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解教學法的基礎是理解文本,理解文本不但是理解教學法的前提,也是理解教學法的重點及難點。怎樣更好地在大學中文專業中運用理解教學法是每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潛心研究和探討的教育課題。下面將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例與廣大同仁共同探究理解教學法的基礎是理解文本。
關鍵詞:理解教學 基礎 理解文本 《蘭亭集序》為例 探討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062-01
1 理解教學法的基礎和核心問題是理解“文本”
那么何謂“文本”呢?進入教學中的文本的抽象解釋就是以語言文字、符號來表達、傳遞人類思想的信息表達系統。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言:“文字是一座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座橋梁,讀者才能與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關系到教學活動自身的特殊性,我們理解的文本即是師生閱讀并學習的教學文本即教學課文,而每一篇為廣大師生精選的經典課文中都是由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組成的,它是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體現,它傳遞著人類的美好感情,各種人生、生活的感悟和事實、真理。理解教學法的核心問題就是理解“文本”。具體至教學中而言,文本的實質有兩點:一是文本是由作者創作的,是作者表達自身主觀意圖的體現;二是文本又是由讀者來理解的,它是讀者(教學中的師生)理解的對象。那么作者、文本和讀者就構成了文本理解中的基本因素。文本一方面通過文字符號給我們以感官上的感受;另一方面又通過這些文字符號來表達一定的意義即作者所傳遞的思想、精神意圖。比如詩人創作的詩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作家創作的小說來反映所處社會時代的一個精神層面等等。我們理解文本既要以文本為中心,又要把作者、讀者(師生)與文本協調一致地聯系在一起,既要對“作者原意”加以理解,又要啟發讀者(師生)對作者原意進行再“加工”和再“創生”。也就是理解文本首先要先認識和了解作者及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如何,然后再細細品讀文本,將自己的心理感受與作者的心聲相融合、相契合,從而悟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文本所要表達的內涵意義,由文本及自己要樹立的高尚情操、世界觀和人生觀。
2 下面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例闡述理解教學法的基礎與核心問題是理解文本
2.1 《蘭亭集序》的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蘭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他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曾任右軍將軍(相當于郡太守),他為《蘭亭集》寫的《蘭亭集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通過敘事、寫景、議論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此篇流傳至今,仍是一篇值得后人學習和借鑒的好文章。這篇文章情真意篤、樸素自然,不但在東晉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2.2 作者倡導的風氣
在兩晉時玄學盛行,王羲之反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反對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風,倡導在人的有生之年應當多做些實事,即我們當今社會倡導的務實精神,不宜空談玄理,整日不思進取,虛度人生。
2.3 文本所表達的作者感情及意圖
此文雖然篇幅不長,但文字流暢,敘事清晰,它表達了作者告誡人們人生短暫,要珍惜美好時光,鼓勵人們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同時,作者又深刻地悟出了人生變化迅疾,告訴人們“人事在變化,歷史在發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是因為如此,要抓緊在有生之年,多做些實事。文本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以上是教師在教授《蘭亭集序》一文前需要給學生作的一些介紹,這樣學生在深入學習此文時會把作者的表達感情與自己的感受相融合、相契合,學生如重回歷史身臨作者時代的感受,會更深地體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
3 通過以上闡述進而總結出以理解文本為基礎的理解教學法的特點如下
3.1 教師讓學生熟悉文本的理解教學法
(1)緊抓文本要點:分別是文本的“特點、重點、難點、疑點”。如《蘭亭集序》一文的特點即文章的文體是散文,在句法上是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文筆上具有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文章體現了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特點。敘議結合的特點體現在文本中的第三段,原文如下:“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此段描繪了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議論了盡管生活方式不同,但人總是留戀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戀于有生之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這是歷代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道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雖事過境遷,但人們心中的感慨萬端,但無論生命長短,都應抓緊在有生之年,多做些實事。(2)理順文本思路。如《蘭亭集序》的文本思路是:蘭亭盛會→集會的時間、地點、原因→可樂之事(名士濟濟、境界清幽、飲酒賦詩、天朗氣清)《信可樂也》→會后感慨:人生短暫,死生無常豈不痛哉;列敘時人,錄其所述,后人可覽。
3.2 教師讓學生進入文本的理解教學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如何順利讓學生進入文本呢?(1)激發興趣入文本。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力激發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和欲望,讓學生在充滿渴求知識中去理解文本,并從中獲取知識和經驗、發展思維、培養能力。(2)激發想象入文本。教師讓學生進入文本前先大聲聲情并茂地朗讀文本,同時展開聯想和想象,自然而然地進入文本之中。(3)激發情感入文本。教師要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去對頭腦中的信息進行再加工,再創生,以激發自己的情感進入文本。
3.3 發展文本的理解教學方法
教師是教學系統的主導者,是一個重要的信息源,直接向學生發送信息,同時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學生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輸出者,教師要使得學生更好地接收文本信息,應做到:(1)關注學生的經驗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為中介來解決學生生活的多樣性、具體性和教材內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之間的矛盾。要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文本的理解中。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尋找文本與學生心靈的相通點和相契點,牽扯文本與學生情感的連接線。(2)拓寬文本的視界。提倡不要讓學生盲目性地追尋作者意圖,而要以文本的意義來理解文本,教師可開放課堂,開放文本,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和視界范圍。
綜上所述,以理解文本為基礎的理解教學方法是廣大高校教師在如何教授高素質人才過程中通過實踐經驗積累而得出的全新教學方法,是廣大高校教師潛心研究的教育課題,這種教學方法必將推動高校教師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大踏步前進,不論前方遇到何種阻力和困難都將充滿信心和決心地毫不退縮!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新教學方式的實踐藝術[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