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當前大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教育課的現狀及重要性,闡述了我國高等院校提高大學生實踐教育課的有效途徑及應采取的措施、管理機制和考核評價體系等。
關鍵詞:大學生 實踐教育 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215-02
高等院校是培養(yǎng)各類專門人才的重要場所,高度重視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實踐教學、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基地和完善管理評價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大學生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高等院校的現行教學過程中,如下原因造成了大學生深入基層及生產第一線、理論聯(lián)系實踐效果不佳的現狀。
(1)有些高校對社會實踐教學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明確,沒有從思想上真正引起高度重視,導致在領導的具體工作部署中,沒有給予社會實踐教學活動應有的支持、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的充分發(fā)揮和目標實現。
(2)社會實踐教學沒有得到社會的理解和配合,某些企事業(yè)單位、學校、政府機關等負責人以影響效益質量、影響正常工作等為借口拒絕接收大學生進行以專業(yè)對口的實踐教學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廣大師生開展社會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影響了實踐教學效果。
(3)出于社會實踐教學中教師學生生活津貼和差旅費等經費來源、安全和生活安排、可能出現的意外事故等因素考慮,對大學生針對性的參觀調研、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一定阻力,而且直接削弱了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學效果。
(4)社會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不夠科學完善,制度不夠嚴格,獎懲制度不夠健全。占用一定時間會影響理論課的教學進度,這也影響了師生對社會實踐教學的投入。
2 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措施和途徑
重視培養(yǎng)并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大學生順利實現從學校走向社會、從學業(yè)走向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過渡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因此,進一步推進高校大學生實踐教育課的改革和建設是很現實的問題。
2.1 加強領導建立健全管理協(xié)調機構
高校應根據實際教學課的總體要求建立以學校黨委統(tǒng)一領導、校長負責的社會實踐委員會、社會實踐管理處和院(系)指導辦公室,由一名副校長和副院長(系主任)直接分管此項工作,由專門管理機構統(tǒng)一協(xié)調管理。把加強和改進社會實踐工作作為學校的一項戰(zhàn)略性工作擺上議程,將社會實踐教學融入學校辦學理念、教學和管理,納入高校教育軌道,列入教學計劃。并與學校、院(系)的相關部門相互協(xié)調、緊密配合,加強宏觀指導,結合學校自己的學科專業(yè)特點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確定實踐教學對學生培養(yǎng)所應達到的知識、能力、技能素質目標,整體統(tǒng)籌規(guī)劃大學生社會實踐,具體部署和落實實踐教學計劃和安排,切實把大學生的實踐教學活動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1]。
2.2 加強社會合作,建立長效的實踐教學基地
高校應根據實踐教學課的目標要求,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選擇確實能發(fā)揮實踐教學功能的,條件好的、技術力量雄厚的一些科研單位、事業(yè)單位、大中型名優(yōu)企業(yè)、政府機關、社區(qū)、農村鄉(xiāng)鎮(zhèn)、學校、醫(yī)院等,在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協(xié)調下,本著合作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簽訂協(xié)議、建立長期有效、多功能、多類型、穩(wěn)定的實踐基地。由省、市、自治區(qū)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批準并掛牌,作為高校大學生各種技能實踐的第二課堂。學校按照教學計劃和課程進度,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必要地參觀、學習調研、短期對口實習和畢業(yè)前的綜合實習等。選擇素質高、業(yè)務能力和責任心強的教師、干部和行政管理人員。聘任實習單位負責人、工程技術員來擔任實踐教育的專業(yè)導師,指導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引領大學生通過與科技工作者、專業(yè)技術人員及行政工作人員的相互交流虛心學習、積極思考、主動質疑、相互探究、動手、動腦真正把所學習的專業(yè)理論基礎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廣泛地應用到生產實踐中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工作經驗[2]。
3 建立健全社會實踐教學管理、考核評價體系
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考核評價體系,有利于充分調動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和學生的積極性,使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課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應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和校內實驗及實踐課的特點和規(guī)律,緊密結合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的實踐課管理制度、考核辦法、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3]。
(1)學校應制定相關的社會實踐條例及管理制度,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經費投入保障制度,設立社會實踐專項基金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由校長領導下的學生實踐管理處負責實施,院(系)等部門認真貫徹執(zhí)行。從而使社會實踐活動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有序化。
(2)形成可操作的考核評價體系,由學院(系)制定符合實際,對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及學生有激勵作用的社會實踐課量化考核評分標準和細則。并根據德、能、勤、績等方面設計量化考核打分表。由院(系)社會實踐指導辦公室負責實施。體現考核評價的客觀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由社會實踐辦公室負責,成立由院(系)領導,教研室、學辦、團委領導、行政管理人員、指導教師、學生干部代表、學生代表參加的社會實踐考評領導小組。由考核領導小組根據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表現、學習態(tài)度、實踐能力、工作業(yè)績、論文調查報告、實踐成果等和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態(tài)度、業(yè)務指導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分別對他們嚴格按照量化考核標準和細則進行量化打分考核、評定成績。由學生寫出實習總結、指導教師寫出實踐評語、實踐單位負責人做出綜合表現鑒定,指導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寫出工作總結,一并上報社會實踐指導辦公室。有該室根據考核成績、評語、鑒定和教師、管理人員的工作總結,按照一定的比例客觀地評出優(yōu)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
(4)把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最終考核結果記入學生實踐檔案,以此作為學生評定獎學金、三好學生、優(yōu)秀班干部、入黨選干、推薦工作的重要條件。
(5)把指導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參加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考核結果及工作業(yè)績、業(yè)務能力、科研成果與崗位聘任、績效工資評定、職稱評聘、職務晉升、評優(yōu)等掛鉤起來,充分調動教師、管理人員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性。
(6)建立社會實踐活動總結表彰獎勵、激勵機制,學校和院(系)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制訂具有激勵機制的表彰獎勵辦法,定期召開社會實踐教學總結表彰大會,對階段性的社會實踐教學工作,做出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同時,在對社會實踐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班級、團體以及考核成績優(yōu)秀、取得一定成果的教職工和成績優(yōu)異、表現突出的大學生,學校、院(系)做出通報表彰獎勵決定,給予表彰獎勵,頒發(fā)證書和獎金。以此鼓勵教職工、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增強責任心。
總之,高等院校要樹立正確的辦學指導思想,正確處理好專業(yè)知識與社會實踐的辨證關系,不斷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不斷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社會實踐育人的潛能,提高社會實踐育人效果,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龔濤,徐建軍.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10(4):92-95,118.
[2]呂富媛,呂富彪.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的路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3):49-52.
[3]焦鳳梅.高校政治課實踐教學成效探析[J].新聞愛好者,2010(7):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