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唱藝術的表現手段是聲音、感情和動作。在歌唱過程中,技術的嫻熟、感情的充沛是歌唱二度創(chuàng)作的必備條件。但是歌唱過程又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應隨時調整各個器官、各個部位的動作,而核心問題是心理控制的能力,即歌唱對自己的心理調節(jié)與控制。本文旨在分析聲音教學中歌唱心理的作用以及歌唱中產生心理失控的原因,同時,提出了幾點提高心理調控能力的方法,供同行共勉。
關鍵詞:歌唱心理 心理調控 聲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200-01
聲樂作為一門綜合的藝術形式,它是通過具有思想情感的人利用各種聲學技能和技巧而獲得的。一首歌曲的好聽與否,不單在于技術的處理和生理的條件,更與心理因素有直接關系。因為聲樂的樂器存在于人體之內,人的氣質、個性、心情、文化修養(yǎng)等各種因素決定了它音質的好壞。歌唱實踐表明,要想充分展現自己的歌唱水平,既要掌握過硬的技術,又要很好的調控心理。心理調節(jié)和控制能力既是歌唱藝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聲樂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所以學生的歌唱心理調控能力要靠我們平時的培養(yǎng),把聲樂技巧與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完成聲樂的藝術創(chuàng)造。
1 聲樂教學中歌唱心理的作用
人的心理活動是一種能動的過程活動。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的時候,心理活動以不同是形式地反映著客觀世界,它不僅反映客觀事物的屬性、特征及其關系,還產生了對事物的態(tài)度,引起各種主觀體驗,這就是情緒和情感。情緒情感這種心理活動反映的是人腦與人的需求之間的關系,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心理體驗。這種心理體驗在聲樂教學中主要起到以下幾點作用:第一,動力功能。指情緒和情感對個體的行為活動具有增力或減力的效能;第二,調節(jié)功能。指情緒和情感是人的認識活動的喚起者與組織者,情緒和情感的適應能調節(jié)和組織其他心理活動,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情緒和情感的不適應則會干擾與破壞其他心理活動,產生心理異常;第三,信號功能。指情緒和情感通過表情將個體對客觀事物或人的認識、評價、態(tài)度傳遞給他人;第四,感染功能。指個體的情緒和情感對他人的情緒情感施加影響的效能。
音樂以聲傳情,以情感人,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因此,對于每一個研習音樂的人來說,具有豐富的情感是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在聲樂教學活動中,情緒與情感必須貫穿始終,情緒和情感具有天生的動力、調節(jié)、信號、感染功能,只有充分而有效地運用情緒情感的力量,喚起學生積極健康的情緒,讓他們將“理智的思考”寓于“感情體驗”中學習聲樂歌唱技術,形成歌唱技能,才能使學生學得輕松、愉悅而又有所收獲。
2 歌唱中產生心理失控的原因
2.1 缺乏自信心
由于受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人們曾經認為謙虛和內斂才是值得推崇的美德,而把自信和展現自己常常當做驕傲和不虛心的表現,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趨向于向內發(fā)展,而少有向外展和探索和表現的。因此,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常常表現的缺乏自信心,在與人交往中羞于表達自己,不善于表現自我,缺乏良好的心理素養(yǎng)。而聲樂藝術是一種表現藝術,它要求個人能夠在舞臺上能夠進行聲色并茂的演唱表演,展現自己的音質之美,氣韻之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加大心理素質的訓練與歌唱心理培養(yǎng)的力度。
2.2 過于追求技術
有些同學悉心研究音樂,認真尋求歌唱技法,理論水平也很高,但一旦唱起歌來,便氣不通,呼吸費力,身體僵硬,跑音變調,任何方法和技巧都用不上了。其原因是心理過度緊張,精神無法集中在歌唱表現上,缺乏對歌唱心理的調控能力。對這種情況,要讓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歌唱觀念,歌唱不單單是在表現技術,還在于表現和運用情感。
2.3 個人的得失感太重
有的學生在演唱時候過于追求結果,把每一次的演唱得失看的很重,怕丟面子。私心雜念太多,就會產生緊張心理,分散注意力,很難完成歌曲情感的表達;另外一方面,就是急于求成的心理作祟,當在技術處理和心理調控都不到位的情況下,就想唱大歌,結果使自己的心理負擔過重,反而事與愿違。所以教師在進行歌唱教學的時候,不但要注意技術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心態(tài)的調整。學習音樂的目的是因為音樂自身之魅力所在,而非外在的名利和光環(huán)。只有端正了學習心態(tài),才會事半功倍。
3 在聲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心理調控能力
3.1 培養(yǎng)學生對歌唱感覺的調控
在聲樂教學中,聲樂學生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從“感覺”入手,有良好的感覺就會有比較準確的判斷。歌唱感覺包括情緒感覺,呼吸感覺,共鳴感覺以及總體感覺。歌唱時的各種感覺都是受神經系統(tǒng)的支配,歌唱者的思想感覺必須走在歌唱的前面,世界著名聲樂教育家韓德森指出:“歌唱者的責任,不單是使自己感覺到感情,而且要使聽眾能感覺到它”。這就是說,首先,要自己獲得真正的感覺,然后,聽眾才能獲得真正的感覺。
3.2 重視情緒和情感的培養(yǎng)
情緒是建立在生理基礎之上的一種主觀心理活動,包括演唱者的喜、怒、哀、樂,情緒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演唱者的演唱效果。即使人體的所有器官狀態(tài)很正常,如果心理情緒異常甚至是有抵觸、害怕,那么演出也不可能成功。對于一個聲樂學生或者聲樂老師來說,豐富的情感和穩(wěn)定的可控的情緒是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教師的情緒和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把情緒和情感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做好良好典范。對于學生來說良好的情緒情感的培養(yǎng),需要長期的積累,需要從平時練習做起,珍惜每一次舞臺實踐的機會,積極參加演唱活動。
3.3 重視心理暗示的作用,克服膽怯心理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是演唱者成功的關鍵,教學中學生發(fā)聲心理狀態(tài)的失調,主要來自于兩方面原因,即自尊心理因素和自卑心理因素。在這兩種心理因素的影響下,表現出對高音的恐懼感、對技術的神秘感、對演唱(舞臺)的陌生感。在教學的時候,教師應采取多肯定、少否定的辦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克服怯場心理.同時要給你學生一定的心理暗示,讓學生客觀的看待自己和他人,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
3.4 重視技巧的培養(yǎng)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要具備良好的歌唱心理調控能力,不但要從培養(yǎng)心理素養(yǎng)做起,更需要有扎實歌唱技巧做基礎。演唱好一首歌曲的前提條件就是掌握了良好的歌唱技巧。要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使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內化為熟練的歌唱技能,就必須經過艱苦的反復練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反復的訓練能夠形成條件反射式的技能,會形成發(fā)聲習慣。當然其前提必須是正確的發(fā)聲習慣。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訓練學生的基礎發(fā)音技術,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生理、心理、身體條件的不同因材施教,切勿一個標準一線直推。要遵循聲樂規(guī)律,打牢中聲區(qū)基礎。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歌唱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鄒長海.歌唱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教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