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是對大學生人格特征與他們自身家庭親密關系和對家庭適應性的相關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了四川師范大學230名大學生。研究主要探討三個方面:(1)人格特征與家庭親密度、適應性的相關關系。(2)家庭親密度、適應性能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因素、適應與焦慮具有預測性。(3)怎樣做能夠使大學生的人格結構更完善。
關鍵詞:大學生 人格特征 家庭親密度 家庭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241-01
1 問題的提出
人格是一個人內在的動力組織,決定著個人對其環境獨特的適應性。一個人的人格是遺傳與后天環境共同決定的。當代大學生存在有心理健康問題是很普遍的現象,人格特質是影響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那么家庭的親密度和家庭適應性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如何從從家庭親密度和家庭適應性方面來完善人格特質,進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要強調的是家庭是一個人生長的地方,對人的心理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給人提供精神和社會情感支持,已有很多研究是關于不同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和不同人格特征為切入點。很少是從家庭親密度和家庭適應性方面來研究,因此,本文選擇從家庭親密度和家庭適應性這兩方面來研究大學生人格特質。
2 概念界定
黃希庭對人格的定義是: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家庭親密度是指家庭成員之間情感連結的親密程度。家庭適應性是指隨著家庭的不斷發展、遷移、變化,個體的適應程度。
3 研究方法
3.1 被試
從四川師范大學不同年級中隨機抽取了300名學生作為研究被試,最終獲取有效被試268名。其中,女性被試140人,男性被試128人。
3.2 研究工具
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問卷,卡氏16種人格因素問卷首先是由美國卡特爾教授編制的,本測驗共有187個題目,適合于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壯年和老年人。16PF的結果解釋為1~3分為低分,8~10分為高分,看被試在各因素上的得分即可知道被試在各因素上的人格特質。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的家庭親密和適應性量表中,家庭親密度是指家庭成員情感之間的聯結程度,家庭適應性是指隨著家庭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家庭環境的不斷改變,對家庭這種變化的適應性。
3.3 問卷施測
由主試和他的助手對被試施測,實用相同的指導語,待被試做完問卷后現場收回。
3.4 數據處理
實用spss10.0對收集并錄入的數據進行處理。
4 結果解釋
4.1 人格特征與家庭親密度、適應性的相關關系
16PF中的樂群性、穩定性、興奮性、有恒性和敢為性與家庭親密度成正相關,16PF中與懷疑性、憂慮性、獨立性、緊張性與家庭親密度呈負相關。因此,可以推斷被試越熱情、外向、做事盡職、隨遇而安,他們的家庭親密度越高(見表1)。
16PF中敢為性與家庭適應性呈正相關,與獨立性、緊張性呈負相關。因此,可以推斷出被試越冒險敢為、少有顧慮,他的家庭適應性越好(見表2)。
從表格可以看出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高對大學生人格特質有正面積極影響,生長在親密度適應性良好的家庭,對完善孩子的人格特質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從發展心理學我們了解到父母是孩子的首席老師,是孩子最初模仿的對象。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一個人人生的早期階段主要是在家庭里度過,而從弗洛伊得人格精神分析論的觀點來看:兒童從出生到成長要經歷幾個先后有序的不同發展階段,前面階段的發展情況對后面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可以看出早期家庭環境對后來成人的發展有極為重要作用。
4.2 家庭親密度、適應性能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適應與焦慮具有預測性
由于起錯誤的觀念和消極的心里狀態使人不能夠適應周圍的環境。只有我們從小就確立世界是在不斷的變化的,周圍的環境也是在不斷的變化,所以人也要變化的觀念。我們才會注意周圍的世界觀察一切的變化,不斷的接受新鮮事物,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心態,使自己適應性提高。然而這一切的培養首先是來自家庭,因而一個人對家庭的適應性狀況可以推測出他以后到一個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因此,可以推測出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狀況與他們早期對家庭適應性成正相關。
焦慮是指對未來的事情感到難以預測與駕馭而緊張不安的一種情緒狀態。當母親在他們身邊時,他們能夠游戲或探索活動;當母親離開時他們則表現出難過、焦慮,停止探索活動。所以推測出一個人早期家庭環境、親密度對他焦慮人格特質高低有重要影響。
4.3 怎樣做能夠使大學生的人格結構更完善
不同的心理學家對人格有不同的定義,然而如何能夠將人的各個方面加以綜合,形成完善的人格呢?首先,構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氣氛,為孩子以后發展奠定基礎。其次,學校為學生們獲得知識、提高自己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孩子離開家庭以后在學校這個社區呆的時間最長。所以我們要優化校園環境,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健康的學習場所。再者,社會也是完善學生人格特質的關鍵環節,社會也應該推動自己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5 結論
(1)人格特征與家庭親密度、適應性成正相關關系。(2)家庭親密度、適應性能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適應與焦慮具有預測性。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2版.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楊鳳池.咨詢心理學[M].北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