別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了,爸媽離婚已經抽去了他大部分的安全感,讓他如暴風雨中的小獸一樣失去了庇護,此時,一個理性的家長,當千方百計重建孩子的安全感。
如何降低自責感
以實際行動告訴孩子“離婚后,爸媽還是你的爸媽,我們一樣會愛你”。可以雙方抽出時間陪孩子一同看電影、聚餐,帶孩子去游樂園玩耍,但絕對不要舉止親密,給孩子“爸媽還可能在一起”的幻想。如果孩子心里難受,父母中的一方可以抽時間跟孩子談,明確告訴他:“爸媽離婚,不是你的錯,不是你不聽話引發的,就是我們兩個不適合生活在一起了;有錯也是爸爸媽媽的錯,你長大了,就會理解的。”
第二彈
老師辭職
很難形容帶班老師的突然辭職給孩子們帶來的震撼,就算老師是因為私人原因辭職的,那些給老師惹過麻煩、捅過蔞子,甚至惹老師哭過的孩子,也會自責:“要是我上次上公開課,不去搞怪,弄得老師下不來臺就好了。”“要是上次老師勸架時,我沒頂嘴就好了。”“老師一定是被我傷透了心,才不肯在幼兒園教我們了。”
增加自責感
“肯定是你到處給老師惹禍,弄得老師老被園長批評,老師才心灰意冷的。”
“誰叫你上次說老師一上課,你就要犯困的?這不是拆老師的臺嗎?要是我也不肯再教你們了。”
分析
一般幼兒園老師辭職或調離都不會跟那么小的孩子打招呼、做解釋,她們認為這么小的孩子很難理解成年人的人生選擇,也很怕面對他們的眼淚和不舍,因此選擇一言不發地走掉。但這樣處理“辭職事件”,卻加深了孩子們的“被拋棄感”,讓他們覺得一定是自己之前的淘氣行為,讓老師對做教師這一工作失去了信心。在與新老師的磨合過程中,孩子越是覺得新老師過于嚴肅、不如原來的老師那樣親切隨和,這種懊悔感就越嚴重。因此,現在的幼教專家,傾向于讓老師臨走前,跟孩子們做得體的交待,同時將新老師介紹給大家。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孩子的揪心猜測和莫名自責。
如何降低自責感
既然家長說一千道一萬,都不能讓孩子確認“老師辭職跟你無關”,那不妨讓老師本人來做解釋,可事先和老師溝通,選擇孩子容易接受的答案:“老師是去讀研究生了,老師教小朋友這么多年,覺得知識不夠用,所以要回母校去充電呀。”“老師的寶寶沒有人帶,老是生病,老師希望能帶他三年。”“老師考上公務員了,下次可以安排你和小朋友們一起到老師的新單位來參觀,好不好?”
第三彈
寵物仙逝
朝夕相處了好幾個月或好幾年的寵物突然去世,平時拿它當玩伴,帶著它奔跑跳躍,使勁捉弄它的孩子忽然蔫了,臉上陰沉沉,有的竟哭了個涕淚交流。是的,再也沒有比寵物忽然僵冷的小身體更能提醒孩子:有生離還有死別,某些歡樂時光,有朝一日會成為記憶;某些相處的緣分,也會突然走到了終點。
增加自責感
“兔子肯定是因為被你捉弄夠了,傷心了,才不肯活在這世上了。”
“哪有你那樣捉弄貓的,你不愛喝的咳嗽藥水都灌給了它。幸虧上次發現得早,不然一條貓命早喪你手。
“跟你說了多少遍,不要給金魚喂這么多吃的!你沒喂?誰信啊,你看好好的金魚被撐死了吧!”
分析
大部分孩子第一次面對死亡,不是年邁長輩的過世,而是寵物的仙逝,這種打擊是他們稚嫩的生命中前所未有的——不管你怎樣承諾再也不捉弄或冤枉它了,它靜靜地躺著,讓你的追悔找不到出口。寵物的死,通常是因為老和病,和孩子的淘氣捉弄一點關系也沒有,但孩子還是會把它的死歸罪于“上次狗想出去玩,我不想帶著它,它一定是孤獨生氣死的。”“綠毛龜喜歡聽音樂,我忘了放音樂給它聽,會不會因為這個原因,它生氣死了呢?””貓老了,我不像以前那么喜歡它了,它感覺到了,所以要離開吧,我真后悔!”孩子的各種自責,從根本的意義上說,就是不能接受原本是家庭成員之一的寵物突然離去,與其說是他在自責,不如說他是以懊悔來抵抗生離死別帶來的壓力。不少孩子天真地認為,只要他的懺悔夠虔誠,寵物明天就會歡蹦亂跳地回到他的身邊。如果抱有這樣的期待,每個早晨都會伴隨著傷心失望。因此,對家長來說,提醒孩子“無論你怎么懷念它,它都不會回來了”,與“它活在你心里,就沒有白來世上一遭”一樣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寵物的仙逝,會讓孩子更加珍視生命,珍視與親人、與新寵物相處的時光。
如何降低自責感
不要嘲笑孩子多愁善感、“想多了”。有反省才會有自責,孩子能這樣反思自己與寵物相處的不妥之處,表明他有一顆善良、敏銳的心,這一點,首先應當得到家長的肯定。之后,家長可找出以前孩子與寵物玩耍的照片,做一個題為“我永遠與你在一起”的專題PPT,讓孩子領會到寵物雖然不在了,但它留下的歡笑和愛,依舊會伴隨我們度過孤獨的時刻;如果家長掌握了電腦動畫技術,還可將寵物在世時的趣事編成動畫故事,放給孩子看,讓孩子體會到寵物從沒有因為他的淘氣怪罪過他。相反,如果它有靈魂,也很開心和小主人有過那么一段不離不棄的相處時光。
《母子健康》溫馨提示
“如果不是我這樣不懂事,結局是不是不會這樣悲傷呢?”或者,“要是我表現得更好一點,他們是不是不會掉頭離去?”聽上去像某個含淚凝望的動漫人物的內心獨白吧?其實,這是3~6歲的孩子在遭受生活中的變故時,內心常有的自責。孩子并不像成年人想象的那樣淡漠,特別是敏感型的孩子,喜歡將不屬于自己的責任也攬到身上來,長時間處在懊悔和默默的傷心之中。是聽憑孩子的心被他特有的想象所傷害?還是老實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你不用愧疚”,“要想彌補你莫名的虧欠之情,我們還另有辦法。”療愈孩子的自責和愧疚是必要的,這將養成孩子區分責任的習慣;這樣,等他(或她)長大了之后,就不會因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也不會因遇到挫折而動不動就自怨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