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音樂教育誕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自最初照搬蘇聯音樂教育體系時起到至今,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并沒有太大改變。但近年來藝術院校的頻繁“擴招”現象促使我們對這多年塵封不變的教育體系予以重審。筆者根據自己在音樂學院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對歐美、香港等地音樂教育的觀察分析,并借音樂基礎課的教學為例提出了對我國音樂藝術教育現狀的反思。
關鍵詞:音樂教育體系 擴招 教學質量 中西比較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195-01
我國現有的音樂藝術教育體系源于歐洲,從20世紀20、30年代開始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從20世紀開始,我國第一批留學西歐的音樂家如,蕭友梅、冼星海、趙元任等的學成歸來,標志著我國引進并運用西方音樂藝術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新開端。自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又向前蘇聯(現俄羅斯)派遣大量的音樂藝術專業留學生,以著名作曲家吳祖強、鋼琴家劉詩昆、小提琴家盛中國等又一批精英為代表的俄羅斯音樂學派,這些演奏家、教育家都為后來建立我國完整的音樂藝術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西方德奧為代表的音樂教育體系已有幾百年歷史,而東歐前蘇聯俄羅斯的音樂教育體系是在德奧音樂教育體系形成一百多年之后才得以形成了具有俄羅斯民族風格特征的音樂藝術教育體系,此體系又稱之為“俄羅斯學派”。俄羅斯學派音樂體系在吸收德奧音樂藝術教育體系的基礎上,融進了本民族的音樂特點,繼而逐漸。在柴可夫斯基及拉哈瑪尼諾夫的作品中,具有鮮明俄羅斯民族特色和聲和旋律運用則比比皆是。在歷史上,俄羅斯體系的形成的比德奧音樂藝術教育體系整整晚百年之久,相比于此,我國真正接觸到西方音樂理論教育體系是在20世紀20、30年代,比前蘇聯俄羅斯還要晚約百年。但也正是從那時起,我國的音樂藝術教育領域中才真正把西方的音樂基礎理論引進到我們的教學課堂,這無疑對我國專業音樂教育以后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地音樂藝術教育體系基本以前蘇聯俄羅斯的音樂教育體系為主。我國老一輩的音樂家、教育家都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了西方傳統音樂理論體系的思想和熏陶,系統地學習了有關音樂基礎理論;如樂理視唱、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課程,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和創作實踐當中,使后人得益匪淺。從20世紀初至今,我國一直沿用和借鑒這一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巧妙結合了我們自身的教學特點及融入相關的教學內容,逐漸形成了一套適應中國式的音樂基礎理論教學模式;教風嚴謹,內容豐富,練習強度大,實踐性強。使學生真正學到了想學的東西,為學生以后的創作實踐及服務于社會打下了良好的音樂理論基礎。
然而,20世紀90年代末以后,全國藝術院校開始擴大招生,而且已有逐年遞增的趨勢,這種趨勢逐步地改變著原有的教學秩序和現狀。擴招前,音樂類各專業的招生人數控制在2~7名左右,就音樂師范這一大學科的招生人數一屆也不過二三十名左右,體現了完美的師生教學比例,確保了教學質量與良好的教學效果。形成如此比例的原因在于它嚴格遵循了音樂藝術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基本法則。就和聲教學這一點上老說,一個老師一周(除兩節和聲理論課外)要面對七、八本和聲作業(一個本子五至七道題)將近五十道題的批改量,基本能保證作業判改的質量和水平。然而擴招后的各個音樂專業,招生總量極度擴張與膨脹,連所謂的某音樂精英專業從原來的招生基數擴大至五、六倍左右甚至更甚,其他專業就可想而知了。
隨著擴招現象的出現,其中的問題便不斷顯現,其中體現為生源素質下降、濫竽充數之多,甚至一些考生都不能熟讀五線譜高低音譜表上簡單節奏的音符。這使原有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大幅下滑,致使教學體系瀕臨崩潰的邊緣,以至于難以維系和適應擴招所帶來的種種新問題,甚至需要重新審視和改變原有教學體系中的一些規則和方法,以來適應當前擴招形式的需求。應運而生的是大班集體課,教學質量與課時嚴重縮水,筆者就親歷過這樣大班課的紅火場面,令人毛骨悚然,不知所措。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感受到擴招給音樂藝術專業所帶來的弊端,使限有的教育資源陷入了極度的困境之中,突出表現在教學中的“軟件”嚴重不足與匱乏,這難免影響到整體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水平。
就開設的幾門音樂理論基礎課程而言,學生多、煮大鍋,必然導致音樂基礎理論課在教學過程中粗制濫造的不良效果。音樂藝術教育不同于其他門類學科,它需要細化、及個性化的教學手段。如:大部分音樂的專業課程,需要一對一的授課形式,就音樂理論基礎的“大班課”也不等同于文理、工科大班集體課的概念。俗話說“音樂藝術是少數人學的專業”(筆者基本持不同意見)“如今我們考生的水平和素質越來越差了,為什么?只因為我們的人太多了,來不及教育,也顧不上作耐心細致的培養工作”這可能是國情。此話雖有些過激,但能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該問題的本質所在。
前面已經提及到有關“軟件”不足的現象,其所謂的“硬件”好說,只要資金到位,幾個月、半年就能起一座大樓,而“軟件”方面的師資人才培養,需要相對長的時間,甚至十年、幾十年,還不一定能培養出真正合格的精英人才。長期缺乏大師和精英的耐心指導與親切教誨,怎能培養出優秀的高端人才。所以要下力度逐步調整和改變這種現狀的存在,否則將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只有遵循音樂藝術教育的基本規律,方能突破和解決目前音樂藝術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和困境,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就以現在歐美的幾所音樂藝術院校的情況來說,現基本堅持著多年傳統的辦學模式和理念,如美國的曼哈頓音樂學院、曼尼斯音樂學院、皮波迪音樂學院、及哈特浮音樂學院,仍重視音樂基礎理論的學習,依然遵循擇優錄取,寧缺毋濫這一神圣不可侵犯的辦學信念和原則。例如,基礎理論和聲課教的教學手段,仍以西方傳統和聲內容為主,就連我們在教學中被忽略和淡化的和聲“數字低音”他們也作為新生入學考試的必考內容。再如,傳統復調音樂中的“帕薩卡利亞、恰空”等體裁,也被列入作曲專業的考試項目當中。而在香港高校中的音樂系和演藝學院中所開設的音樂課程都嚴格秉承了歐美傳統,所有課程都由英文講授。在音樂史的課程上,一度被中國內地音樂科系所忽略的巴洛克前期音樂和中世紀、文藝復興音樂都予以充分重視。所教授的內容包括了音樂體裁的分析,手稿的研究辨別和對這時期音樂拉丁文理論的深入講解,而大部分的術語都堅持用原文講授(拉丁文、德文),以此保留了音樂知識結構體系的純粹性。如此可見,這樣的教學質量和嚴謹的辦學理念,只能在不被大量擴招的前提下才能得以保障。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的音樂藝術院校普遍存在著擴招所帶來的困惑與尷尬。雖然是老生常談,但不能不引發我們在辦教育的同時,給音樂藝術教育這一特殊門類,提供一個既寬松,又嚴謹的良好辦學環境和條件,也許能看到將來美好愿望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