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探討和把握藏族舞蹈的不同風格特點,進而能更好的繼承藏族舞蹈,尋求更好的方法,在創新的同時兼具民族特色,從而使藏族舞蹈在發展的過程中走向一個新的歷程。
關鍵詞:藏族舞蹈 風格 內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174-02
隨著我國藝術文化廣泛傳播,藏族舞蹈作為民族民間舞蹈的一種,以其獨特的風格內韻彰顯出其獨有的舞蹈魅力,在舞蹈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藏族舞蹈在不同時代的演變,才形成了這種千變萬化的舞蹈形式。通過探討和把握藏族舞蹈的不同風格特點,進而能更好的繼承藏族舞蹈,尋求更好的方法,在創新的同時兼具民族特色,從而使藏族舞蹈在發展的過程中走向一個新的歷程。
1 藏族舞蹈的起源及特質
關于藏族舞蹈的起源有這么一個傳說,每年的藏歷正月初四至二十四這二十天內,藏族的寺僧都會齊聚在拉薩聽釋迦牟尼大經堂的法王講道,這時男人要聽道,女人則要負責為他們背水燒茶。她們要在大湖中取水,而湖中有一位美麗的女神,當這位女神看到女人們紛紛前來取水,她為了解除婦女們的疲勞,于是便施法術使每個前來背水的婦女都能自如的演出動人的歌舞從而忘記身心的疲憊,從此這些歌舞就傳遍了整個西藏。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它歷史悠久地域廣闊,特有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風格文化特點以及勤勞、勇敢、樸素、樂觀的性格。藏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于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藏族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民俗文物多彩多姿,獨特的服飾、飲食文化、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展示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歌與舞經常是相輔相成的,他們常以歌舞的形式來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歌舞活動也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密切結合是藏族舞蹈獨特的藝術風格。
“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庫就會跳舞”, 這句最能反映出了藏族人民對舞蹈的熱愛,也是人們對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的贊賞。藏族舞蹈伴隨著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歷經數千年,形式多種多樣,種類愈加豐富,在我國舞蹈世界中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由于藏族所處的獨特的地理環境,藏族先民的生產方式、勞動的對象不同和人們的思維方式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所以多彩多姿藏族舞蹈,呈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態的多種的風格特征。藏族舞蹈經歷了從具有實際用途到單純的演變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消遣娛樂的發展過程,以勞動為前提,與人類的實踐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民間舞蹈,宗教舞蹈和宮廷舞蹈三大類。藏族舞蹈的起源和發展與當時的地理人文環境和藏族人民的活動是分不開的。雖然它們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和特有的審美追求,但它們又都包含一定的相同元素,以及一些共同的動作規律。在藏族人民的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中,藏族舞蹈形成了粗獷而不失婉約,大氣中帶著浪漫的藝術特質。
關于藏族舞蹈的形態美,在《中國歌謠集—— 西藏卷》“打開歌門”章節中,也有很多的記述,從中記錄了大量的傳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謠,也可以體會到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松胯、弓腰、曲背等是常見的藏舞的基本形象,且藏族舞蹈非常注重腳、膝、腰、胸、手、肩、頭、眼的配合和運用,對于腳與頭上的動作表現在細節上。藏族舞蹈要求雙腳的動作要靈活輕巧,節奏要鮮明,就像踢踏舞步踏出的節奏,腳步的腳尖要靈活、活潑而又清爽,堅強有力而又輕重分明,腳是舞蹈跳動、踏節的關鍵。頭是舞的搖晃處,在藏舞中的頭部動作也是非常豐富的,有繞頭舞、甩頭鞭舞、左右甩動舞、前后甩動舞等等,這些都是具有獨特頭部動作的舞蹈,體現出形體的和諧運用。使得藏舞的運用在整體的中帶有細節的體現,粗狂的風格中帶有婉約的細節的表現,大氣的舞蹈風格中帶著浪漫的表現方式。關于藏族舞蹈形態要求如“熱巴舞、果卓、甲諧、箭舞”等至今仍保留在眾多的藏族舞蹈中,對于男子的要求是要像雄獅一樣威武而又雄壯,要使人產生一種可以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念,女子則要含蓄委婉,要使人產生一種優美典雅的感受。不少舞蹈中要求男女舞者的前胸或是上身動作要稍向前俯,這一現象除了與服飾有關外,從舞蹈學的角度分析,向前微俯是與動作的大小、強弱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與此同時,我們從藏族的古文獻中也可以看出對舞蹈者的全身要求,體現藏族舞蹈的獨特特質。對于女性要求全身的姿態要柔軟,體態要輕捷,舞姿要柔弱,男性則要英姿煞爽,威武雄壯。這在古人的研究中是講究勻稱的美學思想,但也側面的展現出了藏族舞蹈中的男子威武雄壯和女子含蓄典雅的氣質,體現出藏族舞蹈中的粗獷而不失婉約。另外,從美學特征進行分析,用“比喻”的手法來創作舞蹈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想象,豐富藏族的舞蹈,從而產生新的聯想,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藏族舞蹈語言。
2 經典藏族舞蹈賞析
2.1 酥油飄香
通過對全新的藏族女性形象和全新的軍民關系的把握,用全新的舞蹈動作語匯進行編排,把新的舞蹈語匯和民間舞蹈的基本風格融為一體,汲取了藏族舞蹈明朗、歡快、奔放的風格特色。在快板時的勞作場面,藏族人民塌腰又挺胸抬頭的鮮明對比,接著甩胯,身體仰靠、雙手搭在體前、動作隨著節奏的變化逐漸加速和大幅度舞蹈,把勞作時俯身頷首的場面表現的淋漓盡致,極具感染力。作品中不僅呈現出藏族舞蹈細膩柔弱的風格特征,在過去藏舞的低頭彎腰的情況下,運用仰身后傾的行步動律,打破原來藏族舞蹈的常態,與新的舞蹈語言融為一體,在舞蹈動作的編排上有了很大創新。使得它在藏舞中既不失民族舞蹈的風格,又能展現了一種新型的舞蹈創作,更能充分的把藏族婦女全新的精神面貌表現出來。
2.2 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
《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這是一部現代的藏族舞蹈作品,表現了四川西南地區人民的熱情奔放、豪爽大氣的人物性格和康巴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此作品一開始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把藏族姑娘的熱情豪爽的性格形象的表現出來,體態上保持塌腰顫膝,肢體舒展優美,身體上擺胯后仰,動作敏捷有力,保留了藏族舞蹈共有的精髓,表現出了藏族姑娘的熱情豪爽的性格。在舞蹈的創作過程中,對人物造型的進行夸張與變形,融合傳統舞蹈精神,把握藏族民間舞蹈的質樸,與時尚元素相結合,創造了新時代獨特的藏族舞蹈風格。把原始的藏族舞蹈融入大膽和夸張的現代節奏和舞蹈動作,在繼承和把握傳統民族基本風格和特點的同時,發展和創新藏族舞蹈,使其更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特征。
2.3 翻身農奴把歌唱
《翻身農奴把歌唱》運用了藏族舞蹈的弦子、熱巴等特色的舞蹈語匯,緊緊抓住藏族舞蹈的風格及動律特點,并在此基礎上精心加工、提煉,使其呈現出新氣息。它是藏族舞蹈發展的轉折點,相比以前的藏舞多是以俯身跳舞,而這時的藏族舞蹈主要以挺胸為主,動作的幅度也逐漸加大,舞蹈在表現農奴被束縛壓迫的情緒時,演員的動作始終保持著收縮狀態,但在最后沖出封建壓迫的段落里,奔向自由的生活時則變得舒展而有力,用康巴漢子獨有的舞步和激情演繹藏族同胞從農奴到主人沖出封建壓迫的變化過程。
3 以維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為例,對比藏族舞蹈的風格特點
3.1 維族舞蹈的風格特點
維爾族舞蹈,昂首、挺胸、直腰是其基本特征。他的主要特點在于膝部的連續微顫,快速的旋轉舞姿,屏氣、快吸快呼,動作的柔美等特點。維爾族舞蹈中常見的形態為連續性微顫、各種舞蹈形式的旋轉和咋旋轉中不斷更換的舞姿,舞姿的輕盈等。此外,維族舞蹈還講究呼吸屏氣、快吸快呼的特點。其頭部有移頸、搖頭等動作,腕部有繞腕、翻腕、揉腕,腰部的胸腰、側腰、后腰,小腿部如點、踢、跺、輾、轉等動作,它的舞蹈方式靈活自如,需要各動作的巧妙配合。
對比對藏族舞蹈來說,維族舞蹈中多為較為細膩的表現方式,多是通過身體的各部位的舞蹈動作與眼神的配合來展現舞姿。通過動靜、大小動作的對比結合以及翻腕、移頸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從而形成熱情穩重、委婉細膩的風格特點。而藏族舞蹈中,強調的是膝、腳、腰、胸、手、肩、頭、眼的統一配合及統一運用,更加著重于整體的表現,這也就是藏族舞蹈中大氣的特點。
3.2 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點
蒙古族舞蹈,主要是手和腕、臂、肩的運用,以跨為軸使身體進行左右的擺動,身體的各部分在松弛和張力交替出現。由于蒙古族是最具代表性的游牧民族,長期生活在大草原上使得蒙古人在舞蹈間洋溢著他們的熱情,粗獷造就了蒙族舞蹈的灑脫奔放,豪放英武的氣質。由于長期在大草原上騎馬的生活,蒙古族的舞蹈動作大多以肩部和臂部為主,如硬肩、笑肩、碎抖肩、繞臂、抖手、壓腕等動作,再加上以繞圓、擰轉、身體的上下輕微的顫動為主要動律, 呈現出熱情、奔放的蒙古舞蹈風格特征。女性舞蹈給人亮麗舒展的美感,男性舞蹈給人粗獷豪放的陽剛之氣。在蒙古族的男女群舞中,兩者的襯托使得藏舞的特質更加鮮明而又不失奔放的氣質之美。
相對于藏族舞蹈,雖然兩者舞蹈都具有大氣,粗獷的特征,但對于藏族舞蹈來說,在頭部和腳上的運用等細節上,更具有十分豐富的表演方式,例如藏族舞蹈光從腳部動作上就可概括為“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12種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勢,也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所以藏舞相對于蒙古舞蹈來說,粗獷的氣質也不失婉約的特征。
3.3 藏族舞蹈風格特點的繼承與發展
藏族民間舞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要傳承積淀下來的深厚的文化,還要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變革和認同。隨著觀念的不斷演變,我們要在舞蹈中找到藏族舞蹈自身的存在價值,形成自身的結構形式,從而形成具有生命的文化藝術體系。所以我們要用創新的角度來看待藏族舞蹈風格的繼承和發展,要注重與時代特征相結合。
“顫、開、順、左、繞”是藏族舞蹈共有的五大元素,在這些共同特點的基礎上配合著手勢和腰身的韻律,則形成了不同風格的藏族舞蹈。雖然藏族舞蹈在表演風格上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動作規律,這些就構成了整個藏族舞蹈的審美概念。我們應該兼容并包、博采眾長,既要在古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繼承,又要不斷的創新其風格特點。而在創新的同時,我們要大膽地擺脫傳統意義上的束縛,進而與多種現代元素有機的結合,從而在藝術的風格上達到的統一。同樣,大膽的擺脫也不是拋棄和改造藏族舞蹈的民族性,而是要強化和發展,進而逐漸到成熟,在保持著自身的獨特風格融合現代舞的編創手法,使其藏舞呈現嶄新的風貌。這就要求我們當代人在繼承和發展的同時,掌握好其創新的“度”,進而才能尋找更好的方法進行創新。
綜上所述,藏族民間舞蹈作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一種,顯示出獨特的中國文化,作為中國文化載體的藏族舞蹈,必須要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相適應,因此,也面臨著世界的考驗,受到國內外文化的制約和影響。正是藏族民間舞蹈走向了世界,在與異域文化進行溝通與交流中,我們要尋找適合觀眾欣賞的創作風格,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民族的文化,只有走向世界,才能更好地保持具有深層文化底蘊的中華傳統,這將是我們每一個舞者的使命,藏族民間舞蹈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風格內韻之后,感受到了藏族舞蹈的魅力所在,在發展創新藏族舞蹈的道路上要保持自身的風格特色,與現代多元素進行有機的結合,以不斷發展藏族舞蹈文化,從而開拓創新,創作出更有價值的舞蹈作品。
參考文獻
[1]樸永光.舞蹈文化概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2]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于平.風姿流韻—— 舞蹈文化與舞蹈審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張文勛,施惟達,張勝冰,等.民族文化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5]賈安林.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賞析[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6]魯恩雄.從舞蹈作品來看藏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與創新[J].大舞臺,2011(5):100-101.
[7]魏強,嘉雍群培,周潤年.藏族宗教與文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8]王桂霞.談藏族民間舞蹈風格[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5):121-122.
[9]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10]桑嘎卓瑪羅旦.論西藏民間舞蹈教學[J].西藏藝術研究,2008(4):22-26.
[11]尹建平.舞蹈要尋找市場[N].中國文化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