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格列佛游記》作為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經典代表作之一,通過講述主人公格列佛的一系列航海探險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當時英國社會的丑惡進行了諷刺。本文在此對《格列佛游記》中運用的諷刺手法做如下論述。
關鍵詞:《格列佛游記》 反諷 夸張 對此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089-01
《格列佛游記》是斯威夫特在1720年至1725年參加愛爾蘭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創作的,作為其成熟時期的代表作,通篇采用了諷刺的寫作手法,揭露了英國殖民統治的黑暗,同時在創造中,作品在諷喻的體裁類型及諷刺手法上,都可以說是作者創作生涯中使用過的諷刺手法集成。本文結合著《格列佛游記》中的相關內容,對作品出現的夸張、對比、反諷等諷刺藝術手做如下分析。
1 《格列佛游記》及其內容介紹
在作品創作上,《格列佛游記》繼承了歐洲流浪漢小說的結構,通過“離家—遠游—返鄉”的U型模式(四次)講述了主人公海上漂流時的奇遇。在這四次模式中,每次敘述都采用了不同的諷刺手法,首先,在小人國游記中,作者結合了“小人”這一特點,添加了一定的童話色彩,但從現實角度出發,童話的外殼下卻是對英國社會的“政治諷喻”。其次,與小人國游記相比,大人國游記也體現了童話色彩,在包含烏托邦小說與哲理小說性質的同時,也是對作者社會理想的體現。再次,文中的第三部分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直接聯系,即內容涉及到英國對愛爾蘭的統治及當時科學技術、文化歷史的發展等等。最后,慧駟國游記可以將其看成是動物語言,在這部分內容中,“慧駟馬”被作者喻為社會的主宰者,而“耶胡人”則被作者喻為動物,在這部分內容中,作者將這里描繪成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樂園。
2 《格列佛游記》中的諷刺藝術
2.1 夸張的諷刺藝術
作為諷刺家們創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記》中巧妙的運用了夸張的藝術手法來達到諷刺目的。在這部長篇諷刺語言小說中,作者通過描寫主人公格列佛游歷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巫人國及慧馬國等幾個地方的經歷,對18世紀英國上層社會諂媚賄賂、勾心斗角、爭權奪利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諷刺。例如:在游歷小人國時,小人國的國王只比他的臣民高一個指甲,但卻狂妄自大的將自己任命為全宇宙的最高統治者;在這個國家,臣民要想得到一官半職,其選撥的方式居然是跳繩,誰跳的高誰就能獲取最高職位,而一個部長,不需要太多的才能,只需要身手敏捷就好等等,含沙射影的諷刺了英國政府機構的平庸無能。
2.2 對比的諷刺藝術
在《格列佛游記》中,斯威夫特在采用夸張的諷刺手法時,同樣采用了對比的諷刺手法。如作品中出現的“大人之大、自己之小”與“小人之小、自己之大”等內容,都采用了極度的夸張手法,同時融進了對此諷刺藝術。如在游歷小人國時,格列佛除了身材占有優勢外,其理解能力、智慧也大大超過了小人國的群民。格列佛作為新興的英國資產階級兒子,從骨子里享受著自身俱生俱來的優越性,對小人國的社會制度與生活嗤之以鼻;但到了大人國之后,與這個國家的群民相比,格列佛覺得自己像個渺小“小人”。作者將兩部分內容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小人國的經歷,讓格列佛覺得自己什么都懂,而到了大人國之后,他就像個小學生一樣,需要用新的眼光去了解這個社會。正是在這兩種社會制度下,作者看清了英國統治下的社會弊端,并將英國看成一個“小人國”。在經過大人國的游歷后,格列佛的思維、眼光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與之前游歷小人國相比,他開始認識到現有的社會制度,然后又對其進行了全盤否定,在這種對比藝術中,斯威夫特讓讀者進一步的了解到他的諷刺力量及其造成的影響。
2.3 反諷的諷刺藝術
作為斯威夫特常用的諷刺手法之一,反諷藝術的核心優勢在于通過作品引導讀者進行探索,使讀者在閱讀中能夠理解作者的創作思想,進而與作者一起去嘲笑生活中的荒謬事件,而作品中出現的大量反語,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作者機智幽默的諷刺才能。斯威夫特在創作中,通過使用反語,將文章的辛辣程度推到了頂點,同時也構建了這部作品的整體架構。在對斯威夫特諷刺藝術進行評價時,司各特對其作品中幽默豐富的道德含進行了認可,通過這種方式來揭露荒誕,在體現作品敘述刻薄性欲多樣性的同時,更能表達作者對當時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與嘲諷。在《格列佛游記》中,作者運用了諷刺的藝術手法,對當時英國議會政治和反動宗教勢力進行了無情、辛辣的諷刺與抨擊,有的利用異邦人的唇舌,有的隱喻挖苦,有的以獸譏諷人,凡此種種,風趣滑稽,神情皆備。同時,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也體現在情節的幻想性與現實的真實性的有機結合上。在這本作品中,作者通過虛構的童話世界,對當時英國社會生活進行了真實反映,再加上作者精確、細膩、貼切的文字描述,使讀者身臨其中,給人一種真實感。
在《格列佛游記》中,小說對當時社會現狀進行了抨擊,同時在深層面上對人性進行了諷刺,尤其在第四卷中有關“錢”的議論上,格列佛在沒有金錢、軍隊警察的慧馬國里,以極其卑微、低下的語氣跟馬主人解釋道:“我們那里的耶胡認為,不管是用還是攢,錢都是越多越好,沒有個夠的時候。因為他們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富人享受著窮人的勞動成果,而窮人和富人在數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們的人民大多數被迫過著悲慘的生活……”在這段對話中能夠看出,作者開始對人性進行了拷問,在了解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金錢關系后,表達了自己對資本主義的厭惡與憎恨。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格列佛游記》中,作者通過夸張的敘事手法描繪了當時社會中存在的可惡、怪誕現象,同時對反語進行了巧妙的運用,使讀者在閱讀中能夠深刻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創作用意,也正因如此,《格列佛游記》才能憑借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及完美的藝術形式受到人們的青睞。
參考文獻
[1]王浚波.論《格列佛游記》的諷刺藝術[J].太原大學學報,2010(4):62-64.
[2]張玲.淺析《格列佛游記》中的諷刺藝術[J].職業時空,2011(8):146-147.
[3]劉妍.《格列佛游記》中的諷刺藝術[J].華人時刊·文史哲園地,2011(11).
[4]呂玉梅.《格列佛游記》的諷刺藝術[J].太原大學學報,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