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工院校體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措施和手段已逐漸開始應用于實踐,但在探索的道路上出現了不少實踐性問題,研究擬針對這些問題找出其內在原因并提出建設性的對策,為更好的開展這一教學方略提供較好的現實依據。
關鍵詞:技工院校 小組合作學習 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176-02
1 小組合作學習的特點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班級授課的大環境下由多人組成的小組為了某一目標而進行的互為配合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策略的運用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模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給予課堂教學充足的教育生命力。這一學習方式的提倡在國外已廣泛應用多年,并贏得了普遍的認同。那么,其與傳統學習方式相比哪些區別與特點便成為接下來需要具體闡明的一點。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特征主要從教學形式、評價依據以及教學氛圍的營造上來進行論述。
首先,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形式是圍繞著以若干位學生組成的小組而展開的,而傳統教學則不然,其重心是放在對大部分群體的教學之上。教師的教學重點放在如何制定小組組間區別與組內差異、小組學習任務的適度安排以及評價標準的鎖定。同時,這種小組式的學習方式給予了組員充足的學習空間和自由度,在組內學生能夠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知識學習提出具有豐富想象性的開拓性話題和建議。
其次,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評價依據是以對整個小組所實現的學習成果而進行評分。與傳統教學中重點對個人成績的評判不同,其更為專注于對群體和小組的評價,對于組內成員個人成績不做最終的評分標準。從激勵機制上培養了學生對集體意識的重視以及了解合作、分工、配合這一社會關系的重要性。那么這種學習方式的評價依據實際上將學生置身于一個社會關系背景之下,使得其能夠從中體會到社會分工與集體協作是如何實現以及對最終目標的影響。
最后,是教學氛圍的營造,而這種氛圍的制定與上述評價依據和教學形式有著很大的關聯。通過小組組建和提出小組實現目標的前提下,課堂教學已經形成了一個犧牲個人榮辱而爭取集體榮譽的意識氛圍,同時透過組員間的互相幫扶、互為協調來實現其對集體協作的意識形態。
2 技工院校體育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也較為普遍,但實際成效卻參差不齊,效果不佳,通過對大量有關文獻的研究和觀摩課的參與,發現了一些當前技工院校體育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現象。
2.1 有形式而無實質合作
不少體育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仍然理解不深,而這種對理論探究的不足使得其在體育課堂中運用時出現了重形式而輕內涵的現象,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對小組合作的具體安排和控制。由于事先缺乏對學生實際情況的充分了解和掌握,使得未能徹底的貫徹“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使得組間水平高低不平,而組內成員水平基本相當或差異過大致使在實際合作中出現巨大的意見分歧、理解沖突,而面對這種分歧時水平較低的同學通常會下意識的聽從水平較高的同學,最終形成一種慣性的依賴性,未能充分調動自我學習的積極性,來主動的去認識學習目標與任務。而組間的較大差異使得最終的小組成績毫無懸念,實力較弱的組別在學習時消極的對待學習任務,并未合力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進行合力探索。另一方面,教師對于小組學習的過程往往控制較難掌握適度,控制嚴了便會使得學生無法通過自主學習來完成小組目標,而控制松了便導致小組學習的凌亂和無序。這一點對體育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推廣的教學經驗提出了較為嚴峻的要求。
2.2 學生參與度不均衡
學生參與度實際上是在對上述合作缺乏實質進行進一步的論述,學生參與度與小組成員能力和水平差異有著直接的聯系。據有關調查顯示:技術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通常不僅僅在組內充當領導者和幫扶者的角色,其往往更會成為小組內的主力,甚至為技術水平較差的學生代勞、代練,以此彰顯個人優勢而忽略了小組其余成員的培養和參與,而能力較弱的同學看到這一點往往也會采取默認的態度,較少提出異議和疑問。繼而參與練習的時間和機會過少導致最終難以完成小組目標。
2.3 學生缺乏主動性
在觀摩課中仍然可以看到學生受長期的、原有的或其余課程教學方式的影響對課堂學習已然形成一種被動接受學習信息的慣性思維。因此,在體育課這種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當中同樣會習慣性的采取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雖然教師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但往往受個人性格和社交處理方式的原因,學生缺乏主動性的參與活動和與他人交換意見,使得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容易陷入溝通僵局,這種缺乏主動性因素而導致學習不利的示例在許多體育課中屢見不鮮。
3 技工院校體育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3.1 教師缺乏組織合作學習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國內體育教學領域中應屬一個較為新穎的內容,雖然在其它學科中已較為普及但對于體育課堂而言仍運用較少。因此,體育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應用上仍然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控制力。另一方面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認知水平有限,也是造成技工院校體育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方式時能力不足的一個重大因素。這種對合作學習理論認識的不深入,導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無法抓住教學的切入點和焦點,在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時難以進行實際、具體的引導,而致使學生在學習合作上仍以個人理解為主去構建小組學習,這使得小組合作學習在方向把握上容易發生偏離,并最終導致教學策略實施的失效。
3.2 體育教學評價賞整體、輕個體
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中,對于評價標準的理解上,一些教師往往會對其簡單的進行理解和貫徹。認為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判標準應以小組目標和任務的完成情況來定,對于組員的活動表現則采取一筆帶過的態度。那么這種評判方式是否符合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實際上這種認識是對小組合作學習認識不深的又一例證。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判標準的確是以小組目標完成情況作為核心評判內容,但更重要的是其所提倡的是組內成員的合作與協同,這種合作表現同樣也是其合作學習的評價標桿之一,對于任務完成的質量情況可理解為合作學習的量化成果指標而對于合作過程的工作表現則被視為合作學習的定性指標之一,而小組合作表現與個體協同、能力及配合有著極大的相關,而且小組工作表現的好壞與個體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因此,對組員的個別評判和獎勵褒揚,對于建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著重要的作用。
3.3 班級人數過多,不利于分組學習
班級人數過多,同樣不利于小組分組學習的開展。實際上這是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一個前提條件,即班級總人數不能太多,這樣容易導致小組內成員過多或組次太多。如小組內成員過多使得成員對于任務的細化和分配容易過于狹窄和稀少,每人能領到的任務也很少,無法發揮和鍛煉其學習能力,同時,組員過多使得組員間的交流、溝通以及聯系較難覆蓋到全組,往往組員會就近或按關系親疏再一次形成一個小組進行任務的完成,這樣便導致組員間的隔閡和形式上的混亂,對于合作分組學習實為不利。
4 促進技工院校體育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策略研究
4.1 從實際出發,按需采用不同內容不同的分組模式
技工院校體育教學目標大致與高中體育相當,但其社會偏向性較強,對職業能力的培養更為傾向。因此,其人才培養目標中通常涵蓋了對合作、協同能力的培養和關注。而這種目標的實現是建立在對學生合作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但教學實際卻為這一策略的貫徹增加了諸多障礙,因此,教師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時應從具體實際情況出發,了解學生的運動素質能力、性格特征、興趣喜好、技術經驗、班級個體地位等具體信息為制定和選取何種分組模式提供實踐依據。
4.2 抓住合作學習契機,選好合作學習內容
小組合作學習有其自身特點和內在聯系,對于體育課程內容體系來說,并不是所有的模塊和單元均適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和安排時應充分考慮到哪些內容適合采取合作教學并將其系統的進行組織和規劃。同時從課程單元內的具體內容來看同樣存在著合作學習內容選取的問題,如在籃球投籃的學習中剛開始接觸投籃學習時應盡量避免進行獨立的、自主性較強的合作學習,可以在教師進行完投籃新授課之后再行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使其在一定學習基礎上來進行獨立學習會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4.3 建立小組合作規則,保證分組合作學習有效性、有序性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控制是這一方式實施的一個重大關鍵性問題,而建立合理的小組合作規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如對小組完成動作的情況中加入對每位成員必須達到的最低標準的規定使得組員互相幫扶,共同訓練使得水平較低的同學獲得幫助,而水平較高的同學能夠在幫助其余同學中再一次的認識到技術技能的細節,為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打下扎實的基礎。
5 結語
小組合作學習在技工院校的應用仍然較為欠缺,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看均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但這一教學措施對于技工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貼切使得其注定成為日后技工院校課程實現手段的一個重要實現途徑,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應積極探索和實踐運用,為更好的掌握這一教學手段而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蔡士凱,種靜萍.對體育課程改革提倡的三種學習方式的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06(6):26-27.
[2]曾琦.合作學習研究的反思與展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22(3):45-47.
[3]陳紅梅,王海雁.關于體育合作學習模式的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