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國家發展、學校改革、學生成才三個角度闡述了工科院校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意義,從營造創新氛圍、健全創新機制、注重形式和內容創新三個方面對工科院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探索,總結了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工科院校 大學生 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024-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為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開展創新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與持續發展的重要主題;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及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創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環節,也是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工科院校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意義
1.1 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國家強盛民族自立的需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中國創造原創性成果的中堅力量和希望所在,必將承擔著民族發展與強盛的歷史重任。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廣泛開展和深入推進對于青年創新人才的培養、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實施定會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1.2 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高等學校改革與持續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工科人才培養過分強調專業教育、淡化素質培養,過分強調理論教學、淡化實踐,培養模式單一、淡化創新,課程內容體系陳舊,缺乏學科前沿知識[1]等特點已很難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必將引起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變革,加深教與學、師與生、科研與生產之間的相互關系,最終形成氛圍良好、制度完善、形式新穎、內容豐富[2]的高校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樹立學校優良學風,營造校園學術文化氛圍,為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持續發展服務。
1.3 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成才的需要
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指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參與科學研究,獲得的正是運用基本原理進行思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能產生創新的種子。”大學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正是在把書本知識與社會需要緊密聯系起來,在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對提高專業知識技能,增強就業核心競爭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人文精神,促進其全面健康成長有積極作用。
2 工科院校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探索
2.1 營造有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環境和氛圍
營造濃厚的校園科技文化氛圍是搞好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性工作[4]。首先,要在輿論上宣傳科技創新活動的意義。其次,學校從制度、經費、物質等方面鼓勵教師進行創新教育活動、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如教師開設創新類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創新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幫助學生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并對指導教師在科研經費、職稱聘任等方面予以制度保障。
2.2 建立健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機制
建立健全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構建校園學生科技活動管理體系,是高校大學生創新工作系統化、規范化、長期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學校應成立學生創新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校校園學生科技活動的規劃、領導和協調工作。同時,還應成立學生創新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會由有一定學術聲望、治學嚴謹、教學科研工作經驗豐富的教授和專家組成,其具體職責是:審核校園學生科技活動的可行性;對校園學生科技活動的執行情況進行評價;對校園學生科技活動的成果進行驗收和評獎;對重大活動和有關政策提出意見和建議等。
2.3 開展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
大力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形式創新是載體,內容創新是核心。在形式和內容的創新上,應充分考慮工科院校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各年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程度的不同,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從目前工科本科學生課程體制來看,學生在一、二年級處于基礎學科學習時期,支撐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能比較欠缺,但渴望了解創新知識,積極參與創新活動的熱情較高,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可塑性較強,因此,在一、二年級開設創新能力培養系列選修課,開展以科普立項為主體的校園科普活動。三、四年級的學生,在掌握了扎實的基礎和專業知識的同時,建立了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為開展科研訓練做好了前期的積累,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對于較高層次和較深領域的科技創新活動有所追求,因此,在三、四年級應開展以“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為主體,各種科技競賽活動交替進行的校園科技創新活動。
3 關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
東北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積極響應國家和學校關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號召,把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和能力作為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把動員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作為重要任務。
3.1 轉變教育觀念,積極營造創新氛圍
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前提,創新環境的營造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學院將“善創意、會創新、能創造”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將“營造學術氛圍,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創造能力,造就創新人才”作為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根本出發點。通過在學院網站設立學生科技創新專欄,發揮人人網、微博等大學生青睞的網絡新媒體等多種途徑,宣傳、普及、報到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政策和進展,營造良好學術創新氛圍。
3.2 健全創新機制,保障活動持續開展
學院學生學術科技創新與創業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學校最早成立的院級學生科技組織之一,負責和落實校院兩級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相關政策,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心現已成為學院開展學生科技創新類活動的核心學生組織,同時,指導節能減排協會和卓越科技創新協會兩個學生科技類社團,并在各班設立科技委員,保證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順利開展。由學創中心編寫和印發的《材料與冶金學院團支部科普立項指導手冊》,對基層學生組織申報、開展科普立項活動給予規范性指導,客觀上調動了學生開展和參與科普活動的積極性,在把好學生科技活動質量關的同時,也抓好了一批示范性、品牌型學生科普活動的開展。
3.3 依靠科技平臺,發揮創新資源優勢
學院緊緊依靠冶金與材料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基地,牢牢把握傳統冶金行業優勢資源,多種途徑為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服務。中科院金屬所是國內材料科學領域重要的研究生培養基地,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學院與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共建“實驗班”,共同培養學生,開創了學院與高水平研究所聯合的先河。“實驗班”學生共享一流的指導教師、一流的實驗研究條件和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內容,這些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滿足學生對創新知識的渴望與需求。同時,學院還重視在生產實踐環節對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多年來堅持與鞍鋼、寶鋼、本鋼、中鋁等行業企業的合作,每年暑期大三的學生都會前往企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生產實習,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實踐認知和經驗的積累,無疑為學生參加科技創新類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4 強化活動品牌,引領青年創新創造
學院注重名師效應和品牌效應對塑造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掘雄厚師資力量為學生舉辦學術講座,積極打造精品科技創新活動為學生搭建創新舞臺。“博材·人生”系列活動、名師學術報告會、參觀實驗室、科普知識宣傳周、科普知識競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已成為學生開拓視野,了解學科前沿,增強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實施,為優秀的本科生提早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提升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滕明珺,柴立元,李劼.傳統工科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3(7):59-61.
[2]楊琳.大工程觀背景下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工程素質的培養[J].江蘇高教,2006(2):100-102.
[3]王革.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概論[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4]王立慧.試論工科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途徑[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