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德育教育也被擺在了新的重要戰略高度上。我國政府和黨對學生的德育培養給予了高度重視。隨著德育教育的蓬勃發展,學生的感恩教育也應運而生。教育學術界針對如何加強學生的感恩意識、如何做好學生的感恩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提出諸多具有價值的理念。個人認為,在感恩教育現有的研究基礎之上,我們應當對感恩教育的發展動力進行研究,例如文化動力,有了動力才能夠保證教育作用和價值的發揮。因此,本文基于現有的感恩教育研究基礎之上,針對感恩教育和文化動力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索。
關鍵詞:感恩教育 文化動力 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103-02
1 感恩教育與文化動力概述
1.1 感恩教育概述
感恩即人通過對自身獲得的恩惠、方便進行認識和了解,從而在心中產生認可。心理學表明:人的任何心理認同都要從認識開始。因此,感恩教育必須要先進行恩情的共同性認識建設,通過讓學生的感恩情感在群體內尋找到共鳴或是依托,逐漸學會發現他人的恩情、理解他人的恩情,從而對他人的恩情進行認可。目前,多數大學生都具備比較嚴重的自我意識,認為他人給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那么自然而然就不會產生感恩心理。因此,感恩教育必須要注重引導學生正確的進行自我定位,從而對他人的恩情產生理解和認同。
感恩教育并不僅僅是一種知識教育,同時也是一種情感的教育和引導,是一種人性的教育。詹姆斯曾說過:“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感恩教育是一種由恩情的認知、理解、認同而衍生出的愉悅、美好的情感體驗,并能夠轉變成為一種自覺的意識和情感沖動。因此,在進行感恩教育時,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是要對感恩情感的滲透給予充分重視,逐步將學生的感恩意識轉變為行為。
通過將感恩情感轉變為感恩行為后,教師要通過引導,來讓被教育者逐步形成感恩習慣,這也是感恩教育的實踐層面。實踐使整個感恩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前文中感恩的認識和培育的釋放階段。因此,教學者要充分認識到感恩實踐的重要性,讓被教育者能夠完成從感恩認識、感恩認同到感恩回報的過程。
1.2 文化動力概述
文化動力即通過深遠的、積極的文化精神或是文化理念,來促進某種精神、行為的產生。眾所周知,感恩是我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曾從孝悌入手,建立起人倫道德的良好秩序。在《論語·學而》中記載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可見,我國感恩的文化動力是建立在給予和回報的互動基礎之上的。隨后感恩之說也擴散到了君臣、夫妻、朋友之間等。同時,我國傳統的感恩文化還具有私人性的特點,即主要表現在自我修養方面。儒家思想認為,人性中具備了道德的一切可能和因素,人如果要實現理想和人格,就必須要在不斷的社會實踐過程中來修煉個人的品德,加強自律性,常懷惻隱之心,感念父母、君臣、朋友和國家的恩情。
對于感恩的文化動力來講,既具有優勢也具有一定的劣勢。優勢主要表現在:(1)傳統的感恩文化寄居于儒家文化中,以人倫責任作為感恩傳播和發展的情感基礎,和政治、社會等進行融合,充滿了親情人倫的道德關懷,通過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擴大到君臣之間,緩解了我國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矛盾和沖突,有助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家的統一;(2)在儒家文化中,比較強調人性的自我修養,這對人的全面方法具有加大的推動積極作用。感恩文化動力的劣勢主要表現在:(1)感恩的文化動力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逐漸擴大到了宗法等級制度方面,感恩意識逐漸向著人道的另一個片面發展,即在等級之間存在著無條件的恩情服從;(2)由于在傳統感恩文化以親情為基礎而建立,僅限于人類的私人情感范圍內,相對的,公德意識便會比較薄弱,因此,在穩定社會秩序、環境保護等相對較大的范圍內并沒有較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2 感恩教育與文化動力的相互作用
2.1 感恩教育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感恩教育隨著我國文化的不斷傳承和發展而產生。通過感恩教育,同時會對我國的文化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
(1)充實了大學文化的內容:大學文化雖然是社會文化中的亞文化,但是確實我國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大學文化雖然受到社會文化的較大影響,但是與此同時,有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大學文化不僅能夠體現出一所學校獨特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環境,同時也能夠促進學校的發展。近幾年來,由于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而引發的事例層出不窮,這表明,我國大學文化在感恩教育方面是十分貧瘠、嚴重缺失的。因此,通過感恩教育,能夠有效的擴充大學文化的內容,培養學生感恩的觀念和意識。感恩教育的提出,填補了大學感恩文化的空白,充實了大學文化的內容。
(2)擴大了大學文化的影響范圍:上文提及,大學文化是社會文化中的先鋒部隊,也是社會文化發展方向的引路燈。因此,感恩教育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大學文化的影響范圍。高校通過建立起感恩教育,不僅能夠在校園范圍內營造出濃厚的感恩氛圍,同樣也能夠培養出具有感恩意識的學生,由于大學生的生活范圍并不是僅限于校園內部的,因此,感恩文化的傳播能夠隨著學生的行為、活動而擴大傳播范圍,喚醒他人的感恩之心,讓社會中的其他成員都感受到大學文化和感恩文化的重要性。
2.2 文化動力對感恩教育的作用
在感恩教育的提出、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的作用功不可沒。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感恩教育的發展能夠推動文化的發展,那么相反,文化也能夠作為感恩教育的發展動力,對其起到巨大推動作用。文化動力對感恩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激發學生文化需求: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中素質較高、教育程度較好的群體,且正處在學知識、長經驗的階段中,因此對世界都是具有一定新鮮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通過自身道德文化的推動,能夠讓大學生對感恩文化充滿向往和好奇,從而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充滿了期待,渴望進一步受到熏陶和感染。
(2)推動學生文化自覺:文化自覺其實是一種學術反思,既不是指文化回歸,也并不是指全盤變革。文化自覺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在文化進化歷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探索,更是人類在文化水平提高之后,對文化發展本身應當具備的理想思考。因此,高校感恩教育在抓住傳統感恩文化的基礎之上,有選擇性的借鑒、吸納了西方的先進感恩文化,不僅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同時也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文化理性思維。
(3)促進學生感恩行為:文化對于人類的活動和行為具有一定的推進和激發作用。因此,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大學生具備感恩意識,讓這種意識來決定學生的行為,從而學生會自覺主動的進行感恩行為。這也是感恩教育提出的目標之一。
(4)延長感恩教育的時效:隨著高校感恩教育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凸現出來,其中最迫切、最嚴重的問題,便是感恩教育的時效性問題。多數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都停留在教育活動的載體中,并不會持續較長時間,并且感恩教育并沒有扎根在大學生的頭腦和精神中,因此,隨著年歲的增長,感恩意識必然會逐漸淡化。而文化動力就好比是人類頭腦中的發動機,存在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貫穿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因此,文化動力能夠有效的延長感恩教育的時效,改變感恩教育的短期性質,從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來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影響學生,讓感恩意識在學生腦中真正扎根,逐漸成為人格中的一部分。
3 如何利用文化動力進行感恩教育
文化動力能夠推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能夠促進文化發展。那么對于教學者來講,如何將兩者完美融合并付諸在學生身上呢?個人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利用文化動力進行感恩教育。
3.1 營造感恩學習氛圍
我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文明之后的結晶,經歷了時代的傳承之后,為我國民族的發展和復興提供重要的精神與智力支撐。感恩文化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奇葩。就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一樣:“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予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因此,在大學生的感恩教育過程中,教學者要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感恩文化的認知,營造出有利于感恩教育的氛圍,激發學生對感恩文化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重視理性主義教學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培養。學校要經常性的組織一些“感恩詩詞學習、感恩故事串講”以及“尋找感恩”的活動,組織學校中的全體成員參與其中,營造出感恩學習氛圍。
3.2 內化感恩文化教育
情感來源于人的內心,因此,感恩教育不應當僅僅是講幾個故事、讀幾篇文章,而是要真正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中。學校在進行感恩教學時,不能僅僅孔口說教,而是要進行感恩價值的宣傳和感染,讓學生能夠切身體驗到感恩文化,受到感恩文化的感染,發自內心的歸順于感恩文化。例如在通過感恩事例進行教育時,不應當僅僅講解幾個“偉人”的故事,將“偉人”的形象擺在學生眼前,而是要將事例中的人物作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和分析,將事例還原到學生的生活中,否則“偉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距離感,再加之學生并沒有切身接觸過、感知到,自然無法領會到“偉人”的精神。因此,教學者應當利用“偉人”的事例僅僅作為榜樣,先為學生樹立起榜樣,再從榜樣入手,組織一些和學生具有直接關系的活動,例如,“一封家書謝父母、網上祭祀托哀思”等學生作為主體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從事感恩行為,通過家書和網絡等方式,來寄托自己的感恩之情,抒發出自己獨特的情感,自然會得到獨特的情感體驗,這些“獨特”是教學者無法教會學生,需要學生自己體驗的。因此,要多組織一些這類活動,讓學生自己完成情感的體驗,自然而然便能夠具備感恩意識。
3.3 豐富學生感恩行為
大學的生活氛圍和學習氛圍并不同于其他學校,具有一些如社團等的組織,多數大學生都在這類組織中找到了自身的價值。那么教學者要充分利用這樣的特點來豐富學生的感恩行為。感恩不應當僅僅局限在個人行為中,相信通過社團、集體、交流等活動更能體現出感恩的價值。因此,教學者要多組織一些社團感恩主題的活動、感恩的學術交流等,讓學生之間先相互感染,然后教學者再適當的給予一些引導,便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還要充分利用大學中的校友資源,校友不僅僅是學校在社會中的名片,同時也是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尺度。對于大學生來講,校友同樣具有榜樣力量,通過組織一些校友交流、校友聯絡等活動,讓學生能夠在體會到校友之間情誼的同時,也會對學校存有感激之心,其實這不正是感恩的開始嗎?因此,感恩教育需要學校、學生、教師三方的共同努力,學校要營造感恩氛圍,教師要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學生要配合雙方施與的教育,這樣便能夠讓感恩教育在校園這片沃土中茁壯生長。
4 結語
感恩教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那么如何讓這顆明珠能夠經歷時間的打磨后光彩依舊,這便需要學校、教學者和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來實現。因此,廣大高校教學者要清楚自己背負的使命和責任,學校也要盡最大努力為感恩教育服務。綜上所述,筆者圍繞感恩教育與文化動力之間的關系展開分析,并針對如何利用文化動力來促進感恩教育提出了一些個人建議,僅作拋磚引玉之用,希望會有更多的專業學者進行深入的研究,共同為我國感恩文化的發展和學生的教育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張友武.實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J].教育,2009(12).
[2] 劉萬能.有必要進行感恩教育[N].中國船舶報,2002(42).
[3] 門兆紅.淺談高校的感恩教育[J].教育探索,2011(9):130-131.
[4] 江濤.淺談大學生的感恩教育[J].商業文化,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