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境”這個詞最初是用來描述文學作品的境界和情調,表現抒情作品中開拓的想象空間和虛實相應、情景交融的美好形象。后來逐漸延伸到對繪畫藝術的肯定。雖然意境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所提煉出來,卻通用于所有的繪畫藝術。發源于歐洲的油畫,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成為西方人探索美和認知美的一種重要手段,于16世紀經歐洲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傳入中國。本文就中西方油畫不同的發展歷程以及色彩構圖表的現區別上,探討中西油畫的意境。
關鍵詞:西方油畫 表現手段 審美功能
中圖分類號:J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199-01
1 油畫的發展歷程
藝術的表現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成熟。從15世紀初,由荷蘭人發明的傳統油畫登上歷史舞臺。油畫采用透明的植物油調和顏料,在布、紙、木板等材料上描繪藝術形象,由于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的不斷創新,油畫顏料得到極高的改善,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臟,可以雕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顏料覆蓋力強,作畫可由深到淺逐層覆蓋,極易使畫面呈現出特殊的立體感。由于油畫不僅在作畫時運筆流暢,還能反復覆蓋修改,并且風干后的顏料附著力強,色彩鮮明艷麗,色塊不容易剝落改變,隨著新的材料技術傳播,油畫迅速成為世界性的重要繪畫技法。
油畫的發展經歷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羅可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到印象派時期,并始終是宗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6世紀手法主義畫家不關心作品內容,熱衷于表現扭曲的體態、奇特的透視和絢麗的色彩,對形式賦予了極大的熱情,反映出與文藝復興時期所不同的情感。17世紀的西方繪畫基本分為三類:洛克、古典主義和學院派、寫實主義。18世紀的西方繪畫,寫實主義也得到迅猛的發展,與此同時,繁復的洛可可風格風靡一時。19世紀,歐洲繪畫由法國起著主導作用。20世紀出現的現代主義思潮對傳統繪畫影響巨大,現代主義強調主觀情感的抒發,和純粹性的藝術繪畫南轅北轍。
2 東方油畫的傳播
康熙年間,傳教士把西方的油畫帶入了皇宮,使油畫技法被廣大畫師所接受; 雍正、乾隆年間,皇上正式命專人向傳教士學習西方油畫。在這一段時間內,歐洲的油畫影響主要局限于宮庭,并且一直是單方面的傳播,并沒有被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所認識和接受。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自此,中西文化大沖撞,民間的畫坊、畫館蓬勃發展,極大的提高了作畫技巧。由于畫工微末的社會地位,有限的文化涵養,不幸沒能使他們的作品進入上流的文化層次。
油畫傳人中國,嚴格說來是一種藝術文化的移植,而不是一種藝術的更新。20世紀初,中國美術界占統治地位的仍是文人藝術,作為一種新的技藝傳人的油畫難以成為主流。固守著繪畫為雅賞的“精神游戲’傳統的中國美術界最高階層的文人畫家們,普遍蔑視寫實繪畫的態度,極大阻礙了西方寫實主義的輸人。
3 西方油畫表現形式
在西方油畫繪畫藝術中,最終往往是通過強化作品的張力來表現色彩的表現性。若要使其表現性呈現更為深刻的意義,就要使色彩具有某種生命意識。按照美學形式以及作者主觀認識感受來對物象運用裝飾手法來表現,這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由于不同的色彩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暗示,例如,紅色使人聯想到強烈和鮮血,綠色使人聯系到植物和生命,黃色使人聯系到溫暖和陽光……所以對于抽象的事物,畫家往往借用有實質的色彩來進行象征。隨著時間的發展,主觀性色彩表現力逐漸加強,這對于現代主義油畫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從主觀精神所出發的創作作品,必然要通過色彩的表現力和粗獷的繪畫手法來達到目的。
就構圖方面而言,西方油畫通常采用焦點透視,在安排物象位置、配置物象形狀大小以及劃分空間等方面,具有符合自然界普遍均衡規律的參照系,通常以以對角式和三角式為主。西方油畫就是在“二維的平面空間虛幻的追求三維空間的真實感”。所以,西方油畫對空間的理解和認識恰恰就是西方人對自然空間的認識。
在光影表現方面,西方油畫重視景物的光影變化,追求畫面逼真。利用豐富細膩的明暗陰影過渡,塑造出栩栩如生的物象。
4 東方油畫表現形式
受中國傳統美術的影響,在中方油畫繪畫藝術和極致追求逼真的西方油畫不同,它很大程度上反應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民族文化和氣質精神,著重的體現中國人民對于社會、自然及人文等方面。中方油畫排除掉了明暗關系對色調的影響,忽略細微的過渡色,減弱對空間的透視感,將立體的形體轉換為均勻的色塊來組織平面,這導致了空間的弱化。在處理逐日對象時,色彩作為制定形體的符號,簡單直接的表明畫面主旨或作者心意。
作為古典主義繪畫購入審美核心的平衡美在中方油畫中處處存在,這保證了構圖的平衡,是整體畫面和諧而穩定。例如徐悲鴻的人體油畫就采用了古典主義美學來塑造和諧完美的人體比例。中國畫講究了虛實相應,在創作時采用留白這一種引發人無限遐想的手法。
秩序美運用在了中方油畫中。亞里士多德曾說:“由于各式各樣的部分構成的東西,或說是存在物這些部分的姓氏必須在一定的秩序中配合,而何時相稱,尤其這些部分的形式必須在一定的秩序中相配合。而合適相稱,尤其這些部分必須具有適當的力的大小(內在形式),在這條件下一切東西才能有美,因為美只能呈現在有秩序的東西里面。”
在構圖審美中,歷代畫家使點、線、面與自然物象整體有機的結合。“點”不僅可以作為一個色塊,也可以成為一個物體。“線”在構圖中起到分割畫面、連接物體的重要元素,任何畫面都不能離開線條的調和。“面”則是畫面中占據較大面積的形狀,是畫面得到一種整體效果。對點、線、面的合理運用,使中方油畫的構圖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延伸了藝術的表現形式。
5 結語
西方油畫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它的賞析方法和發展歷程和中方有著極大的不同,其作為人類文化藝術歷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欣賞油畫是一種精神享受。不計其數的風格手法各異的油畫作品中,人們可以得到不同的審美感受。這些不同的作品反映不同的藝術流派與個人情感及風格。只有全面了解了一副作品的創作背景之后,才能真正讀懂其內在含義。如此,便可以把握中西方藝術文化發展的同時感悟中西方藝術精神的異同。
參考文獻
[1]尤汪洋.中國畫技法全書[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2.
[2]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李浴.西方美術史綱[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80.
[4]張春新,張可雋,森森.西洋油畫技法歐洲卷[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