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初,上海市即將在部分試點高校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新一輪改革,學術英語將取代通用英語,成為改革核心,本文在闡述本次改革主要內容和背景基礎上,指出本次改革存在定位不清、專門學術英語的性質含混及教學模式缺位三方面問題,提出應該進行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崗位勝任力基礎上進行課程設置和團隊基礎上的合作學習方法。
關鍵詞: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學術英語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219-02
2013年初,在上海市啟動的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學術英語作為改革后上海市高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核心課程,寫入新出臺的《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參考框架(試行)》,今秋即將在上海市試點高校推行。此次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下簡稱上海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出臺?本文將在闡述上海改革主要內容和背景的基礎上闡述自己的困惑并提出有關思考,以求拋磚引玉,激發大學英語教學界更為激烈的思考和爭論。
1 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主要內容及背景
1.1 改革主要內容
上海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學術英語全面取代了通用英語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課程性質中,明確規定課程首要定位是服務學生專業學習需求,提高學術英語交流能力和學術素質修養,幫助學生用英語直接從事自己的專業學習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第二,在教學內容上,進一步明確規定學術英語是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并將學術英語細分為通用學術英語(EGAP)和專門學術英語(ESAP);第三,在課程體系中,確立了學術英語課程的核心地位,通用英語課程一般僅為選修性質,主要為英語水平較低的新生補基礎設置。
1.2 改革背景
對于大學英語應進行新一輪改革,學界爭論已經歷時數年。以蔡基剛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學術英語導應該取代通用英語,應該“把以考試為導向的通用英語教學轉到以國際化課程為導向的學術英語上來,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國際競爭能力”。究其原因,還是教育國際化水平及基礎教育水平的提高引發的大學英語向學術英語轉型的激烈討論以及對整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的深層次思考。
2 關于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有關困惑
2.1 大學英語教學定位:通用英語、學術英語還是職業英語
此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大調整是用學術英語取代了通用英語的地位,明確規定課程定位是“為高校學生專業學習需求和專業人才培養總目標服務”,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學術英語交流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直接從事自己的專業學習和今后的工作”。相比《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將大學英語定位為通用英語,本次改革突出了英語和專業的結合,尤其是和專業學習的結合。也就是說,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用英語學專業。筆者的困惑是,單純的學術英語定位如何體現大學英語課程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總目標,如何體現使學生能用英語直接從事今后的工作?職業英語或者稱職場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重要構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又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地位?
2.2 專門學術英語:以學科為載體的學術英語還是以崗位為載體的職業英語
在教學內容中,上海框架對學術英語和職業英語、通用學術英語(EGAP)和專門學術英語(GEAP)的概念進行了區分,明確指出學術英語具有橋梁作用,其作用是幫助大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實現從高中到大學、從通用英語到學術英語的過渡。不同于通用學術英語訓練各學科通用的學術交流能力,專門學術英語強調英語和某一特定學科的結合,“主要注重這一學科的特定語言(如詞匯、句法、篇章、體裁)和工作場所交流技能的教學”。從概念上看,專門學術英語作為學術英語的兩大分類之一,當然應該歸屬于學術英語,而且與通用學術英語的區別就在于和學科的結合;而從教學內容看,專門學術英語既包括了當前專業學習,又涵蓋了將來崗位運用,無疑包括了職業英語的內容。那么,專門學術英語究竟是以學科為載體的學術英語還是以崗位為載體的職業英語呢?
2.3 缺位的教學模式: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
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標準》(2007年)的最主要亮點之一,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強調對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充分應用,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化學習,是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更是教學理念上的轉變,在提高大學生聽說能力、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上海框架沒有關于教學模式的明確規定。關于曾經的熱門詞匯計算機輔助教學,只在教學安排中能看到零星規定,“建議盡量利用學校前期已建成的英語自主學習中心和上海市高校學術英語資源庫(正在規劃建設)”,“課堂授課和課外作業的課時比例不低于1∶2”。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無論是講授通用英語還是學術英語,現代信息技術都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手段,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也仍然是大學生英語學習必要的學習方法。問題在于,教學模式缺位的上海框架呼喚或者說醞釀的是什么樣的新型教學模式?
3 關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2010年,TheLancet發布國際醫學教育專家委員會制定的21世紀醫學教育展望報告《新世紀醫學衛生人才培養: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為加強衛生系統而改革醫學教育》,將培養崗位勝任力作為核心,要求確立以崗位勝任力培養為基礎的課程設置和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方法,由此掀起了第三波全球醫學教育改革浪潮。筆者認為第三波全球醫學教育改革對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重要指導意義,下面從教學目標、課程設置和學習方法三面進行闡述。
第一,教學目標。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應該是職業英語,即培養并提高大學生未來直接勝任崗位需求的英語能力,這種英語能力是以職業尤其是崗位為基礎的綜合英語運用能力;學術英語作為為幫助學習者用英語從事學習、研究或教學這個特定目標而開展的英語教學活動,不僅具有幫助大學生從高中通用英語過度到大學英語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的不可或缺的橋梁作用,而且對于研究生,尤其是高校和研究人員的崗位也具有重要作用,對于高校和研究人員而言,也屬職業英語范疇。
第二,課程內容。不同于上海框架在教學內容方面進行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英語和專業學習的結合,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是英語和崗位的直接結合。根據全球第三波醫學教育改革的理念,課程設置應該由教學目標決定,以勝任能力為基礎的課程設置首先確定健康問題,再確定醫療工作中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然后調整課程設置以使學生具備這些能力。建立在英語和專業學習結合基礎上的英語教學培養的是會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的大學生,而不是能勝任全球視野下崗位需求的專業人才,距離轉化式教育理念仍有距離。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根據大學生未來可能崗位來確立英語學習需求及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英語能力,進而確定教學內容。
第三,教學模式。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亟需建立合作基礎上的教學模式,這種合作包括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以及師師合作,尤其應該倡導跨專業的合作教學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學科教學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變得越來越重要。一方面,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作為一種指導性理念,旨在幫助學生未來更好地從事團隊合作;另一方面,要解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新問題也須要外語教師和專業教師進行跨專業合作。上海框架在教學評估中也提到,評估學生語言能力時“要考慮他們用英語開展研究中表現出來的團隊溝通合作教學能力和批判創新思維能力等這些難以量化的能力。”
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于推動我國英語從通用英語向專門用途英語的方向前進了一步,有助于英語和專業的結合,然而,未來大學英語應該是學術英語還是職業英語,對于這一點還須要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參考框架(試行)[Z].2013.
[2]馬武林.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內容設置探究(一)—— 學術英語[J].外語研究,2011(5):15-21.
[3]蔡基剛.綜合英語還是學術英語—— 一個必須正視的方向性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94-96.
[4]蔡基剛.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定位研究[J].外國語,2012(1):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